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日光微澜》之后,畅销书作家浅白色给读者带来了一本她一直“想写的书”:无关爱情、无关风月,只有女人的友情与担当。整本书充满怀旧感与画面感,阅读时犹如在聆听5、60年代的爵士乐。如果你也爱旅行、爱电影、爱音乐、爱自己,就跟
瑞丽女性网一起,离开《
巴黎没有摩天轮》,告别《日光微澜》,静心细品浅白色的蜕变之作。
Rayli:为什么会取《浮岛》这个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浅白色:“浮岛”既是作品中女主角的咖啡厅名字,也是两人心理状态的暗示。两位女主人公就像脱离陆地的两个岛屿,彼此独立存在,却又互相守望和支持。《浮岛》是一部纯粹的女性题材作品,倾向于挖掘女性内心更微妙更坚韧的部分。
Rayli:为什么将
爵士乐设定成《浮岛》的人文基调?
浅白色:60年代是一个鲜明、色彩浓重的年代。60年代有艾伦-金斯堡的诗,爵士鼓、小号,有革命和摇滚乐。这个年代的核心标签是自由,包含着无数背叛和变革的可能,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很多符号鲜明的记忆。在写《浮岛》初期,我是听着墨水点乐队的《I don’t want to set the world on fire》开始构思整个故事的色调。爵士是一种温和却很有侵略性的音乐,它会不自觉地将我此时所想、所写的一切染色。
Rayli:《浮岛》被很多读者评为最富“镜头式美感”的小说,电影对你的写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电影和导演有哪些呢?
浅白色:我的作品内容很少受电影影响,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关于“画面感”和“叙述手法”的启蒙。我喜欢看的电影类型很多,完全数不过来喜欢的作品有哪些。真正对我的写作产生最大影响的一位导演是扎克-施耐德。
施耐德的作品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看过他作品的人都能体会到那种油画般的色调、完美的长镜、极富感染力的韵律感。例如《Watchman》开篇,用Nat King Cole的慢爵士《Unforgettable》作为一场激烈动作戏的背景音乐,暴力、节奏与
长镜头的配合产生一种奇妙的美感。因此电影对我写作的影响并非故事情节,而是一种表达方式带来的美感。
Rayli:包括《浮岛》在内,你许多作品的创作灵感似乎都来源于旅行。那么旅行和电影在你的写作过程中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浅白色:旅行是写作素材积累,也是心境的积累;电影则给了我很多写作手法上的启示。
Rayli:为什么会想将这部作品献给“哥哥”张国荣?
浅白色:《浮岛》其实也是一部很个人的作品。书虽然是写给读者看,但写作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就像洗澡。
这一点启示是从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作品中得来的。作为读者,通过阅读我们会暂时进入作者的世界,找到自己与之共鸣的部分。而作为作者,我想做的是通过写作,给读者一些共鸣。张国荣是我从小到大非常敬佩的一位艺术家,因此我一直都很想写一本这样的书,向他和他曾经的作品致敬。
Rayli:这是一部以描写女性友情为主的作品,在你看来女人之间的友情应该是什么样的?
浅白色: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将女人之间的友情定义为:分享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分享情感上的喜悦和苦恼,互相倾诉,互相陪伴。但其实女性的关系中也会有男性友谊的特质,比如责任和承担。
Rayli:《浮岛》被誉为你的转型之作,为何在第三部作品时就考虑转型问题?
