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
晋城市全境的传统戏曲剧种。因晋城市古称泽州府而得名。又因发源于高平东部,也称高平秧歌,陵川人称府腔秧歌,此外还有干板秧歌等称呼。泽州秧歌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搬上舞台,到咸丰年间达到极盛。20世纪初,晋城市境内的
高平、陵川、阳城、沁水的泽州秧歌自乐班,曾达数十个。
泽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
晋城市全境的传统戏曲剧种。因晋城市古称泽州府而得名。也叫“高平秧歌”或“州五秧歌”,是山西省的戏曲剧种之一。是一种流行于
晋城市全境的戏曲剧种。清末已流行。演唱时用锣、鼓、钹等按节拍,无丝竹乐器伴奏,故又名“干板秧歌”。演唱时只有梆子击节、锣鼓伴奏,故又称“干板秧歌”。由坐摊说唱发展为一个独立剧种。演员行当齐全,板式有十字腔(三三四)、夹四腔(三四三)、倒板、垛子、双名倒(三三七)、站板、落板、数板、选板等。
演唱内容多属诙谐风趣的民间生活故事,代表剧目有《打捧捶》、《打酸枣》。秧歌剧针砭时弊,很受群众喜爱。清同治六年官府虽明令禁唱,但演出活动愈加兴盛。著名作家赵树理十分喜爱秧歌剧,60年代曾编写秧歌剧本《开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