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梅子
云南省洱源县特产
洱源梅子,云南省洱源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大理洱源被誉为“中国梅子之乡”,盛产鲜梅,洱源梅子产量高,品质优,梅树生长在2200—2800米高海拔无污染的山区,出产的梅果个头大、肉质厚、色泽美、酸脆可口,可作为水果直接食用,又可加工为话梅、苏裹梅、雕梅、炖梅、果醋及梅子饮料等多种产品。
洱源种植有盐梅、苦梅、照水梅、双套梅几个品种梅树。
产地环境
大理州洱源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州北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润湿,春暖冬干,夏秋多雨,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约750毫米,年日照时数近2500小时。年有效积温4100℃,土壤类型多样,土层深厚肥沃。其气候、雨量、光照及土质,都适宜梅子树生长。
历史渊源
洱源县种植梅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梅子之乡”,1987年,洱源县被云南省政府认定为梅子基地建设县。
洱源县的梅子产业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前为自发阶段。
在这个阶段,洱源县的梅子产业由于受计划经济的约束,长期处于自发种植、零星种植、自产自销的状况,基本没有形成气候,经济效益甚微,几乎到了农民毁砍梅子树的地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人小规模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洱源县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梅子产业一定倾斜,结合荒山荒坡开发和山区脱贫致富来发展梅子种植,种植面积由80年代初的7000亩发展到57000亩,鲜梅产量由35万千克增长到460万千克,鲜梅产值达460多万元。随着梅子种植业的发展,梅子加工企业也随之兴起,实现了由卖鲜梅原料向加工出售梅胚及生产系列梅子产品转变,形成集体、个人、外资协同发展的格局。
2013年,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不断推进,洱源梅子逐渐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洱源县结合云南省“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梅子主产区开展了二期梅果整形修剪、果树嫁接及加工技术园艺工培训,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20多人,不仅提升了示范区梅农科学种管技能,还增加了示范面积。全县梅果企业生产的梅果系列产品数量从示范前的4大类120个产品增加到示范后的4大类150个产品,梅果系列产品数量增加了30个。
生产情况
2000年,洱源梅树种植面积3.4万亩,梅果产量5720吨。洱源梅果生产企业产值仅为646万元,上缴的税额仅为26.3万元,梅果销售额673万元。
2009年,洱源梅树种植面积9.4万亩,增加6万亩;梅果产量11100吨,增加5380吨。洱源县梅果生产企业(取证企业)产值为2569万元,9年间农业标准化对拉动洱源梅果产值增长率达298%,每年的平均增长率达33%以上,洱源梅果生产企业上缴的税额增加到192.1万元,上缴税额增加了165.8万元。梅果销售额2660万元,梅果产品销售额增加了1197万元。
2009年,洱源县鲜梅产量超过1万吨,梅农收入达1500万元。
2013年,洱源县推进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梅树种植面积由示范前的8.5万亩增加到示范后的9.4万亩,种植面积增加了0.9万亩。通过示范后新增挂果面积3500亩,新增产量360吨,新增效益280万元。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前,洱源梅果生产企业产值为4145万元,示范后产值为4893万元,产值增加了748万元。示范前,洱源梅果生产企业上缴的税额仅为253万元,示范后,上缴的税额增加到386万元,上缴税额增加了133万元。示范前,洱源梅果生产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为93.5%,示范后,产品合格率为96.5%,产品合格率提升了3%。
2014年,洱源梅子基地面积达9.24万亩,产量1.2万吨,梅农收入3588万元,企业实现加工产值1.2亿元。
2016年,洱源县年产鲜梅6000多万千克,梅农收入5000万元。
产品荣誉
洱源县被列为“全国第三批、第七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100个“经济林产业示范县。
“洱宝”牌话梅和果糕两个产品荣获“云南名牌产品”称号。
2007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洱源梅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洱源梅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云南省洱源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洱源梅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进行划定的通知》(洱政发〔2005〕22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云南省洱源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品种
