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熊(学名:Procyon lotor):食肉目、浣熊科的一种哺乳动物,成年体长40-65厘米,尾长20-40厘米,体重4-10千克,雄性稍大于雌性。体型较小。面部有黑色眼斑,形象滑稽,绰号“蒙面大盗”;尾部有5到7条黑白相间的环纹。毛致密,全身毛色为灰棕色混杂,还可见到白化品种。爪子不能收缩,不锋利,但非常灵敏,能抓住飞行的虫子。上面的触觉细胞相当丰富,在与水接触后可以依靠爪子测量食物的重量、尺寸、材质以及温度。
动物学史
进化史
根据来自俄罗斯和保加利亚的浣熊化石证据,浣熊科(Procyonidae)的第一批已知成员生活在大约2500万年前渐新世晚期的欧洲。相似的牙齿和头骨结构表明浣熊科动物和
黄鼬有共同的祖先,但分子分析表明浣熊和
熊之间的关系更密切。在当时存在的物种至少在六百万年后的
中新世早期穿越
白令海峡之后,其分布中心可能在中美洲。
长鼻浣熊和浣熊被认为具有5.2到600万年前存在的南美浣熊属(Paranasua)的物种具有共同血统。这种基于化石形态学比较的假设与2006年的一项遗传分析相冲突,该分析表明浣熊与环尾动物的关系更为密切。与
食蟹浣熊Procyon rexroadensis布兰肯浣熊,其特点是后牙窄,下颌大。
发现与命名
波瓦坦人(Powhatan)的术语被引入英语的,意思是“用手抓挠的动物”,在
弗吉尼亚州 该物种源自北美洲。它们的前爪上有一层角质层,有时候需要浸在水里使其软化来提高灵敏度,所以看起来就像是把食物或者其他物品清洗干净,故名“浣熊”。
分类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探险队的成员是第一批留下有关该物种的书面记录的欧洲人,在发现浣熊后的头几十年里,分类学家认为浣熊与许多不同的物种有关,包括狗、猫、獾,尤其是熊。现代分类学之父
卡尔·林奈将浣熊归入
熊属,首先在他的《
自然系统Ursus cauda elongatProcyon
拓展
有考古证据表明,在前哥伦布时代,浣熊只在美国东南部的河流和林地中数量众多。由于早期关于探索美国中部和中北部地区的先驱者的报告中没有提到浣熊,它们的最初传播可能在20世纪之前的几十年就开始了。自1950年代以来,浣熊的活动范围已从
温哥华岛(以前是其活动范围的最北端)扩展到加拿大中南部四个省份的北部。最近被浣熊占据的新栖息地(城市地区除外)包括山脉,如西部落基山脉、草原和沿海沼泽。在1940年代开始的人口爆炸之后,1980年代后期浣熊的估计数量比1930年代高15-20倍,当时浣熊相对稀少。城市化、农业扩张、有意引进以及浣熊天敌的灭绝可能导致了浣熊数量和分布的增加。
形态特征
尺寸
浣熊为中等体型食肉目动物,头体长40-70厘米,尾长20-40厘,但通常不会超过25厘米,肩高23-30厘米。成年浣熊的体重因栖息地而异,这使浣熊成为体型变化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它们的体重范围为4-26千克,但通常在5-12千克之间。最小的个体生活在佛罗里达州南部,而那些靠近浣熊分布范围北部的亚种往往体型最大。雄性通常比雌性重15%-20%。在冬天开始时,由于脂肪储存,浣熊的体重可以是春天的两倍。记录到的最大的野生浣熊重28.4千克,总长140厘米,是迄今为止记录到的最大的浣熊科动物。浣熊雄性的阴茎骨长约10厘米,前端强烈弯曲,其形状可用于区分少年雄性和成熟雄性。
头部
浣熊头骨有一个短而宽的面部区域和一个庞大的脑壳。颅骨的面部长度小于颅骨,鼻骨短而宽。听泡膨胀,矢状嵴发育不全。略微圆润的耳朵镶有白色毛皮。由于明显的面部颜色和尾巴上交替的明暗环,浣熊被认为可以更快地识别其物种或其他成员的面部表情和姿势。深色面罩还可以减少眩光,从而增强夜视能力。
共40颗牙齿,齿列:3.1.4.2:3.1.4.2。适应它们的杂食性饮食:食肉动物不像全职食肉动物那样尖锐和锋利,但臼齿不像食草动物那样宽。
