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事业单位
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省环科院”)成立于1977年,是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直属公益二类科研事业单位,也是全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生态环境科研机构。现有职工200余人,拥有正高级工程师18人、高级工程师79人,博士24人,省生态环境厅首席专家1人,省151人才工程2人,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1人。
主要职责
一是开展生态环境先进适用技术评估、示范推广,以及相关环境技术咨询和工程应用服务。开展环境检测、环境体系认证、环保设施运维、第三方监管等技术服务。二是承担生态环境政策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三是承担全省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环保督察、环评审批等技术支撑工作。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损害鉴定评估。四是开展生态环保先进实用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负责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浙江)中心、省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省环保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运行。五是开展生态环境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六是完成省生态环境厅交办的其他任务。
发展历史
1977年8月,浙江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向省委、省革委会提交了《关于建立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的报告》。
1977年9月3日,浙江省革委会以浙革发(1977)38号《关于建立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的批复》,批准建立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归口省基本建设委员会领导,编制30名,办公地点在省府大院一号楼。
建所初期,发扬艰苦创业精神。1979年初,以薛志康、陈海玫为负责人的课题组,因陋就简,在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内搭建活动工棚作实验研究和生活用房,并与厂方和浙江农业大学环保系合作,开展了建院第一个课题——《二相生物流化床处理丝绸印染废水研究》。1982年初钱秉钧和苏雨生加入,并在“两相床”研究的基础上与同济大学合作,探索“三相床”流程,由省环保局立题,历时二年,1983年底通过鉴定,专家组认为此项研究在国内属首次成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列入《全国环保科技成果汇编》。随后进所的人员,都在这个基地里参加科研第一课,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废水处理科研技术人员和有组织领导才干的人员。
1979年1月,创办了环境保护学术刊物《环境污染与防治》,全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为本刊题写刊名。
1980年10月,经过二年多基建后,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实验大楼竣工验收启用(现天目山路111号)。同年,制定了以水为主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环境评价、自然(生态)保护为主要任务的我所总体规划。
1981年4月,省政府批准建立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同年8月,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发文,决定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归口省环境保护局领导。1984年5月浙江省编委以浙编(1984)34号文,同意编制增加到100名。
1982年2月,国务院环保办确定了环境保护科研“六五”规划,逐步明确环保科研的方向。同年底,由该所主持,钱秉钓、苏雨生、金鹿年等承担了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运河(杭州段)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科研经费150万元)。历经三年全面完成,1986年2月,国家环保局和省科委共同组织了鉴定,充分肯定了课题成果,认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1986年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该课题的完成,锻炼和提高了该所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同时进口了一大批先进仪器设备,极大地改善了科研条件。
《运河(杭州段)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课题全面展开,带动了该所一系列学科领域的工作。1984~1990年,林雷余、谢先德、施守愚、王正花、尹其方等完成了《萧山市山一村农村生态良性循环与系统管理研究》课题,该村农村生态建设工程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荣誉称号。1982~1985年,沈玉如、闵一珏、吕秀莲等完成了《ZE-1号脱色菌—表面曝气池串联处理丝绸印染废水》课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全所出现了环境科研空前活跃的形势。
1984年,该所初具规模,经省环保局批准,建立环境综合、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和分析研究室,情报资料室以及办公、人事、科研管理科室。科研和科技服务及管理工作进入正常轨道。科技和管理人员不断增加,到1985年9月,实有人数达到78名。
1984年5月,黄一南、宋跃进、王琴芳、谭湘萍承担该所首个“三废”治理工程《绍兴豆制品厂废水处理的科研、设计》项目。相继于1987年,特别是1991年以后,我所承担了多个行业的废水(污水)治理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工艺试验与设计、工程设计和开车调试业务;1993年10月开始承接废水和废气治理的由工程设计、组织施工、开车调试一条龙服务的大型污染治理总承包工程,并承接粉尘污染治理和除尘系统设计以及噪声治理项目。该所在污染治理领域实现了由单项设计向工程治理总承包交钥匙方向发展。随着项目总签约数的不断增加,环境工程已形成我所重要产业。
1985年9月,谢先德、朱韶峰、石志方、张建中承担了该所首个环评项目——《浙江腈纶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1986年4月,金鹿年、陈长春、朱韶峰、周安国等人承担《杭州市天子岭卫生填埋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该所属全国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较早的单位之一。1986年12月取得国家环境保护局首批核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国环评证字第2101号),1989年12月国家环境保护局首批核发甲级《环境影响评价证书》(国环评证甲字第0928号)。随着环评业务范围获准增项和承接环评项目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环评成为该所科技经营收入的主要支柱。
1986年9月开始,根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该所实行“课题核算、三项基金提取”为核心的改革尝试,推动全所科技工作的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1987年3月,根据省职改办、省环保局职改领导小组部署,该所进行了专业技术职称改革试点工作。经报请国家环保局、省环保局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评定,1987年12月,省环保局批准我所首批聘任专业技术职务72名,其中高级7名、中级27名、初级38名。1987年4月全所实有职工人数达到83名。
1987年4月至1988年3月,经省环保局党委批准,试行人员逐级聘任制,受聘干部实行任期目标,有职、有权、敢于负责,提高了科技干部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1989年12月,为总结建所十年科研成果,编辑出版了《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科技成果、论文选编》。
1989年至1992年,我所“三废”治理技术和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以及环境生态研究、废水治理工程的设计调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齐头并进。谢先德、宋跃进、牟眸、尹其方、朱良德、黄一南、王义斌参加的总课题属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的《太湖主要入湖河道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获1992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环评业务范围扩展较快,承接了杭甬高速公路、港口码头、机场、电厂、化工、制药、农药、造纸、制革、机械、水泥、纺织、印染等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1993年,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为契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责、权、利三者统一的原则,调整内部运行机制,推行《省环保科学研究所经济综合责任制方案》(试行),实施成效显著。1996年7月,在总结三年该方案成效的基础上,经修改完善,颁发了《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科技经济综合责任方案》。全面推行机制创新改革,为该院的良性自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5年6月,浙江省编委以浙编(1995)22号文批准,原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更名为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同年10月26日,举行“撤所建院”新闻发布会,国家环保局解振华局长、省政府鲁松庭副省长、省环保局黄家矩局长到会并讲话。鲁副省长讲话时说“建院,是我省加大环保科研力度,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环保整体素质提高的一项重要举措”。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现有职工200余人,拥有正高级工程师18人、高级工程师79人,博士24人,省生态环境厅首席专家1人,省151人才工程2人,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1人。
业务部门
政策与标准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所、规划研究所、水生态环境研究所、大气环境研究所、土壤环境与固体废物研究所、生态调查与鉴定评估中心(浙江省环科院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科技实验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等部门。
机构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09、111号。
参考资料
发展沿革.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门户-组织架构.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门户网.2023-12-15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9 14:35
目录
概述
主要职责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