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国藩,1938年12月2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分子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39年12月24日,洪国藩出生于浙江宁波。
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同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核算研究室。
1979年,在英国剑桥医学院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7月—2013年4月,任宁波大学医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78年,洪国藩发现梯度电场抵抗核酸分子扩散的效应,这一发现导致了凝胶中DNA顺序的可读量增加30%以上;提出并完成单链DNA双向测定的方法,从而能直接有效地检定所得的DNA顺序,建立了高温DNA测序体系;提出固氮菌中结瘤调控基因的调控模型;提出并发表构建水稻基因组物理图的“快速、精确的BAC-指纹-锚标战略”,并用此战略领导完成了重叠群(contig)覆盖率达92%、平均DNA片段分辨率高达120kb的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4.3亿核苷酸)物理图。
洪国藩编著的论著有《水稻基因工程》《固氮之光——共生固氮体系中最佳结瘤固氮控制模型的研究》《植物的信号分子》《可诱导结瘤基因nodA的体外转录》《高温DNA聚合酶I的Klenow片段》《水稻基因组物理图的构建》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洪国出生在宁波一个商人家庭,他在家中排行最小,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洪国藩6岁时,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三年后,父亲也病逝了。
洪国藩的妻子朱仁英曾任上海科技出版社编审。
人物评价
“洪国藩对中国DNA研究和基因组科学作出了贡献。”(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评)
“洪国藩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精神。”(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