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菜薹,湖北省
武汉市洪山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洪山菜薹是
紫菜薹的珍稀品种,俗称“大股子”,因其原产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一带而得名。菜薹本名芸台菜,俗称油菜,红色者称红油菜。洪山菜薹即属于红油菜。种植此菜需要肥沃的土壤,较低的气温,一般是秋植冬撷。其紫干亭亭,黄花灿灿,茎肥叶嫩,素炒登盘,清腴可口。
洪山菜薹肥美粗壮,色泽艳丽,其成年植株的高度是一般菜薹的2倍,茎部的长度、茎粗也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菜薹,叶片更是比一般的菜薹肥大、碧绿,整体形态上都要比其它地方产的菜薹硕壮许多。一级品质菜薹质地脆嫩,色泽紫红色,叶广呈卵子型,叶片附着牢固,薹身下粗上细,皮薄,不带圆型裤叶及大叶,叶薹比例均匀,不带根茎,不萎缩糠心,削切尾端保留嫩茎,切面呈平斜面,苔茎整直不弯曲、新鲜、整洁均匀。
植物特征
红菜苔又名紫菜苔、红油菜苔、油菜苔,为十字花科芸苔属蔬菜的一个变种。洪山菜苔的外观特征。洪山菜苔植株高大,株高50厘米—70厘米;叶簇展开,开展度为60厘米—70厘米,叶面大,广卵型,长15厘米—20厘米,叶柄厚,叶呈暗紫绿色,叶面光滑,有腊粉。茎部具不规则叶翼,叶翼白,中肋成紫红色。苔上叶为针形,无柄,紫色。苔长30—60厘米,茎部形似喇叭头,含苞不开放,无裤叶,苔色紫红色,质脆嫩,味甜,纤维少。其腋芽萌发力强,侧苔发生多,全株可采摘20—30根菜苔,单苔重20—50克不等。
营养价值
经研究分析,每百克洪山菜薹的可食部分,约含水分90克,蛋白质1.6毫克,维生素C 75毫克,胡萝卜素0.88毫克,核黄素0.1毫克,尼克酸0.8毫克,碳水化合物4.2毫克,钙135毫克,磷27毫克,铁1.3毫克。
品种分类
洪山菜薹原有三个核心品种:大股子、胭脂红、一窝丝。一窝丝现已失传,胭脂红也鲜为人知,只有当地农户有零星种植。一般将“大股子”作为洪山菜薹的正源。
甄别选择
可从三个方面判断洪山菜薹是否正宗:
一,底部膨大,最粗的堪比莴苣,呈明显的喇叭状,5—10根就有1斤重。这是因为气温下降,洪山菜薹纵向生长缓慢,所吸收的养分促使其横向生长较快。
二,洪山菜薹茎干紫红有光泽,表皮有一层蜡状物,手指划过,会有明显印迹。而且,质地很脆,一掐就断,会在手上留下紫色汁液,但用水一冲就掉。
三,洪山菜薹生吃也显得脆嫩,有清甜感觉,无菜腥味。炒熟后,反而没有紫色汤汁,入口甜香、滑爽。
产地环境
湖北省
武汉市洪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四季分明、干湿明显,无霜期长,适宜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和渔牧业的养殖。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50—2050小时,太阳辐射总量为106—110卡/平方厘米,无霜期平均为240—20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150—1190毫米,并与光热同季,主要集中在农作物需水的4—8月。光、热、水资源丰富,并且具有组合优势,为农业、渔业、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洪山地区年均气温16.3℃,农业界限温度高于5℃者为283天,高于10℃者235天,高于20℃者136天,元霜期236天,年均日照时数2087时,年均降雨量1163毫米。加上长江环绕区境,东北西三面湖泊星罗棋布,地势略有起伏,故湖泊效应、垄岗效应、城市效应明显。这些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为洪山区蔬菜生产创造了优越条件。
从洪山至卓刀泉,从南湖至洪山区的九峰、北港,这一片丘陵地带,号称九岭十八凹,北有洪山,阻隔寒风;南有南湖,气候温暖潮湿,是洪山菜薹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另外,洪山一带的土壤为灰潮土,其母质是一种长江碱性冲积沉积物,含有丰富钙质和微量元素。千百年来,因长江洪水漫溢,洪水夹带泥沙在洪山宝通禅寺一带各处垄地沉积下来,经过历代祖先精心耕作,加之品种优良的菜薹,又遇上“暖冬小气候”,形成了洪山菜薹独有的特质。
历史渊源