四肢
浣熊的运动方式通常被认为是行走方式,可以用后腿站立,用前爪检查物体。由于浣熊与其紧凑的躯干相比腿较短,因此它们通常无法快速奔跑或跳跃很远的距离。它们在短距离内的最高速度为16-24千米/小时。浣熊可以以大约5千米/小时的平均速度游泳,并且可以在水中停留几个小时。为了头朝下从树上爬下来——对于这种体型的哺乳动物来说,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能力——浣熊会旋转它的后脚,使它们指向后方。
因为它的后腿比前腿长,所以浣熊在走路或跑步时经常会出现驼背。浣熊四肢平均长,被短毛覆盖;前爪有5个明显分开的手指,并且非常灵活,可以为动物提供良好的操纵技能。可以抓住和操纵它在野外找到的食物以及各种其他物体,包括门把手、罐子和门闩。浣熊最敏锐的感觉是它的触觉。它有非常敏感的前爪,这种敏感度在水下会增加。如果有能力,浣熊会检查水中的物体。
感官
视觉:浣熊被认为是
色盲或至少分辨颜色的能力很差,尽管它们的眼睛适应能力很强,用于感应绿光的能力也很强。它们对11
屈光度的调节与人类相当,而且由于视网膜后面的绒毡层,它们在黄昏时也能看得很清楚,但由于远距离视力较差,视觉感知不如浣熊重要。由于面具和面部的良好模仿能力,眼睛被证明是富有表现力的,在这个物种中,眼睛是非常深的棕色,几乎是黑色。确实存在黑色素和白化病形式。
嗅觉:除了有助于在黑暗中定位外,它们的嗅觉对于种内交流也很重要。腺体分泌物(通常来自肛门腺)、尿液和粪便用于标记。
听觉:听觉相当发达,凭借其广泛的听觉范围,它们可以感知高达50-85kHz的音调以及安静的噪音,例如地下蚯蚓产生的噪音。
触觉:浣熊最重要的感觉是它的触觉。“高度敏感”的前爪受到一层薄薄的角质层的保护,角质层在潮湿时变得柔软。爪子的五个手指之间没有指间膜,这对于食肉动物来说是不寻常的。浣熊具有很强的触觉敏感性,事实上,为了抓住它吃的小型水生动物,它会用前爪在水中寻找它们。保持手指分开,它们在石头、岩石下寻找食物,并搜索空腔。一旦它通过触觉识别出猎物,它就会准确地嗅出猎物,然后将其存放或开始慢慢吃掉。浣熊的视力在近距离时相当不错;听觉和。
在浣熊的大脑皮层中,几乎三分之二负责感觉知觉的区域专门用于解释触觉冲动,比任何其他研究过的动物都要多。它们能够在用位于其锋利、不可伸缩的爪子上方的触须接触物体之前识别物体。浣熊的爪子没有相对的拇指;因此,它没有灵长类动物手的敏捷性。当浣熊在低于10°C的水中站立数小时时,没有观察到对触觉的负面影响。浣熊有一个双重冷却系统来调节它们的温度;也就是说,它们既能出汗又能喘气来散热。
皮毛
浣熊最具特色的身体特征是眼睛周围的黑色皮毛区域,与周围的白色面部颜色形成鲜明对比。这让人想起“强盗的面具”,因此提高了动物恶作剧的名声。遮住眼睛的黑色皮毛面具是它最具特色和最熟悉的特征。深色皮毛的一种假设是它可能有助于减少眩光并增强夜间活动动物的夜视能力。在身体的其他部位,长而硬的针毛会散发水分,通常呈灰色阴影,在较小程度上呈棕色。皮毛很深的浣熊在德国种群中更为常见,因为具有这种颜色的浣熊属于最初被放归野外的浣熊。该物种有灰褐色的皮毛,由2-3厘米长的毛发组成。浓密的底毛是致密的绒毛,几乎占被毛的90%,可以使动物抵御寒冷天气,有5-8个明暗环在它的尾巴上交替出现。
栖息环境
浣熊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可以在多种栖息地中找到并容易在人类附近生活。它们需要随时取水。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林地。但是,它们也可以在农田、郊区和城市地区找到。可以生活在从温暖的热带地区到寒冷的草原的多种栖息地中。这个物种的适应性很强,几乎可以在任何有水的地方发现,比如溪流和海岸线。原木或岩石下的巢穴、树洞、地洞或河岸巢穴。在某些地区,它们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并与人类共存。然而,浣熊在硬木沼泽、红树林、洪水森林和沼泽中数量最多。平均家庭范围为365000-6070000平方米。种群密度为每40500-65000平方米一只个体。
