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古乐在清末民初时最负盛名,有“用乐古礼在浏阳”之称。我国古乐源远流长。相传
伏羲氏创琴瑟,周初即有“金、石、竹、匏、土、木、丝、革等8类乐器,称为“
八音”,史称周朝礼乐。
基本信息
即
浏阳文庙古乐器,为“全国仅存之物”。我国古乐源远流长。相传
伏羲氏创琴瑟,周初即有“金、石、竹、匏、土、木、丝、革等8类乐器,称为“八音”,史称周朝礼乐。秦时,除曲阜外, 各地古乐皆失传。渐渐地,曲阜古乐亦残缺不齐了。
清乾隆、嘉庆年间,浏阳乐工邱之稑lù(1781~1849)深钻典籍,精音韵之学,亲赴曲阜考察,对照古代图解和部分古乐实物,研制出完备的八音古乐,复原了早已失传的“匏”乐器,并著《律音汇考》一书,流传日本、欧洲。嘉庆晚年,邱被聘为浏阳“
县学”舞乐教官。经其言传身教,
浏阳文庙春秋
祭孔大典悉用古乐旧制,演奏水平,名冠全国。相传
袁世凯“登基”欲用古乐,派人至曲阜、浏阳考察后称:曲阜古乐徒拥虚名,远不及浏阳古乐完备。相传我国古代
伏羲氏造琴瑟,神农氏改二十七弦为五弦,黄帝编去
钟定基本音律,周公采用金、石、丝、竹、魏、士、木、革8种乐器定八音,并以
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作乐制礼,制定一套
礼乐,定型为周朝的
礼乐。春秋战国时,各诸侯不按
礼乐行事,孔子出来正礼乐,但无济无事,终于礼崩乐坏。至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这套
礼乐除孔子的故乡曲阜外,其它各地的都已失传。后人便称这套
礼乐为古乐。
从此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想以继承正统号令天下,企图恢复古乐,但都因末得真传而失败。
清王朝十分重视礼典,对
礼乐重新作了规定:各州、府、
县学都设36名乐舞生,选通晓音律,娴习礼仪的文人做教官。每年春秋二季举行“八佾”的曲礼。乾隆(1736一1795)末年,浏阳有个叫邱谷士的文人,偶得樵夫从深山掘出的古钟,他对照汉书,考定是成周大编钟。后来他专程去山东曲阜孔陵作实地考察研究,发现匏音古乐器已失传。于是,他回来便按照汉书图录规定,仿制出全套古乐器。不久,他被聘为
浏阳县学的舞乐教官,经过他几十年的身比口讲作画,浏阳祀孔的春秋二祭曲礼,便都按照古乐旧规举行。咸丰(1851一1861)末年,
曾国藩在安徽闻讯,立即邀请邱谷士前去演奏古乐,听后,
曾国藩赞叹不已,赠送他匾一块,上书“雅淡和平,精深正乐。”
曾国藩的儿子
曾纪泽更是激动,将古乐推荐给了皇帝。从此,浏阳古乐名声大噪,就连山东曲阜的孔府,也派人到浏阳观摩古乐,仿制全套古乐器。每逢一年两度的祭孔典礼,都引来全国各地的不少名士前来参加,甚至
曾国藩、袁世凯等也亲自或派员参加。因此,祭孔由县官主祭,
乐生奏古乐,乐曲优雅古朴,舞生闻声起舞,场面十分壮观。民国期间,因政局动荡,浏阳古乐逐渐衰落,到
抗日战争后期已默默无闻了。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此艺术瑰宝作了修缮整理,共征集古乐器与古舞器千余,并进行了演奏录音。浏阳古乐现存
湖南省博物馆。
这个模样奇怪的东西,为浏阳古乐乐器中的“敔”。《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敔,古乐器,奏乐将终,击敔使演奏停止。
孔子爱乐。史载:“孔子无一日不歌。”《论语·述而》说,孔子有次听到了绝美的音乐后,激动得“
三月不知肉味”,大赞其“尽美矣,又尽善也”。
让孔老先生“
三月不知肉味”的,就是古代“六乐”之一、虞舜时期的《大韶》。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知道。
而曾经让孔老先生“
三月不知肉味”的美妙乐曲其实离我们很近——就在浏阳。
这一点,估计知道的人就不多。
提到浏阳古乐,已故的原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一代音乐宗师杨荫浏教授说:“它是中国古代乐舞的活化石,堪称稀世之珍宝。”
“先王之乐”
旧时,每年都要在文庙举行两次祭祀盛典。盛典中最具特色的要属伴随祀典全过程的庄严肃穆的祭礼乐舞,这种乐舞即为文庙音乐或称“丁祭音乐”,即我们所说的“浏阳古乐”。而创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的浏阳古乐源自
虞舜时期的《大韶》。中国古代“六乐”——
黄帝时的《云门》、唐尧时期的《大咸》、