洪山菜薹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先秦文献《夏小正》中,即有“正月采苔、二月荣芸”的记载。
东汉、三国时,紫菜薹已是普遍食用的蔬菜。《
名医别录》中记载:芸薹“乃人间所啖菜”,这里的“芸薹”就是紫菜薹。
魏晋陶弘景《名医别录》说“芸苔乃人间所啖也。”
东晋王嘉《拾遗记》出有记述:“芸有三种,色紫者上蔬,味辛;色黄者为中蔬,味甘;色青者为下蔬,味咸。常供御膳及宗庙祭祀”;南北朝时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把芸苔菜列为古代二十一种重要蔬菜之一。
唐代,洪山菜薹已经是著名的蔬菜,历来是湖北地方向皇帝进贡的土特产。
明代,《本草纲目》亦云:“此菜易起苔,须采期苔食,则分枝必多,故云芸苔。”
清代,洪山菜薹作为湖北特产进贡京城,被封为“金殿御菜”。
新中国成立前,从宝通寺一直到卓刀泉,从洪山到南湖,“九岭十八坳”全部都是菜地。
20世纪90年代以前,洪山区是武汉市的“菜园子”,武汉86%的蔬菜都是洪山区种植提供。
20世纪80年代,洪山的菜地面积有8000亩;至90年代,缩减为4000亩;2000年只剩1000亩。
1998年,原
空军雷达学院一位教授给当时的武汉市长写信,呼吁保护洪山菜薹原产地。
2004年,洪山区政府将这块最后的原产地纳入保护“红线”:只许种菜,不许开发,将菜地面积从30余亩,扩大到80余亩。
为了保护这块地的“风水”,洪山做了农田水利改造,在地底埋下暗管进行灌溉,每隔3—5年做一次土壤改良。洪山区规划部门还特地将菜地东北角一栋楼的设计高度,从30多层,砍成了10几层,留出一个通风的“豁口”。10多年来,洪山区投入财政资金近千万元,用于原产地保护。
生产情况
2017年,洪山菜薹生产规模达600公顷,年产量13500吨,带动2000余户参与种植销售,使农民年增收5000余元。
产品荣誉
2005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洪山菜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7年,“洪山菜薹”正式被确定为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洪山菜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关于界定洪山菜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洪函政[2005]16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洪山乡、九峰乡、花山镇等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大股子。
(二)栽培管理
1.种植环境选择:洪山菜薹喜冷凉,但不耐低温,零下3℃以下易受冻,应选择避风向阳、水源充足地有利于其生长;土壤母质为长江冲淤平原灰潮土,有机质含量2%以上,PH值6.5至7.5。
2.种子播前处理:播种前将种子摊晒1至3天。
3.育苗:选择前茬为非十字花科作物地块开厢作畦,将地耕细整平,做到沟沟相通,以利排灌。
4.定植:移栽时间为9月中下旬,苗龄在25至30天,苗高25至30厘米,具有6至7片真叶。定植行宽0.7米,株距0.4米,4300至4700株/公顷。
5.田间管理:定植后浇一次定根水,如遇天旱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苗子成活后轻施提苗肥,封行前施腐熟的农家肥;定植成活后,及时中耕除草,培植土壤,防止倒伏。
6.施肥:在抽薹期施有机肥料,也可适当使用腐熟的农家肥。
(三)采收
1.采收期:一般为11月下旬至来年的3月上旬。
2.采收标准:薹长30至60厘米,初花时采收。
(四)选育繁种
通过大田选育、除杂去劣、株系繁育、提纯复壮、网室隔离等技术进行选育繁种,提高品质纯度。种籽采收期为次年的4月中、下旬晴朗天气。
(五)质量特色
1.感官要求:薹长30厘米—60厘米,其基部形似喇叭头,质地脆嫩,味甜,纤维少。单薹重20克—50克。
2.理化要求:每100克可食用部分含原花青素色价不低于2.2,碳水化合物4.2克、蛋白质1.6克、钙1.3克、铁1.3毫克,及胡萝卜素、尼克酸等生物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
专用标志使用
洪山菜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洪山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历史文化
先有菜薹还是先有宝塔?