最初浣熊生活在热带地区,在那里可以发现它们沿着河岸觅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向北移动到大陆,成功地适应了新的领地并扩大了自己的饮食范围。传统上,它们住在树洞或黄昏时出现的洞穴中,以捕食青蛙和甲壳类动物,同时留意土狼和狐狸等掠食者。食物导致它们向北迁徙,为寒冷的北方冬天提供了避难所,现在,远在阿拉斯加北部的地方都发现了浣熊。该物种最初生活在北美的落叶林和混交林中,但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适应能力使该动物能够进入从山区到大城市的各种栖息地。第一次城市目击是在1920年代的
辛辛那提。浣熊种群在城市地区表现良好,这主要是由于狩猎和诱捕限制、普遍缺乏捕食者以及丰富的人类食物。浣熊活动范围的大小因栖息地和食物供应而异。在城市地区,其活动范围通常约为1600米。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它们在树木稀疏的地区繁衍生息,但浣熊在感到受到威胁时依靠垂直结构攀爬。因此,它们会避开开阔的地形和
山毛榉树密集的地区,因为山毛榉树皮太光滑而无法攀爬。老橡树或其他树木和岩石裂缝中的树洞是浣熊喜欢的睡觉、冬天和垃圾窝点。如果没有这样的巢穴或进入其中不方便,浣熊会使用其他哺乳动物挖的洞穴、茂密的灌木丛或树枝。在德国Solling山脉的一项研究中,超过60%的睡眠场所仅使用过一次,但至少使用过10次的睡眠场所约占所有睡眠场所的70%。由于湖泊和河流沿岸周围的两栖动物、甲壳类动物和其他动物是浣熊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低地落叶林或混交林富含水和沼泽,维持着最高的种群密度。虽然草原上的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5-3.2只,而高地阔叶林中的种群密度通常不超过每平方千米6只,但可以生活在低地森林和沼泽中的浣熊数量,每平方千米超过20只。
分布范围
原产地:伯利兹、加拿大、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和美国。
引进:奥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时、捷克、爱沙尼亚、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日本、立陶宛、卢森堡、荷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士、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
来源不明:巴哈马。
生活习性
社会性
动物行为学家在1990年代进行的研究表明,浣熊有特定性别的社会行为,并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通常是独居的。相关雌性往往生活在所谓的“裂变融合社会”中;也就是说,它们共享一个公共区域,偶尔会在觅食或休息的地方相遇。没有血缘关系的雄性通常会形成松散的雄性社会群体,以在交配季节保持其对其他族群雄性或其他潜在入侵者的地位。这样的群体通常不超过4只。由于一些雄性对不相关的幼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因此母亲会将自己与其他浣熊隔离开来,直到它们的幼崽大到足以保护自己。