虞舜时期的《大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和周朝时期的《大武》中,只有《大韶》和《大武》得以流传,之后的历代统治者无不将《大韶》和《大武》奉为“先王之乐”。
源自《大韶》的文庙音乐以湖南浏阳和山东曲阜为盛。浏阳古乐融歌、舞、礼、乐于一炉,演出人员达100余人,场面之大,气势之恢宏,可与西洋交响乐媲美。
“国乐古礼在浏阳”
据说,
袁世凯“登基”欲用古乐,派人考察的结论是:“曲阜古乐徒拥虚名,远不及浏阳古乐完备”。从此便有了“国乐古礼在浏阳”的说法。
浏阳解放后的首任文化馆馆长潘信之老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浏阳古乐补齐了中国古乐“
八音”中曾经缺失的匏音,校正并改编了古乐曲,所以,称“国乐古礼在浏阳”一点也不为过。
而说到“国乐古礼在浏阳”,必须提到浏阳古乐的创始人邱之稑。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古乐除孔子的故乡曲阜有部分保留外,其他各地的都已失传。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都想以继承正统号令天下,企图恢复古乐,但都因未得真传而失败。
清王朝十分重视礼典,对礼乐重新作了规定:各州、府、县学都设36名乐舞生,选通晓音律、娴习礼仪的文人做教官。每年春秋二季举行“八佾”的曲礼。乾隆末年,浏阳文人邱之稑(字
谷士),偶得樵夫从深山中掘出的古钟,他对照汉书,考定是成周大编钟。后来他专程去山东曲阜孔陵作实地考察研究,发现匏音古乐器已失传。于是,他回来便按照汉书图录规定,仿制出全套古乐器。不久,他被聘为浏阳
县学的舞乐教官,经过他几十年的言传身教,浏阳祀孔的春秋二季典礼,便都按照古乐旧规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邱之稑还根据周时的《大武》,创建了“
干戚舞”。“
干戚舞”即“武功之舞”,为浏阳古乐所独有,它使文庙乐舞由原来仅有文舞的状况变为既有文舞,也有武舞,以示“武功开国,随即文治”。据说山东曲阜文庙乐舞中的“
干戚舞”为从浏阳学习而来。邱之稑随后作《律音汇考》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其乐理思想。清道光九年(1829年),浏阳古乐正式诞生。此后,
浏阳县兴建了“浏阳县礼乐局”,召集书香世家青年子弟,讲授传习礼乐,并考究古舞制,制定了文武之舞,以及礼乐、舞生的服饰——“古制兰衫”儒服,从而实现了古乐歌、舞、乐、礼的齐备。
名声大震
清咸丰末年,
曾国藩曾邀请邱之稑弟子前往安徽演奏古乐,听后,曾国藩赞叹不已,并赠送浏阳礼乐局匾额两块,上书“雅淡和平”、“精深正乐”。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更是激动,将古乐推荐给了皇帝。从此,浏阳古乐名声大噪,就连山东曲阜的孔府也派人到浏阳观摩古乐,仿制全套古乐器。
浏阳古乐鼎盛时,曾远播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日本一带。
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冯呤轩说,1987年他在日本考察,所听到的祭礼乐歌,“大都同于浏曲”。日本音乐大师田边上雄说过:“学近代音乐,必读邱之稑的《律音汇考》。”
“难”
潘信之老人曾回忆说,解放前,在他还是一个小学生时,曾偷偷混进过文庙,从而有幸目睹了古乐奏响时的盛大场面:“鸣爆放铳,八音齐鸣。接着服装整齐的舞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
曾经在潘信之老人回忆中出现过的浏阳古乐的
乐生、舞生大多已逝去。2003年春节前,80多岁的古乐乐生胡长秋也去世了,而他是当时乐生中最年轻的一位。像胡长秋这一辈的老
乐生,不仅通晓歌、舞,而且通晓乐器的演奏甚至是乐器的制作。
人当然终归是要归于尘土的。只是,老艺人们那一身的绝艺也随之归于尘土,不能不说遗憾。
要使古乐重新焕发光彩,还有一难,即乐器的恢复。
解放后,人民政府为抢救浏阳古乐和古乐器,于上世纪50年代初向民间广泛片集,共征集到1000多件古乐器和舞器,组成了一套完整的祭孔古乐器。同时,还组织了音乐工作者翻译古乐谱15章。1965年,浏阳古乐的全套乐器被收藏在
湖南省博物馆。据当事人回忆,古乐器运到湖南省博物馆时,足足拉了两卡车。此后,便开始了“
