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静板书
中国曲艺
洛南静板书又称“洛南说书”“洛南三弦书”或“腿板书”,是流行于陕南一带的曲艺说书形式,至迟在清道光年间即已形成。属土生土长的民间曲种,曾是盲艺人求生糊口的手段。
历史沿革
洛南静板书的具体形成时间无史料可考,至迟在清道光年间即已形成。据洛南县艺人吴招金(1923年生)在20世纪80年代口述,他们家说书已相传三代,其祖父在清道光末年曾组织静板书班社,从事说书活动。又据艺人李志清(1924年生)在20世纪80年代口述,他家六辈都是说唱静板书的,传至他本人已是第五代,其子李贵鲜是第六代。由此推知,至少在清中叶,洛南静板书的演出活动就已经十分常见了。
20世纪50年代前,洛南静板书的演出活动大多处于自流状态。进入20世纪50年代之后,洛南县文化馆为配合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选调了部分洛南静板书艺人组成曲艺宣传队,经短期培训,编演了一些新的书目,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学习雷锋》《歌唱梁振友》《浪子回头》等,分赴全县各村镇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的洛南静板书演出活动基本被禁止。之后,民间的班社组织相继恢复,演出活动也日渐活跃。期间,1976年春,洛南县文化馆组织创作了洛南静板书书目《扎根》,并于当年4月在西安参加了陕西省第二届曲艺调演。
1979年至1985年间,洛南县文化馆组织专人先后走访了二十多位洛南静板书艺人,搜集整理了二百五十多本(回)传统书目的曲本,其中《唐王探秦琼》《马前泼水》《拉荆笆》《包公审土地》等十多篇曲本分别在《群众艺术》《灵泉》和《商洛山》等报刊发表。同时,还组织专业和业余曲艺作者创作演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书目,如《金花和银花》《比婆家》《老闷诉苦》《开礼单》《大发和二发》《摘棉花》《孔管家》《节约用粮》等,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男女洛南静板书表演新秀。
艺术特点
表演特征
洛南静板书是一种说唱相间的曲艺品种,多为一人用当地方言自弹三弦伴奏说唱,也有二至四人合伙表演的。伴奏乐器除三弦外,还有左脚踏打的脚梆子和右腿上绑的蚂蚱板。发展至后来,有的艺人甚至可同时操作七八件打击乐器伴奏。因说唱表演时弦索(三弦)伴奏停止,仅以脚梆击节,而在起板和间奏时才用三弦。唱词大多一韵到底,书目有“大本书”、“小回书”和“小书帽”之分。其中,“大本书”可连说几天;“小回书”只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小书帽”仅二十句唱词,且诙谐、风趣,多用于开场。
唱腔曲调
洛南静板书是在当地的民间小调平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商洛花鼓秦腔蒲剧等发展衍变而成的。洛南静板书的说唱口语,接近陕西关中方音。书目中运用了大量的关中(指陕西中部平川地区)俚语土话。如“丢搭过”(即撂到一边)、“肩锅”(即肩膀头)、“伢”(读niǎ,即人家或他的意思)、“瓜子”(即傻子)、“乱说合”(即胡议论)、“天大大”(即天呀)、“哜”(读wò,即那个)、“朴西来害”(形容衣冠不整的样子)、“嚼消”(即诽谤)、“大”(读dá,即父亲)、“做”(读zōu)等。
洛南静板书的音乐结构为板腔体。其唱词词格基本上为七字句、十字句,基本曲调为平调,又因各地风格上的不同,而有北路平调、北路高调、东路静板书和西路静板书等不同风格的唱腔。
伴奏音乐
洛南静板书的伴奏音乐无独立的曲牌,器乐多用于唱腔前的大、小起板,以及唱段中的大小过门。过门音乐随主腔的不同而不同,而每一种主腔中的过门则大同小异,均随书目情节的需要可长可短,随意性很强。过门短的段落艺人称之“减字句”。
洛南静板书的伴奏乐器和伴奏形式,在主奏乐器及人数上均有所不同,如北路平调与东路静板书以三弦为主奏乐器,有时配以板(木制、长方形、中间空),牙子击节。北路高调与西路静板书则以四胡(或二胡)为主奏乐器,常配以三至四人的弦索相随,传统使用的三弦,俗称“大鼓弦”,琴长3尺3寸,大体与现在的三弦相似,艺人用牛角制成的拨子弹奏。洛南静板书主要伴奏乐器的定弦也各有讲究,东路定的叫平调弦,北路平调则定反调弦。
艺术流派
洛南静板书有北路平调、北路高调、东路静板书和西路静板书四个分支流派。东路静板书的形成时间较早,演唱行腔以悲婉见长,人称”侧调”。在演唱速度的处理上,讲究三起三落,即说唱一部书往往是由慢速逐渐加快,至高潮处突然煞板,如此反复三次,整部书才得说完。并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在唱腔上又分出字少音多带拖腔的“慢板”和以字带音、口语性很强的“快板”。主要流传于三要一带,代表艺人有刘兴沛、吴招金、梁金明、白祥云、常渔子等,代表书目为《小姑贤》《三战吕布》等;北路静板书的唱腔有“平调”(俗称“平腔”)和“高调”(也称“高腔”)之分。“平调”中又分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和似唱似说的数板式两种不同的行腔风格。其中的“北路高调”唱腔多为上下句结构,节拍多变,以叙事见长,并依情绪不同,有苦音、欢音之分。主要流传于灵口、石板一带。代表艺人有李志清、张志学、安争耀、刘天有、杨金海等。代表书目有《扳龙角》《马前泼水》《破嫁妆》《先后劝家》等;西路静板书的形成晚于东路与北路,唱腔刚柔相济且普遍带有拖腔,尾音较长。表演有一人、二人至四人的搭档方式,伴奏加用了板胡、二胡、笛子及大锣、小锣、小镲等乐器。主要流行于古城、景村、水丰一带,代表艺人有孙三友、何家绪、白林瑞等,代表书目有《十妇人》等。这一时期,北路平调与东路静板书艺人仍沿用三弦作为主伴奏乐器,北路高调与西路静板书艺人则以四胡(或二胡)为主伴奏乐器。