虽然它们不是特别具有领地意识的动物,但它们倾向于保持孤立,尤其是在进食期间;尽管各个家庭区域有大量重叠,但浣熊至少能够减少敌对互动。在这个物种中,没有真正的领地行为促使它们积极保卫经常光顾的领地。相反,它们经常表现出与相关雌性生活在一起或雄性群体的社会行为,这些雄性彼此认识,生活在群体中以对比可能的外来个体。
对于浣熊中普遍存在的这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动物行为学家将它们的社会结构称为“三级社会”。
韦伯州立大学动物学教授,《浣熊:自然历史》一书的作者塞缪尔·泽夫洛夫(Samuel I. Zeveloff)在解释时更为谨慎,并得出结论,至少雌性大部分时间都是独来独往的,而且根据埃里克·K·弗里茨尔(Erik K. Fritzell)的研究,1978年在北达科他州,物种密度低的地区的雄性也是孤独的。
领地
浣熊活动范围的地形和大小因年龄、性别和栖息地而异,成年浣熊的活动范围是幼年的两倍多。虽然在北达科他州草原栖息地,雄性的家域面积在7-50平方千米之间,雌性的范围在2到16平方千米之间,但沼泽地的平均大小伊利湖的面积为0.5平方千米。无论相邻群体的活动范围是否重叠,如果食物供应充足,它们很可能不会在交配季节之外积极防御。假定显著位置上的气味标记可以建立家域并识别个体。留在公用浣熊厕所的尿液和粪便可能会提供有关觅食地的更多信息,因为观察到浣熊后来会在那里会面以集体进食、睡觉和玩耍。
行为
浣熊是夜行性动物,白天很少活动。它们的步态一般像步行一样,但是,它们能够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到达地面。爬起来非常敏捷,不会因跌落10-12米而烦扰。浣熊不仅是出色的登山者,而且还是能力很强的游泳者,尽管它们可能不愿意这样做。没有防水皮毛,游泳会迫使它们增加额外的重量。浣熊不会走得更远。它们的行程只是为了寻找食物。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山洞中,常住的浣熊每晚的行进速度在0.75-2.5千米之间,在秋季、冬季和春季,雄性浣熊的旅行距离稍远,而在夏季,幼熊和雌性旅行的时间更长。
浣熊具有高度发达的触觉。它们像人一样的前爪特别敏感,它们使浣熊能够轻松地操纵和撬开猎物并进行爬升。浣熊通常先用前爪捡起食物,然后再放进嘴里。凭借其良好的听觉,浣熊也格外警觉。同样,浣熊具有出色的夜视能力。
冬眠
浣熊在每年的冬季有一个似于冬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它们非常不活跃,对应于它们花费大量时间躲藏起来的时期(对于该范围最北端的种群)。当温度降到-4°C左右时,它们的活性就会降低。在特别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它们可以整整几周不进食,处于熟睡状态,但不会导致基础代谢率减慢或体温降低,不能认为是嗜睡(在最小的警报或噪音下,浣熊会活跃和反应,延迟时间与睡眠时间成正比)。在极冷、多雪的时候,观察到浣熊有一次长时间睡眠,但没有冬眠。在这段时间内,它们的新陈代谢率和温度保持恒定,并且依靠脂肪储备为生,可能损失多达50%的体重。
智力
动物学家克林顿·哈特·梅里亚姆将浣熊描述为“聪明的野兽”,并且“在某些方面它们的狡猾超过了
狐狸”。这种动物的智慧产生了“狡猾的浣熊”这个绰号。只有少数研究确定了浣熊的心智能力,其中大部分是基于动物的触觉。在动物行为学家戴维斯(H.B.Davis)于1908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浣熊能够在不到10次尝试的情况下打开13把复杂锁中的11把,并且在重新排列或倒置这些锁时可以毫无问题地重复该动作。戴维斯得出结论,它们理解锁定机制的抽象原理,它们的学习速度与
恒河猴相当。