文化大革命”,古乐的相关工作便打上了句号。关于乐谱等都有比较完整的记载,难的是乐器,因为保存在省博物馆的古乐器已经历了近两个世纪,很难再发挥演奏功能,而要复制它们,难度比较大。比如乐器中的编钟,一共有八口,且大小不一,厚薄不等,要制出音色与其一模一样的,实在太难。
曾国藩赞古乐“音节清雅”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了浏阳古乐乐师应邀来安徽演奏古乐的情况。曾国藩称赞其演奏音节清雅,令人想起夏商周三代朝廷奏乐的盛况,并表示“余因古人治兵之道,作诗之法,皆于音乐相通,而懵然不知,深以为耻”。
以下为日记原文(部分):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酉初,贺宏勋带浏阳精于古乐者邱庆龠等六人来。邱系
谷士先生之子;六人者,皆承谷士之教,讲求古乐。带来乐器,琴一、瑟一、凤箫一、洞箫一、匏一、埙一、篪一、笙一。固令奏乐,以
鼓节之。音节清雅,穆然令人想三代之盛。古昔圣王修己治人之术,其精者全存乎乐,而后世之独缺者,乃首在乐。余因古人治兵之道,作诗之法,皆于音乐相通,而懵然不知,深以为耻。思寻访
谷士先生之徒党,相与讲求一二。故招集六人者自浏阳来皖…… (摘自《曾国藩日记》)
邱之稑和浏阳古乐 浏阳不仅物产殷埠,而且文化素称发达,由浏阳器乐大师邱之陆所制的,现存湖南省博物馆的浏阳古乐是当前全国现存的较为完整的祀孔古乐。
清代乐器大师邱之稑字
谷士,浏阳
水围段(今太平乡)人,生于清乾隆、道光年间,监生出身。聪颖博学,精通经史,尤其酷好音律,有独到见解。一生不慕功名,潜心古乐研制。他把自己得到的一把周尺,校量其仲兄道源所的的一古钟,与宋时“
宣和博古图”中绘载的成周大编钟对正,竟然全部吻合,这就为他日后制器奠定了基础。以后,他又远程跋涉,亲至山东曲阜孔庙考察古乐,丰富了实际知识,更加增强了创制浏阳古乐的信心。
道光九年(1828年),浏阳知县杜金鉴倡导以古乐祀孔,特聘请邱之稑为文庙乐舞总教习。邱之稑一方面博览群书,认真考证古来生之谬伪,按律制器,研制成全国著名的浏阳古乐;一方面创办了礼乐局,附设传习所,招收青年为乐舞生,亲自讲授器乐知识,朝夕教习乐舞,使以后文庙春、秋、祭祀时能配乐起舞,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古乐事业。
道光二十二年,邱之稑年近花甲,还不避辛劳,主持重修文庙,历三年而后竣工。他生前所著《律音汇考》共八卷、被人推崇为“雅淡和平”、“精探正乐”。
浏阳古乐为邱之稑一生之精力所研制,它是中国古乐久废之余,通过摸索考证,在恪守古制的基础上有所改革创新而成。首先,邱之稑根据声乐原理,将标准的较饮器——十二管排箫增加倍律和半倍律各六个,制成独特的浏阳二十四管风箫。接着次第做好钟、馨、笛、箫、琴、瑟、埙、篪等乐器,并填补了一项久绝人世的匏乐空白。这样,名副其实的“乐奏八首”的浏阳古乐便诞生了。所谓八音是指八种特制的乐器所发出了不同声音。这八钟乐器是用“木、石、金、匏、土、革、丝、竹”等不同材料所制成的 。
浏阳古乐独具特点。二十四管风箫的长处是既拓宽了音域,又备齐了音阶,并能和谐地旋官转调,解决了过去要用多只单音笛换调的困难。邱之稑还将《祀孔乐章》、《风雅十二诗谱》等古曲,用改变节奏、增进偏音和旋律加花等方法,给予较大改进。特别是在曲中用上了休止符,这就为古曲点缀上了串串珍珠,既丰富了乐曲内容,又改变了原曲单调呆板的弱点,给人以生动娱悦感。正因为浏阳古乐既遵古制,又敢于创新,它一问世,便闻名天下,连
山东曲阜孔庙也派人专和来浏观习,浏阳古乐教习并被聘王安徽、江苏、江西,甚至东北辽宁等省去教乐传经。浏阳古乐曲谱今尚存日本,深受中外音乐界人士所称道。
[小资料]
浏阳古乐器
浏阳古乐器涉及金、石、土、革、丝、木、匏、竹8类,如编钟、特磬、编磬、洞箫、龙笛、琴、瑟、笙、竽、敔、应鼓等,数量相当庞大。
浏阳旧有三套完整的雅
乐乐器,到后来,由于时局动乱不定,致使古乐器散失和损坏的很多,如在军阀混战期间,一套极为宝贵的玉质特磬下落不明;抗战中期,国民党省政府调浏阳古乐 器去耒阳演奏,途中遇敌机轰炸,损失部分;日军占领浏阳期间,
礼乐局虽早将古乐器深埋土中,但仍被窃去铜质编钟八口……
如今存放在湖南省博物馆的一套古乐器,由原来的三套拼凑而成。
浏阳古乐舞
浏阳古乐舞分两种,一 种是“文德舞”,舞生右手执翟,左手执龠,所以又名“翟
龠舞”;一种是“武功舞”,舞生右手执“干”,左手执“戚”,所以又称“
干戚舞”。“
干戚舞”为浏 阳古乐所特有。舞生的动作急缓是与音乐的疾迟相吻合的,动作幅度不大,64名舞生分别在两个舞亭内站立成方阵,面向孔子正殿,在亭内动作,自始至终不出舞 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