经典曲目
洛南静板书传统书目的题材内容多为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演出书目在时间上有所讲究,通常白天主要说唱神话故事,如《湘子归山》《八仙庆寿》《大堂上寿》《二仙成圣》《观音堂》等;晚上则以说唱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书目为主,如《朱洪武牧牛》《唐王探秦琼》《战吕布》《梁祝记》《火烧战船》《杨八姐盘店》《瞎子告状》等;小书帽主要有《小女婿》《小媳妇》《怕婆娘》《闺女算粮》《二姐观灯》《小伙做梦》《脏婆娘》《偷石榴》等。
流行地区
洛南静板书主要分布于三要、王岭、高耀、寺坡、灵口、李塬、四岔、庙湾、庙台、上寺店、黄坪、古城、页山、马莲滩、景村、圪涝、张河、油泉、牛湾、杨村、柏峪寺、庙坪、官桥、石坡、李河、桑坪、梁头塬、商树、石门、花庙、孤山、永丰、白洛、胡河、四皓、谢湾、马河、城关、窑底、八里、丰陵等乡镇。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洛南静板书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艺术形式,20世纪末期以来,艺人锐减,演出菱缩,生存濒危,急需保护。且进入21世纪以后,老艺人不断谢世,现有的艺人又秉持“传里不传外”的守旧思想,加之无文字记载、说唱缓慢等先天性的不足,面临着师承关系断线、曲种失传的严峻局面。
保护措施
洛南县为了抢救保护这一古老的民间曲种,具体保护措施如下: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洛南县剧团获得“洛南静板书”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洛南静板书》项目评估合格,洛南县剧团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传承人物
席英贤,男,汉族,1940年12月生,商洛市洛南县人。1961年毕业于灵口中学,自小酷爱文艺,毕业后随老艺人张志学、安增耀等人学艺。席英贤在表演时一人可操六种乐器,融单、说、打、敲、唱于ー身,一人顶七人,他音韵宏亮,吐字清晰,刚柔相济,古朴粗犷。由于洛南静板书简便易行,所以席英贤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家庭院落演唱,他的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席英贤先后带徒陈宝子、刘金祥等人。现为陕西省第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陈保子,男,生于1944年,初中文化程度,家住洛南具灵口镇金楼村。20岁开始跟随当地静板书老艺人李志清、席英贤学习说唱洛南静板书。近50年来,已全部熟练掌握说唱演奏技艺。2005年以来,曾参加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进京演出。近50年来,走遍全县各乡镇,并多次参加国、省、市、县各种文艺活动,荣获省、市、县表演奖和突出贡献奖。
入选非遗
2008年3月,洛南静板书被商洛市列入《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3月,洛南静板书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6月,洛南静板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艺价值
洛南静板书有强烈的人民性,书目中人物有褒有贬,爱憎分明。它有丰富的知识性,书目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前朝后代,宇宙无物,无不通过艺人的说唱,把历史典故传达给听众。洛南静板书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书目中故事曲折,人物形象逼真,生活气息浓烈,词汇丰富。洛南静板书具有很大的教化性,书目中的传说故事,宫廷斗争,邻里关系,矛盾激烈展开,巧妙化解,使听众寓教于乐,受到启迪。洛南静板书有其他艺术创作的借鉴性。书目中许多故事被改编成戏剧和其他艺术形式,为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荣誉表彰
洛南静板书节目《八项规定正党风》,在2014年11月15日至20日由国家文化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联合组织举办的“中华颂”第五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获“剧目银奖”;吴全喜荣获“优秀编剧奖”;牛新宏、方爱民荣获“优秀导演奖”;李宝祥荣获“优秀艺术指导奖”;任银峰、李桂存等七名民间艺人均获“优秀表演奖”;洛南县文化广播影视局荣获“优秀组织奖”。
参考资料
洛南静板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11:3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