盐梅、苦梅、照水梅、双套梅。
(二)立地条件
海拔1800米至2550米,坡度25°以下区域。土壤为砂质红壤、棕壤、紫色土和冲积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5%、p小时值5.5至7.5。
(三)栽培技术
1.育种:在每年1月至2月,选取洱源果梅实生苗作砧木,从树势健旺、稳产、高产、优质、无病虫害的优良单株上截取接穗,进行嫁接。
2.定植:宜在7月至8月定植。土壤条件好的平地或缓坡果园每公顷种植小于等于630株;其他果园每公顷种植小于等于825株。
3.土壤管理:注意培土护根、中耕除草、树盘管理及合理间作;新植梅树定植一年后开始扩穴改土。
4.施肥:幼龄树根据树势适当施肥;结果树在8月至9月施肥,每株施30千克至5千克有机肥,并配施磷肥1千克至2千克、氮肥0.5千克至1千克、钾肥1千克至2千克。
5.排灌:根据物候期、生理需水情况合理灌溉和排水。
6.病虫害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防治病虫害,梅果采收前30天内严禁施药。
7.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生产工艺
1.雕梅加工:
(1)原料要求:原料为盐梅鲜果,要求果形端正、单果重≥20克、可食率≥85%。
(2)加工工艺:
①鲜梅果用3%至5%的食盐和1%至2%石灰水浸泡12小时至青梅转淡黄为止。
②横向雕刻人字形或波浪形10道至18道。将经过雕花去核的雕梅饼在清水中浸漂12小时,中间更换水3至5次,以雕梅饼略带咸味为宜。
③按1:1的比例,一层雕梅饼一层白砂糖铺装入食品容器中,顶口放足一层白砂糖存放3个月,期间头1个月每天添加白砂糖0.5千克至1千克,后2月封存不动,确保糖份渗透一致。
2.炖梅加工:
(1)原料要求:原料为苦梅鲜果,要求单果重≥15克,可食率≥82%。
(2)加工工艺:
①将清洗后的鲜梅果浸入10%至20%的石灰水中浸泡12小时左右,捞出梅果用水漂洗干净。
②将梅果放入土罐并添加食盐(15%)、砂糖(20%)配料,加水至梅果恰被浸没,加盖盖好。
③将罐置于炖房,罐周围用锯末等燃料围住,点着燃料,以微火续炖,火力先强后弱。此过程须适时检查火势和罐中的水量,并添加燃料,保持微火不灭、罐水不干,直至梅肉、梅核全部变黑(一般30天至50天)。
④熄火,将炖制好的炖梅在室温下自然冷却、存放。
3.苏裹梅加工。
(1)原料要求:原料为盐梅鲜果,要求单果重≥15克,可食率≥82%。
(2)加工工艺:
①将梅果以2%的石灰水浸泡2小时至3小时进行消毒,捞出梅果并用清水漂洗干净。
②将紫苏叶清洗干净。
方法一:选择1至2个鲜梅果,放上1至2粒花椒和少许白砂糖,用紫苏叶包裹后放入罐中,顶部加装白砂糖和蜂蜜直至罐满,封严罐口,进行糖化。存放2个月以上,待糖与配料全部浸入果肉中即可。
方法二:将梅果与30%至50%的白砂糖和适量的紫苏叶、梅果、花椒等一起混装入罐中,顶部加装蜂蜜直至罐满,封严罐口,进行糖化2至3个月。
4.脆梅加工:
(1)原料要求:原料为照水梅或盐梅鲜果,要求单果重≥15克,可食率≥82%。
(2)加工工艺:
①鲜梅果进行保鲜处理后用清水漂洗3次,用刺孔机在梅果上打孔,孔深达果核。
②将刺孔后的梅果与白砂糖按10:1的比例拌匀放入容器,待白砂糖溶解后每2天检查一次,适量添加白砂糖0.5千克至1千克,并上下翻动,使糖液均匀,青梅呈饱和状态,存放1至2个月。
5.话梅加工:
(1)原料要求:原料为盐梅、照水梅、双套梅鲜果,要求单果重≥10克,可食率≥80%。
(2)加工工艺:
①将冲洗干净并晾干(不宜曝晒)的鲜梅果堆积于车间,自然发酵至淡黄色、微软(一般为12小时至20小时即可)。
②将梅果与食用盐5:1的比例,一层层交互铺放入梅池,适时加压封盖储存,存放60天以上即为“水泡梅”。
③将“水泡梅”捞出晾晒,每隔5天左右翻一次,使之干燥均匀,晾晒至全干即为“梅胚”。
④将“梅胚”用清水浸泡6小时至12小时,换水二次使盐分脱出即为“脱盐胚”。
⑤将“脱盐胚”晾晒至六七成干即为“脱盐干胚”。
⑥将“脱盐干胚”加各种配料,均匀拌合进行发酵。
(六)质量特色
1.感官指标:符合表1的要求。
2.理化指标:
(1)洱源梅子(雕梅、苏裹梅、炖梅)产品理化指标符合表2的要求:
(2)洱源梅子(话梅、脆梅、雕梅脯)理化指标符合表3的要求: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符合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洱源梅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云南省洱源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参考资料
洱源梅子.国家知识产权局.
2007年第216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洱源梅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00:34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产地环境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