浅白色:写作对于我来说,曾经是兴趣,现在是职业。而当它成为我的职业后,与以前唯一的区别只是“花费更多时间和心思在这件事情上”。写作不会变得更讨好读者,不会成为研究读者爱看什么之后的产物。《浮岛》也是由于与之前的作品风格不太相同而被称为“转型之作”。其实无论作者还是读者,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成长,写出来的作品和读出来的感觉每一天都不同。之所以第三部作品没有再写都市情感题材,只是单纯地想写这样一个故事,说不定哪一天当我萌生另一个念头,又会写一部更不同的小说。
Rayli:《
巴黎没有摩天轮》、《
日光微澜》两部作品中充满了时尚元素,这与你之前从事时尚媒体行业的经历有关吗?转型之后是否还会继续运用这一元素。
浅白色:必然是有一些关系的。这并不完全是对我自己职业经历的刻意描摹,而是作品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作者自身的阅历和体验。现阶段我的生活状态已经与从前不太一样,在今后的作品中,也许还会有一些熟悉的元素,但更朴素更简单更直接的成分会多一些。
主要作品
《浮岛》
《独奏者·白夜》
《独奏者·欲望进化论》
《独奏者·遗忘》
《我们在相互辨认中老去》
作品介绍
这是一部轻盈治愈小说
这是畅销书作家浅白色创作历程中最为艰辛痛苦的作品,历经四年,六易其稿
这是一个“与回忆握手言和”的故事,引发千万都市人群内心最激烈共鸣
这是一座到处都挤满了人的城市,在这里拥有两千万的人口,你能够应付下生存的竞争压力,却对过往的无数回忆束手无策。如果足够聪明,便能学会视而不见;而始终学不会这四个字的你我,只能别无选择的以及其笨拙的姿态负重前行。
也许,大多数人都像你我这样活着,虽不聪明,但却诚恳;虽会犯错,但却坦然面对。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与回忆和解的故事:当我们可以直面自己身体里与生俱来的笨拙与随着血液流淌不断出现的孤独时,才能彻底谅解过去的自己。
如果这需要时间,那就请给自己一点儿时间。不聪明地活着,也没什么大不了。在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懂得混沌,而你我宁愿清醒。
面对自身的笨拙与孤独,请努力地,令始终不聪明的你我,坦然面对。
目录
[ 01 雾中机场 ]
有人的旅程是将告别延长,有人的旅程却是将等待缩短。
在海拔九千米的高空中,没有雾,没有风景,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密闭的机舱。
[ 02 往事微温 ]
在时间急速而盲目的流动中,有一些东西总是无法被消解,比如往事。
如果足够聪明,便能学会全身而退;而始终学不会这四个字的我,别无选择只能笨拙地负重前行。
[ 03 时光如镜 ]
这便是爱过之后最大的悲哀:
不是遗忘,不是失去,而是它总会残留一些东西在你生命里,成为无法磨灭的铁证。
证明你爱过、证明你失去过、证明你可以遗忘却无法删除往事重新再活一次。
过去的已成历史,遗失的也将永存。
而我们能够得到什么?
唯有越来越厚的记忆和越来越薄的青春。
[ 04 夜与寂静 ]
有些事无须多问,有些事了然于心。
得陇望蜀貌似愚蠢却是人之常情,反之,若无其事看似聪明,其实,也不过是自欺欺人。
[ 05 漫长仲夏 ]
里尔克有一句诗:“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挫败也好、屈辱也罢,我还安然活着,未曾被任何东西击倒。
这就够了。
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 06 雾中风景 ]
所有企图留住某一瞬间的行为都是美好又荒诞的;
爱是如此庞大的谜题,即便记录下它发生过的每一个线索,都有可能猜不中结局。
你始终站在观光舱里透过玻璃看风景,即使转到最高点,即使无限接近,风景也不属于你。当转完一整圈之后,依然孤孤单单地离开摩天轮。
我正在进行着的人生,就困在摩天轮的某一圈里:
每天乘坐拥挤的公交车到达市中心的写字楼,就连电梯间都有中英文流利的礼宾小姐;每天整理巴黎米兰纽约伦敦的时装趋势,谈论秀场上摔倒的模特,然后跟同事一起打印
电子优惠券去换购午餐;但或许白天还在约名人聊天拍照,晚上就回到租来的小房间里吃泡面写稿。
摩天轮很高,观光舱外的风景很美。
我站在玻璃后,只负责将最美的景象拍照留念。
看过那么多转瞬即逝的美丽泡沫,我知道再长的旅程也有结束的一天;在高处转动时遇见的一切,都不可能在结束后随我一起落回地面。
那是一段触不到的风景,始终隐没在抬头就能看到的云端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巴黎,乘坐摩天轮的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却也必须逐渐远离。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真正抵达,却也永远不会停止仰望。
爱就像极昼,如果不跋涉到地球的南北两端,你根本看不见它。
然而,就算是走到北极,能拥有的也仅仅只是不到191天彻夜无休的日光。这些透支的日光,将在漫长的冬季里由极夜来偿还。
音乐老师原榛是一位未婚准妈妈,独自居住在赫尔辛基。在仲夏节的午夜日光中,她接到多年的闺蜜米澜从国内打来的电话,被记忆带回到时光的另一岸。
米澜与原榛认识十四年,见证了彼此爱与成长的轨迹:
在
奥克兰从事护肤品研发的米澜认识了路懿,一名环境NGO的项目助理。那座城市有130多万人口,他们却数次遇见对方,找到对方。在328米的高空中,米澜坚信那就是人生中最纯粹、最不可预知的爱情。他们不愿意用现实考验爱,只是从一次又一次寻找彼此的游戏中寻找爱的存在感……
原榛从小渴望安稳的生活,从
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后如愿回到国内一所高校教音乐。而杂志设计总监安亦卓的出现成了她按部就班的人生中最大的意外。他像一场高烧,将她的体温提高到正常值以上;他像一架直升机,二十多年来她对平淡幸福的憧憬就像机舱外的地平线,被他远远地抛在了海拔八千米之下……
从赤道以南到
北极圈以北,她们走得太远,却仍然看不清楚爱情的本来面貌。
爱是最暗的夜,还是最亮的光?
