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果楝
楝科浆果楝属植物
浆果楝(Cipadessa baccifera (Roth) Miq.)浆果楝属于木兰纲,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至印度尼西亚(爪哇),帝汶岛及菲律宾。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1—10米;树皮淡褐色;小枝幼时被细柔毛,后渐无毛。叶连柄长8—25厘米,叶轴被疏柔毛至无毛,有小叶4—6对;小叶对生,膜质,长卵圆形至椭圆形,长1.5—8厘米,宽1—3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阔楔形表面无毛或沿中脉有疏柔毛,背面沿中脉和侧脉被稀疏、紧贴的长柔毛,侧脉8—10对、纤细;具短柄。圆锥花序长8—13厘米,近无毛。花白色或淡黄色,径约3毫米;萼5齿裂,裂齿阔三角形,外面被细柔毛,花瓣膜质,长椭圆形,长约2.5毫米,短尖,近无毛,雄蕊管无毛,花药卵形,无毛;子房无毛。果紫红色,径约4毫米。花期4—6月,果12—2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500—1600 米的常绿阔叶林,铁刀木林、疏林、灌丛中,常见。
分布范围
产沪西、龙陵、耿马、思茅、普文及西双版纳。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至印度尼西亚(爪哇),帝汶岛及菲律宾。
主要价值
用途功能
根或树皮治疟疾、感冒、腹泻、痢疾、皮肤瘙痒、外伤出血。
药用价值
【药 名】:浆果楝
【拼 音】:JIANGGUOLIAN
【来 源】:为楝科植物浆果楝属浆果楝的根及树皮。
【功 效】:疏风解表、祛湿止痢、祛风止痒。
【主 治】:治外感风热、咳嗽、少痰、发热、湿热痢疾、皮肤瘙痒。
【性味归经】:苦,凉。肺、膀胱、小肠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服,9一20克。
【别 名】:亚罗椿、苦亚罗椿、埋皮纺、秧勒(傣族语)、老鸦树、老鸦饭(云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云南西部和南部。
【拉丁名】:浆果楝 Cipadessa baecifera Miq
【考 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医药性能
【傣药】埋皮仿,哈皮仿,秧勒(西傣) :全株治疟疾,感冒,腹泻,痢疾,皮肤瘙痒,外伤出血《滇药录》。【景颇药】wangchi;根治鹅口疮《德宏药录》。【佤药】考米西袜:功用同景颇族《德宏药录》。【德昂药】亚甸椿,买姜谢:功用同景颇族《德宏药录》。
根及树皮:苦,凉。疏风解表,截疟。用于疟疾,感冒,泄泻,痢疾,皮肤瘙痒,外伤出血。
野外采集
参考资料
浆果楝.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浆果楝.热带亚热带植物基础数据库.
浆果楝.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0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