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成立于2007年,中心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方肇伦教授,执行主任为科学仪器专家金钦汉教授。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分析仪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能够提供多种综合性服务,与相关企业联系紧密,同时具有自我良性发展机制。中心共下设有六个研究室。
研究方向
光谱分析仪器研制
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波等离子体炬(MPT)为核心,开展MPT光谱仪、MPT全谱仪的研制与小型化研究,致力于发展各种专用的检测仪器。此外,中心还将着眼于ICP全谱仪的产业化,开展ICP关键技术攻关;以高灵敏光度计为基础,研制便携式专用光度分析仪器,如甲醛检测仪,农药残毒检测仪等;应用短波近红外漫透射技术,发展便携式粮食品质快速检测仪及在线分析仪器。
质谱分析仪器研制
开发了以离子阱质量分析器为核心的电子轰击源(EI)质谱仪和电喷雾源(ESI)质谱仪,正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波等离子体直接进样源(M-DART)飞行时间质谱仪(Time of Flight, ToF),搭建的新型离子迁移谱(IMS)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将与离子阱质谱仪联用。通过质谱仪器的研发已在质谱仪各部件的设计、加工和选用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经验;在关键部件(如六极杆、取样锥(Skimmer)、离子阱质量分析器和真空部件等)的设计、加工方面更提出了多项发明专利;矩形离子阱质量分析器的小型化取得了重要进展。此外,我们还开展了新型离子化源、质谱方法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一支在质谱仪研制和质谱分析方法方面有较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正在形成。
过程分析仪器研制
以中心现有研究平台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充分利用中心在质谱、光谱分析仪器研制以及高灵敏生化传感器研究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色谱-光谱联用仪器、色谱-质谱联用仪器、小型离子阱质谱仪以及近红外光谱仪器等在线和过程分析仪器,包括工业过程分析仪器、安检过程小型质谱仪器以及用于环境监测的系统仪器和传感器等等。
微波技术
主要内容包括各类微波器件(surftron、TM010、MPT等)的研发,以及微波消解、微波纳米量子点合成、微波多肽合成、微波萃取和微波热雾化等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微波合成技术及微波的非热效应机理;以首创的微波等离子体炬(MPT)光源和微波等离子体离子化检测器为基础,开展新型气相色谱检测器及色光仪的研制。 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研究 结合微流控芯片、半导体量子点以及荧光编码微球,开展微流控芯片流式细胞仪的研制工作,探讨其在生物分子高通量检测与传染性疾病快速诊断等领域的应用;研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SPR传感器及SPR成像生物化学分析系统),能用来对天然的生物分子及其生化(特别是识别)行为进行静态的观察和动态的分析,从而实现生物分子功能分析、疾病诊断等等。
分析仪器新方法、新技术研究 中心将继续致力于各种量子点的合成技术研究,探讨其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酶工程学等领域的应用,并以此为基础发展病毒检测,疾病诊断系列仪器;开展放大荧光共轭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生化传感领域的应用研究,发展各种类型的具有良好生物亲和性的共轭聚合物,建立用于糖类、蛋白以及DNA等生物分子检测的高灵敏化学传感器;制备荧光编码、近红外荧光编码的软纳米材料,开展用于细胞标记、体内成像以及生化检验等领域的新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