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夜郎赠辛判官
唐代李白诗作
《流夜郎赠辛判官》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创作于乾元元年(758年),是李白刚开始被流放到夜郎时所写的诗作。此诗以往昔之豪放与今日之落魄相比照,透出诗人心境之凄凉与落寞。
作品原文
流夜郎赠辛判官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①同杯酒。
气岸②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③走马著金鞭。
文章献纳麒麟殿④,歌舞淹留⑤玳瑁筵⑥。
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
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
我愁远谪⑦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⑧回?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五侯:《汉书·元后传》: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谭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红阳侯,根曲阳侯,逢时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侯(hóu):爵位名。七贵:吕、霍、上官、赵、丁、傅、王。唐人多以汉暗喻本朝之事,故五侯七贵借指当时与李白结交的达官显贵。
②气岸:犹意气,傲岸的气概。
章台:汉时长安城有章台街,是当时长安妓院集中之处,后人以章台代指妓院赌场等场所。《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谓其不欲见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台走马”指冶游之事。
④麒麟殿:汉代宫殿名,《汉书·佞幸传·董贤》:“后上置酒 麒麟殿 , 贤 父子亲属宴饮。”
⑤淹留:停留。淹,滞留。
⑥玳瑁筵:指华贵的筵席。玳瑁(dài mào):一种有花纹的海龟,其壳可镶制家具。筵,酒席。
⑦谪(zhé):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
金鸡放赦金鸡,古代颁布赦诏时所用的仪仗。后用作大赦之典。
白话译文
过去在长安时沉湎于花前月下,与当朝的权贵们同饮一杯酒,
那高傲的气概使豪杰之士佩服,放荡不羁从不肯落在他人身后。
当时我年轻好胜,挥着金鞭奔驰在长安的章台街上。
在宫中曾向皇帝献上优美的文章,长久地留在珍贵筵席上听歌观舞。
总觉得可以长久这样下去,谁知竟然爆发了安史之乱。
函谷关被胡人骑兵占领,许多人才像桃李向阳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
而我却被远远地流放夜郎,什么时候才能遭逢金鸡大赦,使我回到家中啊。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在这年春天,终因参加永王李磷幕府事而获罪,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此诗大概是诗人刚被流放时所作。辛判官,可能是李白供奉翰林时的朋友。或许这位辛判官在与诗人对饮时,反复安慰诗人,于是诗人慷慨高歌,尽情向他倾诉郁悒之情。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前面八句描绘了诗人春风得意时的生活景象。开头两句写诗人醉眠花柳,与当朝权贵们开怀畅饮。显示出诗人当时的生活之奢华。后面四句则表现出诗人当时的心态。那时候,诗人风华正茂,豪气干云。手握金鞭,走马章台,流连琼筵,出入宫掖,睥睨权豪。花红酒绿时纵情喝酒,歌舞声中尽情享受。随后两句凸显出皇帝对诗人的宠信,诗人能够在宫殿中为皇帝呈献文章,在酒席上流连忘返。表现出诗人在朝廷上的地位之高。
中间两句是转折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诗人原本以为这种同赴侯门、走马章台、献赋金宫、醉卧酒筵的得意生活会永远持续下去,谁知好景不长,平地风雷,安史之乱爆发了。“函谷忽惊胡马来”,即指安史叛军攻陷潼关,占领东西两京。一个“忽”字表现出这次战乱的出乎意料,忽然之间,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打乱了,诗人再也无法过以前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最后四句是对诗人战乱爆发后的生活的描述。敌人已经占领函谷关了,许多昔日同僚因兵兴之际,被朝廷越次擢用,好像桃花李花在阳光下盛开。此句或为诗人对当朝统治者的谴责,诗人眼见国家罹难,生民涂炭,欲为国效力而不可得,故而生发哀怨之情。最终诗人独自远谪夜郎,漂泊天涯。只能期待能够等到朝廷大赦天下的时候,使诗人能够有机会重新回归朝廷,为国家尽一份力。最后两句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希望辛判官能够施以援手,使诗人能够早日回归的心情。
此诗回忆昔日在长安的得意生活,对长流夜郎充满哀怨之情,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他此时此刻企盼赦还的心情。诗中今昔处境的强烈对比,自然有博取辛判官同情之心,也暗含有期待援引之意。由于李白此诗直露肺腑,对当年得意生活颇有炫耀之意,不无庸俗之态,所以历来不少读者认为它非李白所作,即使肯定其豪迈气象,也显得极为勉强。不过穷苦潦倒之时,落魄失意之后,人们都不免会对当年春风得意的生活充满眷念,尤其在一个陷入困境、进人晚年依靠回忆来支撑自己的的诗人身上,这种眷念更会牢牢地占据他的心灵。
诗中使读者看到了诗人凡俗的一面,对失去繁华与功名的痛苦。只是诗人凡俗的这一面并没有主导诗人的精神生活。在更多的痛苦与不称意中,诗人是将自己的精神放飞在大自然中,放飞在睥睨一切的狂放与飘逸中。
名家点评
《李诗选注》:“此诗辞气粗豪,直而不婉,虽为白之所作,亦是流离患难之余,吐露不平之气,率意狂吟以成章耳,”
《李诗通》:“详其诗意.似斥宫掖。第非所宜言耳。”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1 00:2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