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浙,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zhè,形声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本义为水体来回折腾、变化多端为特色的钱江潮,也指以潮汐奇观闻名的钱塘江;在现代汉语中,“浙”多指浙江省的简称。
字源演变
浙,形声字。从水,折声。用声意法构造,可分解为“氵”“折”。“氵”,作类符,简作偏旁的“水”,表示字义与水有关;也作意符,指水体,特指钱塘江水。“折”,作声符,表示与该字的发声相同;也作意符,表示弯折、回返的样子(既指钱塘江临潮的弯折处,也指钱江潮来回滚动的特有景观)。“氵”“折”合而为“浙”,指以水体来回折腾、变化多端为特色的钱江潮,也指以潮汐奇观闻名的钱塘江。在现代汉语中,“浙”多指浙江省的简称。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江。水东至会稽山阴为浙江。从水折声。旨热切
说文解字注
浙,江水东至会稽山阴为浙江。
会稽郡山阴二志同。今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是其地。今俗皆谓钱唐江为浙江。不知钱唐江、地理志水经皆谓之渐江。江至会稽山阴古曰浙江。说文浙渐二篆分举划然。後人乃以浙名冒渐。葢由二水相合。如吴越春秋越王至浙江之上、史记楚威王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始皇至钱唐临浙江皆谓是也。今则江故道不可考矣。歙金氏榜礼笺曰。班志南江、在会稽吴县南。东入海。杨州川。北江、在毗陵北。东入海。杨州川。中江、出丹阳芜湖西南。东至阳羡入海。杨州川。毗陵之北江卽今大江。其芜湖之中江、吴县之南江迳流湮废。据班志丹阳石城下云。分江水、首受江。东至馀姚入海。过郡二。行千二百里。说文江水至会稽山阴为浙江。阚駰十三州志曰。江水至会稽与浙江合。晋灼亦云。水经江水又东至石城县。分为二。其一东北流、过毗陵县北为北江。其一又东至会稽馀姚县东、入於海。郦注沔水篇曰。江水自石城东出为南江。又东迳宣城之临城县南。又东迳安吴县。又东迳宁国县南。又东迳故鄣县南、安吉县北。又东北为长渎。历湖口。又历乌程县。南通馀杭县。则与浙江合。又东迳馀姚县故城南。又东注於海。所谓地理志江水自石城东出迳吴国南为南江者也。榜谓分江水合三江言之为南江。犹岷江合言之为北江。班氏备列南江、中江、北江。以应职方杨州其川三江。其於石城著南江源委。犹於湔氐道著北江源委。故志於中江言出芜湖西南、东至阳羡入海。至南江、北江但云东入海。以入海之地已互见於石城、湔氐道也。是分江水为南江。卽志文考之益明。郦注能说南江、而不能说中江耳。
从水。㪿声。
旨𤍽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浙·康熙笔画:11·部外笔画:7
《唐韵》旨热切。《集韵》《韵会》《正韵》之列切。𠀤音折。江名。《说文》:江水东至会稽山隂,为浙江。《史记·秦始皇纪》:至钱塘,临浙江。注:浙者,折也。盖取其潮出海,曲折而倒流也。
又水名。《水经注》:浙水出浙县西北弘农卢氏县大蒿山。
又《广韵》:浙米也。《类篇》:一曰汰也。
又《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淛。亦作制。义同。
又《集韵》:或作渐。《水经》渐江,卽浙江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上中古音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11:36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