1963年、1973年、1975年和1992年针对浣熊记忆的研究表明,它们至少可以记住三年的任务并给出解决方案。在1992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浣熊在经过三年的驯练后,能够在短暂的初始学习阶段立即区分相同和不同的符号。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在他的《数字感觉》一书中报告说,浣熊可以区分装有两颗或四颗葡萄的盒子和三颗葡萄的盒子。在苏珊娜·赫库蓝诺-赫佐尔(Suzana Herculano-Houze)和其他神经科学家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浣熊的大脑皮层
神经元密度与
灵长类动物相当,这是智力的神经解剖学指标。
食性
浣熊是杂食性和机会主义的食者,其饮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环境。食物中大约40%的无脊椎动物、33%的植物材料和27%的脊椎动物。在春季和初夏的食物主要包括昆虫、蠕虫和年初就已经存在的其他动物,但它更喜欢在夏末和秋季出现的水果和坚果,例如橡子和核桃,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卡路里,可增加冬季所需脂肪的来源。
与流行的看法相反,浣熊只是偶尔吃活跃或大型猎物,如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更喜欢更容易捕捉的猎物,特别是小龙虾、昆虫、鱼、两栖动物和鸟卵。浣熊是鸟类和爬行动物巢穴中的卵和幼崽的恶毒捕食者,其程度以至于对于受威胁的猎物物种,可能需要将浣熊从该地区移走,或者可能需要重新安置巢穴以减轻其捕食的影响(即在一些全球受威胁的海龟的情况下)。当食物充足时,浣熊会对特定食物产生强烈的个人偏好。在它们活动范围的北部,浣熊进入冬季休眠期,只要永久性的积雪使得寻找食物变得困难,它们的活动就会急剧减少。
常见的食物包括水果、植物、坚果、浆果、昆虫、啮齿动物、青蛙、鸡蛋和小龙虾。在城市环境中,这种动物经常在垃圾中寻找食物。它的大部分饮食包括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
浣熊如果发现鸟卵,能够很巧妙地用爪子在卵上挖洞,然后吸食卵中的汁液。吃东西时,能灵巧地用两只前脚抓起食物来吃。它们的前颚长有尖尖的犬牙,用来咬住和撕裂食物,然后用颚齿磨碎食物。
天敌
浣熊白天在巢穴中保持不活动状态,从而逃避了许多掠食者的袭击。当它们活跃时,它们保持警惕,并且会变得积极进取。它们被土狼、狼、大鹰和猫头鹰等大型捕食者捕食。它们的幼仔也会被蛇所俘食。
生长繁殖
生长特性
浣熊在野外的寿命可能长达 16 年,但大多数都活不过第二年。如果它们在年轻时幸存下来,浣熊在野外的平均寿命可能为 5 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狩猎、诱捕、汽车)和营养不良。据记录,一只圈养动物活了 21 年。
繁殖方式
浣熊喜欢在树干或者树枝上筑巢,巢穴直径至少60厘米,离地面至少高30厘米。也有选择地上巢穴的,大多数的地上巢穴是被遗弃的土拨鼠的巢,地上巢穴比树穴能提供更多的热调节能力。雌性比雄性更多地使用树洞作为穴,可能是作为庇护所,躲避捕食者和恶劣天气,尤其是在抚养幼仔时。
浣熊的交配季节通常在1-6月的任何时间。通常是1-3月发情,发情高峰期在2月。雌性趋向同步发情。发情配种会在白天进行,发情时雌性坐卧不安,来回走动,可看到雄性追逐、爬跨雌性,雌性尖叫。怀孕期为63-65天。每年产1胎,通常1胎生2-5只。雌性在生产前1-2天,挖洞做窝;生产前1天,蜷缩于巢内不食。小浣熊常常在4月出生,出生时闭眼。在出生后9周内完全喝母乳,直到16周龄才完全断奶。雌性独自哺育幼仔。幼崽在8-10周大之前和它们的母亲一起住在窝里,并且会和它们的母亲一起待到13-14个月大。野生环境下,寿命能达到5岁;圈养环境下,可以达到16岁。
