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经营是以
智能管道(
物理网络)和聚合平台(商业网络)为基础,以扩大流量规模、提升流量层次、丰富流量内涵为
经营方向,以释放流量价值为目的的一系列理念、策略和行动的集合。流量经营的最终目的是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转变运营商的收入结构,达到利润最大化。
不同于话务经营和宽带经营,流量经营是通信运营商向
信息运营商转型在全业务和移动互联网新形势下的全新命题,是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规律、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改变互联网时代“管道工”角色的关键。流量经营的提出与通信需求向
信息需求的转型有莫大的关系。这种转型根本性地重塑电信运营商的价值创造方式,必然地,也要求电信运营商的基础设施和商业模式随之做出转变,而
智能管道和聚合平台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抓手、或者基石。为了避免“被管道化”,目前三大运营商正积极构建移动互联网的生态体系,在服务内容上不断丰富。例如,中国电信推出了跨平台的聊天工具“
翼聊”,集团旗下的云计算公司在提供
商务云的同时,亦在构建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云服务,生态体系在不断完善的同时,营销渠道也不断丰富。在中国互联网环境下,“成在免费,败也在免费”,因为中国消费者的付费意愿并不高,这让软件开发商尤为尴尬,只能通过植入广告等粗暴方式分一杯羹,而运营商的优势在于垄断,而随着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剧,运营商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以避免陷入一味的价格战,渠道和内容的整合是流量经营的核心,培育流量文化是流量经营大势所趋。
这对运营商的意义在于:帮助运营商从个性化需求中寻求价值。虽然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运营商并不善于从个性化中寻求价值。以
中国移动为例,虽然其非话音收入占比超过30%,但50%的非话收入来自短信和流量费,另外不足50%的非话收入中,约70%的来自
彩铃和语音增值服务(来显、呼转等),被业内津津乐道的
飞信、
无线音乐俱乐部、12580、
手机报、手机游戏等重点规模性业务累计占非话收入的比例仅5.3%,占整体收入的比例不足2%。另外,短信、彩铃这两大业务收入出现负增长的势头,而语音增值和重点规模性业务的增幅大大放缓,唯有流量费收入呈加速增长局面。事实上,流量费收入占非话收入的份额从2006年的3%上升到了2010年的20%。由此可见,运营商的价值创造方式仍集中体现在满足同质化需求方面。
三者的关系:如果将流量内涵和流量层次看做衡量流量价值的两个指标,流量规模与流量价值哪个更重要?在管道化背景下,恐怕后者更重要。后进运营商在面临不可逾越的规模劣势时,以流量价值作为赶超对手的杠杆可能更现实。当然,并非说流量规模不重要了,价值流量仍然需要提升规模,尤其在流量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商业模式往往构建在一定的流量规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