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德林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洪德林,男,安徽省绩溪县人,职称教授,最高学历博士。研究方向杂种优势的理论与技术种子科学与技术。现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实验农场党总支书记,正处级调研员。
个人信息
教师姓名:洪德林
性别:男
职称:教授
最高学历:博士
研究方向:杂种优势的理论与技术种子科学与技术
1974年2月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按规定回到了白地公社三节大队务农。1977年1月-1978年1月担任三节大队主办会计。1978.2-1982.1在安徽劳动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2.2-1985.2在江苏省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习,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5.3-1988.3在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习,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1988年4月留校任讲师。1993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被国家教委派往日本国香川大学研究半年。1997年作为中方主持人和日方主持人香川大学一井真比古教授共同申请到了日本文部省资助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再次赴日访问研究。1998年2月至1999年3月在九州大学农学部佐藤光教授研究室做访问教授;1999年4月至2000年4月在香川大学农学部一井真比古教授研究室做访问学者。2001年10月至2002年9月兼任江西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中组部博士服务团)。现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实验农场党总支书记。
科学研究工作
围绕杂种优势的理论与技术、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方向,在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性状遗传与育种方法、育种应用生物技术与基因组学、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有利等位基因发掘等方面展开科学研究。所研究的作物主要为水稻,少量取材于玉米等。
承担江苏省“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培育了以BT型六盐189A和B为代表的一批开花习性好米质优的粳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研制出了粳稻三系亲本提纯和高产制种技术,并在江苏省泗洪县戚庄原种场应用多年,建立了当时我国南方最大的杂交粳稻种子生产基地。技术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奖励。主持日本文部省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日植物遗传资源生物技术改良”、主持与日本JT植物遗传育种研究所(ORYNOVA. K.K.)签约的国际合作项目“优质高产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和高产制种技术”,在江苏泗洪、盐城等多点评价了适于日本市场消费的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产量潜力和繁殖制种关键技术并制种出口至日本;研制开发了苗期能够识别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RAPD标记和SCAR标记。承担教育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农作物特种遗传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和农业部“948”项目“稻、麦、棉、豆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平台建设”中水稻资源部分,收集引进保存水稻种质资源5000余份,种植鉴定育种性状,提供共享平台调查数据和图像数据1万余份,繁殖精选后提交国家长期库(50年)保存300余份。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杂交粳稻育种及两系杂交稻现代繁种技术研究”,通过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了一批高异交率的BT型粳稻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偏直立穗的强优势粳稻恢复系,以及多套用于研究杂交粳稻籽粒灌浆速率、异交相关性状分子遗传机理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回交自交系(BIL)群体和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群体。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水稻籽粒灌浆QTLqGF8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穞稻等位基因qGF10提高籽粒灌浆速率的功能验证”,对来自江苏省特有资源粳稻原始栽培类型穭稻快速灌浆有利等位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功能鉴定,并用于杂交粳稻恢复系改良。提出并实施了利用DNA分子标记辅助改良粳稻恢复系配合力的方法。运用关联分析技术挖掘了自然群体中控制产量、品质、异交制种、种子活力(适宜机条播)等性状的有利等位变异和载体材料用于性状改良。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水稻种子活力和耐缺氧能力遗传变异研究”2009年获得第十一届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二等奖; “粳稻SSR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恢复系卷叶性状QTL分析”被下载引用1000多次;“35个粳稻品种SSR指纹图谱的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H021200703001)和“水稻6个异交相关性状的SSR关联分析”(H0212012**263)入选2012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
近期论著
1.冷燕,洪德林,不同生态类型间杂交粳稻品质性状及其遗传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04,18(1):29~33
2.Ichii, M. D. L. Hong*, Y. Ohara, C.M. Zhao & S. Takata. Characterization of CMS and maintainer lines in indica rice (Oryza sativa L.) based on RAPD marker analysis. Euphytica, 2003, 129: 249-252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3.Hong, D. L. & M. Ichii. RAPD markers from mitochondrial DNA can distinguish male sterile and fertile cytoplasm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2, 28(3): 315-320
4.洪德林,杨开晴,潘恩飞,粳稻不同生态类型间F1的杂种优势及其亲本的配合力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02,16(3):216~220
5.Hong, D. L., H. Satoh, T. Kumamaru, Qu L.Q. & U.S. Sadar. Protein markers of BT type hybrid and its three lines in japonica rice (Oryza sativa L.). Chinese J Rice Sci 2001, 15(3): 165~168
6.Lu, Z. M., Hong, D. L. Advances in hybrid rice seed production techniques. In: Basra, A. S. eds, Heterosis and Hybrid Seed Production in Agronomic Crops. New York: Food Products Press, an imprint of The Haworth Press, Inc. 1999, pp65-79
7.黄柳柳,洪德林. 不同生态类型粳稻品种3个幼苗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与株高的相关性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8(4):11-15
8.金伟栋,张旺,洪德林.苏南地区晚熟粳稻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作物学报,2005,31(11):1478-1484
9.李建红,洪德林.新选粳稻BT型同质恢复系农艺和品质性状配合力研究。作物学报,2005,31(7):851-857
10.刘金波,洪德林. 粳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2005, 19 (3):223-230
11.时宽玉,洪德林. 6个水稻杂交组合与其亲本的SSR标记多态性及其应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8(4):1-5
12.时宽玉,洪德林. 6个水稻杂交组合与其亲本的SSR标记多态性及其应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8(4):1-5
参考资料
洪德林-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16 17:42
目录
概述
个人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