自古就有金殿玉菜之称的洪山菜薹,据说已经有了1700多年历史,因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传统的种植方式,洪山菜薹的基因很少发生变化。当地农民每年都严格按季节种植,农历“二九”至“三九”产出。
当地老人们中间流传着不少有关洪山菜薹和宝塔的神话传说。一种说法是先有宝塔,后有洪山菜薹。传说是观音娘娘把一粒天堂的菜薹良种遗留在洪山宝通禅寺的宝塔之顶,不久塔顶长出一株又高又粗的菜薹。寺里和尚没法采摘,只好等到菜薹花落结籽后,请来神鸟采下种子在地里播种。洪山菜薹由此来到人间。
而另一种说法却是先有菜薹,后有宝塔。据传,唐朝的开国元勋
尉迟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时,路过江夏(今武昌)县,郢州刺史忙令家人预备了一桌丰盛酒宴为尉迟敬德接风。席间,尉迟敬德对满桌的山珍海味不怎么感兴趣,而最后上桌的一道紫红色蔬菜却使他食欲大增。他边吃边赞道:“好菜!好菜!色香味皆美,脆嫩可口。”郢州刺史告诉他,“这是楚天名菜‘菜薹’;若长期食用,可益寿延年。”尉迟敬德闻之,甚为欢喜,一口气将满盘菜薹吃得精光。
临行前,
郢州刺史令人给尉迟敬德备了一份厚礼。尉迟敬德一件未收,唯独要了一筐菜薹去,同时嘱咐郢州差役,请他每年给他送去一筐菜薹。
三年过去了,尉迟敬德在府上苦等菜薹未到,心情十分急躁,派人到江夏催促。差役回报说,东山(洪山)出了“井蛛湖怪”,菜薹都被妖怪吃了,尉迟敬德不信,亲自带领一班人马,浩浩荡荡来到江夏,一则看个究竟,二则当面责问郢州刺史。
尉迟敬德来到东山,果然看见一大片菜薹全都有叶无薹。这时,弥勒寺(今宝通寺)的主持见尉迟敬德到来,忙率全寺僧众出门迎接,说:“要整治这些害人的妖怪不难,只要在东山南麓,敝寺的西面建一座七层八面的宝塔即可。”尉迟敬德听此言后急忙亲自进京见驾,请皇帝赐金建塔。
唐太宗李世民当即下诏,拨皇银万两,命尉迟敬德立即建塔。结果,宝塔建成了,妖怪镇住了,而尉迟敬德因积劳成疾,还没有来得及吃上新长出来的芸薹就不幸谢世了。
从此,由于宝塔的神威,弥勒寺钟声播及之处,长满了茂盛的芸薹菜。其中以宝塔投影之地生长的薹菜味道最佳。人们又可以吃到又脆又甜的薹菜了,这“芸薹菜”就是今天的洪山菜薹。“塔影钟声映紫菘”的佳话由此传开(菜薹又称紫菘)。
洪山菜薹的爱情传说
《武汉通览》中记载的洪山菜薹则和一则美丽的爱情故事有关,1700多年前,洪山脚下的小村子里,有个叫玉叶的姑娘,年方十八,相貌娟秀、心灵手巧。
邻村有个叫田勇的小伙子,勤劳朴实、热心助人。两人相互倾慕,早已相爱。阳春三月,他们到风景秀丽的洪山游玩,被人称“恶太岁”的杨熊撞见。杨熊见玉叶十分漂亮,令兵卒将她抢走。田勇奋力拼打,将玉叶救出,拉着她就往山下跑,杨熊见漂亮姑娘得而复失,叫兵卒将两人乱箭射死。顿时,田勇和玉叶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杨熊见出了人命,策马逃跑,突然一阵雷电,将杨熊一伙全击死在山腰。
事后,当地百姓将田勇和玉叶埋在死难的地方,后来坟堆周围长满了紫红色的小苗苗,乡亲们常给它们浇水施肥。到了秋天,当地遇上大虫灾,庄稼颗粒无收,乡亲们将坟堆周围的紫红色的薹秆采来食用,觉得甜脆清香,且越来越多,度过了荒年。秋后,家家户户采集了菜籽,在自家菜园里种植,空时把菜薹挑到城里去卖,城里人吃到这种稀有的蔬菜赞不绝口,洪山菜薹的名声越来越大,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洪山菜薹与孙权
黄初二年(221年),割据江东的孙权见曹丕代汉称魏帝,刘备亦在蜀称帝,遂作称帝的准备,自公安迁鄂(今鄂州),取“武而昌”之义,改鄂为武昌。一日,孙权偕母亲吴国太等一行出城游玩,途经东山(洪山),当地官员置酒相迎,席间杯盏交错,宾主尽兴。吴国太对一盘紫色菜肴赞不绝口,夸其甜脆清香,他处所不及。自此以后,每逢洪山菜薹上市季节,孙权必派人来索取,以供吴国太食用。一年冬天,吴国太病重,不思茶饭,唯想一尝洪山菜薹,但是在宫中久不见当地官员送来。孙权大怒,亲至洪山询问缘由。原来当时天寒地冻、大雪封山,菜薹根本没有抽薹。孙权大怒之下,将当地官员重打80大板,责其办事不力,同时在山脚下建筑一棚,将部分菜薹转移至棚中,每日亲自照料,不出半月,棚中菜薹终于抽薹。孙权大喜,立即派人快马送回宫中,吴国太食用之后病情日见好转。
吴大帝黄龙元年(229年),迁都建业(今南京)。临离开武昌时,孙权特地带了一些洪山菜薹的种子去建业,可是所种菜薹的味道总不如洪山产的好。为了满足老母亲的心愿,孙权于是派专人到洪山取了很多的土,用船运回去种菜薹,但效果亦不佳。孙权便命当地官员每年将洪山菜薹运至建业,直到吴国太过世。孙权孝顺母亲一事便在洪山引为美谈,洪山菜薹因此又被世人称为“孝子菜”。
洪山菜薹与黎元洪
民国初年,湖北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汉到北京当大总统后,他的如夫人黎本危爱吃洪山菜首,每届冬季必派专差到洪山调运菜苔。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元月,国民党行政院长张群飞来武汉为蒋介石说项,破坏和平运动,但毫无结果。临走前,他想到洪山的红菜苔是闻名已久的特产,今后还不知能否吃到,便对湖北省主席张笃伦说:“今晚到洪山去买300斤红荣首,以便明晨带回南京去。”有人写诗讥其事云:“从此辞却鄂州路,空载洪山菜首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