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拼音:liú)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春秋时期的“
石鼓文”,本义一般认为指水的移动,引申泛指液体移动。又引申指流传、传播,还指无根据的传言。作修饰语指像水流一样不停运动的。后引申为品类、派别、等级。还指把犯人强行迁徙到荒远的地方,是古代的刑罚之一。
文字源流
会意字。流字最早见于石鼓文,作图1,两边是“水”,中间是“㐬(liú)”。《说文解字》正篆写作图6,与石鼓文非常接近。《说文解字》说此字:“从
沝(zhuǐ)、
㐬。㐬,突忽也。”从沝与从水没有区别,它们都是和水有关的偏旁。㐬,一说像刚生下的婴儿头朝下,血水也随之下流的样子,甲骨文“育(毓)”字从此。所以流字“从㐬”,取顺而下之意,合于水流动的本义。一说,“㐬”像倒子形及其头发,以示人在水中移动的意思。《说文》所说的“突忽”是急速,从水流汹涌的角度解释,非造字从㐬之意。《说文》小篆写作图8,省去了右边的“水”。隶书将倒子写成“ㄊ”,作流。流字从水从㐬,“流”字的字义与二者均有关系。所以《说文》中解释“流”即为“水行”,也就是水的移动,其他液体甚至天体移动也叫流,如《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名叫“火”的恒星向西移动。舟船、竹排、木排、皮筏等浮在水面上,随着水向前流动而移动,也是流的一种方式,因在水而上漂着而流,所以叫做漂流。
在人和物的其他范围之内,用流字表示的还有很多。用流组成的双音动词有流亡、流放、流传、流布、流动、流通等,具体意义量然各不相同,但都与水流的特征有关。流字后而加单音名词,构成偏正结构双音词,如:流民、流毒、流言、流年、流俗、流萤、流失、流感,也是用流字的移动不定义。
当流字转为名词之后,又派生了一系列意义。水在河中流,因而有了河道义。江河有许多支流,人和物中有许多品类,二者相似,流字就用来表示类别。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一下】【沝部】力求切(liú)
𣹳,水行也。从沝、㐬。㐬,突忽也。
流,篆文从水。
【注释】①水行: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谓水之自行也。”②突忽:徐锴《说文解字击传》:“突忽犹疾也。
说文解字注
“𣹳,水行也。从沝、㐬”注:会意。力求切,三部。
“㐬,突忽也”注:㐬之本义谓不顺忽出也。引申为突忽,故流从之。
“流,篆文从水”注:流为小篆,则𣹳为古文、籀文可知。此亦二上之例也。或问曰:何不以流涉入水部,而附𣹳𣻣为重文乎。曰:如是,则沝无所附。沝不附水部之末而为部首者,以配屾部也。
广韵
力求切,平尤来 ‖流声幽1部(liú)
流,演也。求也。覃也。放也。《说文》曰:“水行也。”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流;部外笔画:6
古文:㳅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竝力求切,音留。《说文》:水行也。《尔雅·释言》:流,覃也。疏:谓水之流,必相延及。《诗·大雅》:如川之流。
又《尔雅·释诂》:流,择也,求也。《诗·周南》:左右流之。
又下也。《诗·豳风》:七月流火。
又流漫无节制也。《礼·乐记》:乐胜则流。
又《书·禹贡》:二百里流。《礼·王制》: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又放也。《书·舜典》:流宥五刑。
又视不端谛曰流。《左传·成六年》:郑伯视流而行速。
又走也。《战国策》:楚襄王流淹于城阳。注:谓走而自匿。
又《周礼·冬官·玉人注》:鼻勺曰流,凡流皆为龙口。
又《前汉·食货志》: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
又《前汉·艺文志》:儒家流,道家流,隂阳家流,法家流,墨家流,纵横家流,杂家流,农家流,小说家流,各有所从出,分九家。
又流布也。《易·谦卦》:地道变盈而流谦。
又流转也。《礼·仲尼燕居》:周流无不徧。
又张协《七命》:倾罍一朝,流湎千日。注:齐颜色,均众寡谓之流。
又长流,官名。颜之推《家训》:名治狱参军为长流。
又黄流,酒名。《诗·大雅》:黄流在中。
又双流,县名。《广舆记》:属成都府。
又《韵补》叶𣼊如切,音闾。陆云诗:乐奏声哀,言发涕流。唯愿君子,德与福俱。
又叶力救切,音溜。傅玄诗:悠悠建平,皇泽未流。朝选于众,乃子之授。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氵”窄“㐬”宽,顶部“氵”低,底部左右旁齐平。“氵”,第二点偏左,在横中线上侧。“㐬”,“亠”的首点在竖中线上端右侧;㇜(撇折)的折点在田字格中心左侧,横断在横中线;下部撇笔伸向“氵”下侧,中间竖在竖中线右侧,乚(竖弯钩)钩部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