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学
教育学领域术语
浙学,主要指浙江历史上儒家学派的集合,它们的学术观点有较强的共性,历史上前後衔接,较为连贯,都较强调“经世致用”。
概况
“浙学”作为富有活力的地域文化形态之一,从南宋成型以来历经700余年。它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而在当代,随着浙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学术文化的日益繁荣,人们对在浙江经济发展背后的文化动力日益关注。因此,有必要对“浙学”及其现代价值作些深入的理论探讨。这对重塑浙江人文精神、建设人文浙江、和谐浙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浙江方志的编纂工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化渊源
浙学的源头活水:史前文化、古越文化、汉会稽文化、吴越国文化、六朝隋唐的浙江文化。
史前文化: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双鸟舁日”象牙雕刻、良渚文化遗址的人面、鸟冠、兽身三位一体的玉琮神徽,透露了浙江先民追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和谐与开放创新的意识;
古越文化: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故事,表达了一种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精神。越国大夫范蠡、计然的治国、治家方略与经商艺术,在《国语·越语》、《史记·货殖列传》、《越绝书》等书有很多记载。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后,急流勇退,经商致富,号称“陶朱公”。计然是越国理财专家,也是范蠡的老师。范蠡就是采用了计然的治国理财大计而获得成功的。总结《史记·货殖列传》所记载的范蠡、计然的成功秘诀,大致有六条:
第一,准确而及时地把握好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选地、择人、任时;积蓄实力,待时而动。
第二,会作市场预测——善于观察和预测市场的变化,果断采取对策。(论其有余不足,知贵贱。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第三,善于处理与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争取双赢、多赢。(农商俱利)
第四,确保货物的质量与时效,把握时机,确定商品市场价格。
第五,经常保持货币的流动不息。
第六,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富而好德,老而交班,修业增殖。
范蠡、计然在越国创业。其战略与策略成了历代浙商的精神财富,成为浙学重商传统的源头活水。叶适《习学记言·史记一》主张:“扶持商贾……四民交致其用……抑末厚本非正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提出“工商皆本”论。都反映了浙江的重商传统。
汉代会稽文化:汉代会稽郡哺育了伟大的无神论哲学家王充与杰出的史学家吴君高、赵晔,代表了当时实事求是、批判创新的先进文化。
王充著《论衡》,其宗旨是“实事疾妄”(《论衡·对作篇》说:“《论衡》实事疾妄,无诽谤之辞。”);吴君高著《越绝书》(编者注:此处采用王充之说),赵晔著《吴越春秋》,是中国最早的地方志书,是学术的创新精神。《论衡》、《越绝书》、《吴越春秋》,是浙东经史之学优秀传统之滥觞。
吴越国文化:五代吴越国立国53年(907~960),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业绩。保俶塔、雷峰塔代表了多元和谐的文化精神。
保俶塔,北宋时期杭州百姓为纪念吴越王钱(弘)俶“纳土归宋”、祈求佛祖保其平安而建,故名。
雷峰塔地宫文物:铁舍利函,其中金涂塔身刻有佛祖故事;铜镜上的鎏金银盒四周刻着“千秋万岁”的文字,并以“龙”形象作为佛像的底座。这典型地反映了融合儒、佛、道三教思想的意图,透露了吴越统治者在文化政策上的开放兼容、多元和谐倾向。
六朝隋唐的浙江文化:义乌傅大士的“道冠、僧服、儒履”形象表达了“三教合一”思想。天台寒山子也具有兼融儒道佛的思想特色。
上述文化传统,为浙学的内涵与特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
流派
宋代:
金华学派,代表人物吕祖谦
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
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
四明学派,代表人物有“明州淳熙四先生”
东发学派,代表人物黄震
明代:
姚江学派(参见阳明学、心学),代表人物有王守仁、王畿、钱德洪等
蕺山学派,代表人物刘宗周
明清时期:
梨洲学派(或称“蕺山-梨洲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
浙东史学,代表人物有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等
关于“浙学”
浙图“文澜讲坛”儒学与国学系列讲座邀请浙江省儒学学会副会长吴光先生,于5月31日上午九点,在文澜演讲厅作《“浙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现代价值》的主题讲座。到场听众五十余人。
吴光先生对“浙学”的文化渊源、“浙学”的形成和发展、“浙学”的历史考察和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就“浙学”内涵的当代定位、“浙学”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作了详尽介绍。
吴先生洋洋洒洒讲了二个小时,听众有滋有味。有听众在点评单上写下“吴老师功力之深,值得敬重”,“信息量大,是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9 20:55
目录
概述
概况
文化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