如果你爱一个人,你会知道答案。
出版图书
公益采访
浅白色与
韩寒、
郭敬明等
80后作家笔锋略有不同,少了一些言辞上的犀利,却多出很多情感上的细腻。在介绍自己最新力作《
独奏者》时她表示,“随着通讯越来越发达,我们却越来越宅;世界变得越来越近,我们反而开始拥有更多时间探索自己的内心、构筑自己的城堡。《独奏者》是一系列独立、清醒、充满自省和疗愈力量的主题书。”
《
公益时报》:创作《浮岛》的灵感据说是源于你的某次旅程,能与大家分享一下么?
浅白色:准确地说,《浮岛》从2007年末开始构思,到2010年12月完稿,经历了三年时间。这个故事一直在我脑海里,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将它完整写出来。去年年初一次旅行中,我在一家小咖啡馆看到北岛的一本散文集《
失败之书》,立刻被吸引了。从前只读过他的诗,没想到他的散文更富有音乐感和文字美感。
《
公益时报》:能谈谈你即将出版的主题书《独奏者》么?
浅白色:在这个时候做一系列主题书也许不是太明智的决定,因为现今图书市场上不乏受欢迎的作品,读者每天都在面临无数选择。但很多时候,读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和现有的作品并不完全吻合。在这个精神需求被批量生产的世界里,独立精神和诚意会让《独奏者》成为一个特别的存在。
《公益时报》:聊聊公益慈善,听说你在生活中有很多五花八门的“低碳”习惯?
浅白色:在北京工作的这几年,上下班能坐地铁就不打车;公司
茶水间有
一次性纸杯但我习惯自带咖啡杯;手包里常备可以折叠收纳的购物袋。而回到老家生活后,开始学妈妈的环保习惯,将不再穿的旧衣服送去织补店改织成小地垫或者门垫,给它们第二次生命。
浅白色:我比较关注教育。所有救助解决的都是一时燃眉之急,为干涸的土地浇水,而教育是会生根发芽的树。
《公益时报》:现在公众人物参与公益慈善越来越公开透明,你怎么看?
浅白色:慈善公益越来越正规、越来越透明是一件好事。除了确保每个人的爱心都能够被需要的人接收到之外,还能让我们从“知道慈善公益是一件能给自己的声誉加分的事”,逐渐过渡到“明白了慈善公益决不是一件给自己形象加分的道具”。
浅白色:通过买彩票来小小地行善是高尚,来购买一个希望也无可厚非,但将全部身家丢进这个不靠努力全凭运气的“希望”里,还不如踏踏实实工作获取报酬。拿疯狂买彩票的资金做什么投资不好?
《公益时报》:如果你中了彩票大奖会怎么处理这笔不菲的奖金?
浅白色:小奖请朋友吃饭,大奖交了税后捐出去。奖金本身就来自彩民,自己一个人偷着花感觉不踏实。除了买彩票之外,我也没做什么特别的贡献。如果到时候实在觉得亏,最多自己留个10%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