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才子
汉语成语
洛阳才子(拼音:luò yánɡ cái zǐ)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晋·潘岳西征赋》。
成语出处
晋·潘岳西征赋》:“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洛阳才子”。
成语典故
贾谊(前201-前169),是河南洛阳有名的少年才子。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就因博览群书且写得一手绝妙文章而闻名遐迩。当时河南郡守姓吴,仰慕贾谊的出众才华,就亲自出面招贤,将他纳人自己门下充当幕僚,出谋划策,辅佐政务。贾谊此时颇受吴公器重,自然知恩图报,尽心尽力,充分施展才能,积极辅佐吴公将政务治理得井井有条,初步显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谋略和才智。
孝文帝即位以后,听说河南郡政绩口碑很好,可以说是政通人和,民生富足,名列全国诸郡之首。于是下诏令他入京任廷尉。饮水思源的吴廷尉自然也忘不了贾谊,就借机向孝文帝推荐贾谊,说他如何年轻而才华出众,并且博学通识,诸子百家之学尽皆通晓。孝文帝正好求贤若渴,乃任命贾谊为博士。
贾谊初入仕途,自是踌躇满志。尽管只有二十多岁,在众位元老大臣面前属小字辈,但每当应诏在朝廷商议国事的时候,却当仁不让,表现得十分突出。往往当许多年老资深的大臣拙于应对的时候,他却总能独辟蹊径,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且言辞凿凿,对答如流,把许多人心里有却嘴上表述不出来的意见,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论述了出来。因此深受孝文帝的宠幸,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又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贾谊的政治才能,突出表现在他对汉代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结合实际,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认为,从汉朝建国到孝文帝已经历时二十多年,天下安定,人民和顺,此时就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一系列社会政治改革,如更定历法、改变服饰的颜色,订立法律制度,统一官位名称,振兴礼乐等。并且,他还身体力行,亲自草拟了各项礼仪制度,主张应该崇尚黄色,官印的字数也要以“五”计算数目,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律制度。然而,当时的孝文帝刚刚即位,对朝政处理相当谨慎,不敢进行大的改革,所以对贾谊的这些政治远见并没有放在心上,更不用说依照行事了,枉费了贾谊的无数心血。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贾谊的出众才华,虽为他赢得了孝文帝的赏识和器重,却也由此招致了嫉贤妒能的老聩之人的恶意攻击和排挤。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纷纷向皇帝进谗言,讽刺贾谊这个洛阳少年,年轻气盛,故意扰乱朝纲。古来有“三人成虎”的典故,比喻谣言重复多次,能使人信以为真。孝文帝果然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贾谊,后来干脆将他放逐到了偏远的长沙。
成语寓意
璞玉不遇卞和,则不知其宝;千里马不遇伯乐,连驽马也不如;英才不遇明主,也难以施展其抱负。贾谊一生,如火石闪电,尽管照彻天宇,却迫于情势而未能在政治上有长久的建树。但在文学史上,他却以非凡的才华,给后世留下了光辉的篇章。自古贤才多遭忌,非贾生独然。贾生被贬长沙,及渡湘水,作赋吊屈原,既是吊屈原,也是自吊。自屈原至贾生,也足以说明,贤妒才者不仅阻塞贤路,且是贤才的断送者。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洛阳才子”指汉贾谊负文名,号称洛阳才子。后以“洛阳才子”泛称才华出众的洛阳文士。偏正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运用示例
前蜀·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唐·郑准寄进士崔鲁范》:“洛阳才子旧交知,别后干戈积咏思。”
唐·王维同崔傅答贤弟》:“洛阳才子姑苏客,桂苑殊非故乡陌。”
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三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4 11:3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