在大多数哺乳动物中,排卵发生在发情期,与交配无关。在包括浣熊在内的一些哺乳动物中,排卵不是自发的,而是交配引起的。这种排卵似乎有利于那些雌性具有长而可变的接受期的物种。对于浣熊,诱发排卵可能与雄性龟头底部特别发达的杆状体和角质骨针有关,它们向后定向。这些解剖结构确保雌性获得排卵所需的刺激。通常,耦合发生在仲冬(1月到3月,此时光照时间开始变长),预计会向南移动。交配后雄性和雌性分开,雄性随后可以与其他各种雌性交配。
雌性会在分娩时将自己隔离起来,通常会与其他浣熊分开,独自抚养幼崽。雄性不参与幼崽的饲养。直到幼崽长到足以抵御其他成年浣熊时,这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危险的。幼崽出生时体重约为65-80克,身长约为9-11厘米。覆盖在它们身上的绒毛是透明的,面具已经很明显了。大约2-3周后,耳朵和眼睛就会睁开。
在第一次哺乳期间,雌性在地面上保持伸展状态,然后再采取站立姿势。浣熊奶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低。幼崽在第六周和第九周之间进行第一次短途旅行。在此期间,一些雌性会为幼崽更换巢穴;特别是它们将幼崽从较高的地方(树木)带到地面。通常,树洞是幼崽繁殖的首选场所。然而,在探索阶段,当幼崽开始四处走动时,它们可能会从上方掉落或无法重新回到巢穴。将它们移到地面上,这些风险会大大降低。幼崽在大约2个月大时开始喂食固体食物。当幼崽陪伴母亲时,这使家庭尽可能地团结一致,并定期发出尖锐的叫声(有些音节像鸟鸣)。
大约4个月时,幼崽完全断奶,到秋天,它们就可以独立并能够在自己的领地上定居。这导致它们甚至从出生区移动数十千米,最多数百千米。有些雌性在出生那年就可以分娩,而雄性通常在一岁左右才成熟。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3月1日——无危(LC)。
种群现状
浣熊的数量密度随生境类型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湿地、低地地区,例如沼泽、潮间带地区和洪泛区,密度平均为每平方千米50只;在农业地区和硬木森林中,密度高达每平方千米20只;在郊区,密度高达每平方千米69只。在美国密苏里州沼泽中,记录的最高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00只。狂犬病可能会严重影响数量密度,在狂犬病低发时期,数量密度会增加一倍。
自世纪之交以来,浣熊种群数量有所增长,其分布可能有所扩大。它们适应人类主导的景观的能力促进了它们的数量和范围的扩大。另一方面,小而孤立的岛屿浣熊种群可能会受到威胁。最近的作者认为一些岛屿浣熊物种与Procyon lotor同种,其中包括:P. lotor insularis(墨西哥马里亚斯群岛),P. lotor gloveralleni(巴巴多斯),P. lotor maynardi(巴哈马),P. lotor(瓜德罗普岛,法属安的列斯群岛)和P. pygameus(墨西哥科苏梅尔岛)。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濒临灭绝的,P. lotor gloveralleni 已经灭绝。
主要价值
在1920年代,“浣熊”大衣风行一时,制成了价值约14美元的毛皮。尽管需求不再那么高,但毛皮仍可能以仿貂、水獭或海豹皮毛的形式出售。某些地区也吃浣熊。
物种危害
浣熊可能对农民造成滋扰。它们会损坏果园、葡萄园、瓜田、玉米田、花生田和鸡场。它们在完成第一穗之前先移到下一穗玉米的习惯使它们对甜玉米和田间玉米都特别有害。浣熊还携带鼠疫、狂犬病以及其他可传播给人类和家畜的疾病和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