李金生,男,浙江省
云和县人,1949年1月出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永修分校。文革期间,在江西永修、浙江云和当老插三年。1972年回城分配到云和县物资局,1984年调
云和县统计局,先后任股长、科长、办公室主任。从1989年开始,参加全国人口、三产、工业、基本单位普查,任
云和县人民政府普查办公室副主任,期间主编《云和三百姓》、《云和人口研究》、《云和人口五百年》等,填补了云和人口、姓氏历史资料的空白。从1991年以来,撰写人口、三产普查资料分析和综合、专题统计分析文章100余篇,有30多篇先后被国家和省、市、县报刊或研讨会、论文集所采用,其中有7篇获省、市统计系统和地区行署一等奖、三等奖。2002年,在中国政府统计机构成立五十周年之际,选择52篇文章汇篇成《欠发达地区发展与探索》一书,是丽水市首次个人发表的统计分析文集。从2000年开始撰写散文作品,先后有数十篇刊登在国家和省、市、县报刊杂志上。系丽水市统计学会常务理事,
云和县作家协会会员。
我的家乡古称浮云,明景泰三年(1452),析
丽水县浮云乡和元和乡之半建县,兼取二乡名尾字,称
云和县。云和地处浙西南山区,境内山地连绵,群峰林立,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84座,其中白鹤尖,海拔1593.1米,为县之冠峰。坐落在山间盆地的云和县城,向有“狮象把水口,龙凤舞中央,金龟守大门,犬眠獭鲤间”之说。在县城正中之北的凤凰山,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成为云和一景。年年岁岁,春夏秋冬,凤凰山上洁白的浮云总是变幻无穷,时隐时现,时高时低;忽聚忽离,忽飘忽散,虚无缥缈,犹如仙境。而发源于
云和县西南部最高峰白鹤尖的
浮云溪,从西流向北穿过中部,绕县城南,流至离县城9公里的局村注入瓯江上游龙泉溪,使依山傍水的云和盆地成为冬暖夏凉的洞宫福地。
游子之意如浮云。六十年代,我投奔大哥到江西鄱阳湖畔求学,那里的红土地让风一刮灰蒙蒙的望不到边,总想起家乡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浮云。在他乡读书三年,继而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两年后,仍回到无限思念的
浮云溪畔凤凰山下,结束了浮云游子的一段历程。
少时我亦抱有浮云之志,梦想能当科学家、工程师、作家……为国为民多作贡献,也崇敬军人能保家卫国。岁月如浮云似流水,蓦然回首,可怜白发生,却是一事无成,空有浮云之志,愧对哺育我的土地和家乡父老。
很早,我就萌发留点墨迹在人间的欲望,可总是忙忙碌碌下不了笔。1999年深秋,一场大病差点见了阎王爷。从医院出来后,虽仍坚持上班,而在家中已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闲着无聊才决心开始动笔。用时方知才疏浅,头脑空空无从下手。只得翻箱倒笼,寻找发黄的老照片、笔记本等资料,清理埋在岁月尘土之中的种种记忆,勉强凑合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西野童年。俗说话“人老二遍小”。乡村幼时童趣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第二部分:横街百年。横街是云和县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我生身父亲的祖籍地。记录百年横街的变迁及郭氏家族的生衍不息。第三部分:寄读江西。记载了江西求学生活和异乡风情。第四部分:浮云流水。人生犹如浮云流水,一去不复返。裁下尘封在记忆中的一块浮云,掬取记忆长河中的一觚流水。第五部分:数海人生。三十载统计生涯,在数字的海洋里遨游。酸甜苦辣烫,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第六部分:山水游踪。外出开会、旅游,虽不曾登临名山大川,却也曾造访一些风景名胜,江山无限,萦怀不去……若能为后代追寻父辈的踪迹作些参考,为朋友在茶余饭后或闲谈时资之一笑,将是我最大的慰藉。
从2000年至2004年前后五年,利用晚上和“双休日”业余时间,日积月累,总算有了一百余篇不成文章的文字堆砌,超额完成了原打算写百篇千字文的计划。之后,又断断续续增加了一些短文,并对原有的文章反复进行修改、校正,但由于水平所限,文字之粗糙、幼稚是显而易见的,写的又是我个人及家庭琐事,对旁人当然不会有兴趣,而对后代又可能存在代沟而不屑一顾,于是注定了这将是只有我一个人读的书。可她却花费了我五年的心血,亦算粗略地勾划出我的家庭及人生轨迹。离开工作岗位后,我将常以她为伴,温习逝去的时光,从而回到童年、回到中年、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感到欣慰的是,这本集子的面世,始终得到各级领导、同事和朋友难能可贵的鼎力支持。老同事吴力耘对书内许多文章的撰写都曾提出很好的意见;云和县文联老同志陈正信两遍认真阅读全书,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办公室叶丽萍、陈莲娟两位女士不辞辛苦为全书电脑打字;还要特别感谢有关报刊杂志的编辑,能为我在神圣的文学殿堂里勉强安排一个席位。目录中带※号的是先后曾刊登在国家和省、市、县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借此,我特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