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油纸伞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特产
分水油纸伞,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分水油纸伞伞形为圆开,寓意美满、团圆、平安,注重伞面图案的艺术性、文化性,将中国传统艺术与油纸伞文化有机融合,分水油纸伞特殊的地域品质,具有相对于其他地方油纸伞产品的不同优异产品的特性,更经久耐用,实用性强,伞面图案文化与美观完美结合,更能体现的民俗文化价值,观赏装饰价值,以及较高的收藏价值。明显地优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
工艺特色
分水油纸伞一直采用传统的方法,从原材料的选取到工艺都秉承古法。手工油纸伞的工序很繁琐,从材料加工到半成品有四个环节,伞骨、伞托、手柄和木顶、伞杆四个零部件的加工,这四个零部件总共需要46道工序,然后是成品做工,也是四个环节,穿绞和网伞、印花和切纸、扶伞和烤伞,熬油和晃伞,四项工种50道工序。
伞骨是分为衬子和托子,大小,是否牢固,是否耐用很大程度取决于此。批子是支撑伞面的架子,衬子就是套在手柄上撑开合拢伞的活动圆环。每个批子都得从头开始。首先是选料,得选两年以上的楠竹,伞骨选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韧性大、弹力强,并经防霉、防蛀等工序处理;然后根据不同大小的伞下料,这个环节的工人就开始刨节、刮箐、划墨、划、削、刨槽。这个环节决定了伞的质量,是否好用,撑开后是否圆满等。
伞既然是用于挡雨,自身的防水就非常重要,纸质伞面如何防水,油纸伞一直坚持用桐油。桐油曾经是中国南方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天然防水剂,曾被广泛用于造船、制作木盆木桶,结实耐用,还可以防虫蛀。
产地环境
泸州市江阳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沱江
江阳区内土壤主要是水稻土、紫色土、新积土和黄壤。水稻土、紫色土占耕地土壤面积的93%。中偏酸性土壤居多,土壤深度在40厘米—60厘米之间,沙壤适宜,肥力较高,宜种性强。全区幅员面积973604.6亩,其中耕地455417.4亩、园地49133.6亩、林地104624.7亩。江阳区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树种资源较为丰富。
江阳区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春秋暖和,夏季炎热,冬无严寒,霜雪极少,日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18.2℃,最高气温39.6—41.9℃,极端最低气温-3—1.1℃。年均日照1348.9小时,年均降雨量1187—1228毫米。江阳区内多西北、西南风,平均风速1.2米∕秒,最大风速15米∕秒。江阳区水资源丰富,长江斜贯中部。年平均降水量1207毫米,地表水资源量2920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5699万立方米。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丰沛的水资源,丰富的林地资源,为分水油纸伞的生产准备了充裕的原料和理想的制作环境。
历史渊源
据传,春秋时期,伞由鲁班之妻云氏发明:“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初期的伞多以羽毛、丝绸等物料制作。油纸伞实际出现的时间是在造纸术发明后,明朝开始于民间普及。江南地区由于气候潮湿多雨,制伞业十分普遍。《白蛇传》中,一把油纸伞成为许仙和白素贞传情的工具。
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的制作始于明末清初,已有400多年历史,仍保留着古老传统的纯手工制作工艺,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已分水岭所致最佳。近有美美,工作益精巧。”由此可见,至少在清代,分水油纸伞已在泸州城乡广泛运用,且其制作工匠之多,工艺水平之高,使用者之众,却是有案可稽的。
据泸州史学界的广泛说法:分水岭油纸伞工艺的使用和传承,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制作历史起码四百年以上。
20世纪40、50年代,是泸州油纸伞的“黄金时期”。特别是40年代晚期至50年代初期,靠近泸州小市码头的珠子街是当时泸州的“油纸伞一条街”。极盛时期,泸州境内共有大小油纸伞生产厂家1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主要集中在现江阳区蓝田、泰安、沙湾、分水、一个弥陀、小市等地,年产纸伞2000万把。历史上泸州主要以制作雨具的“大红伞”为主。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钢架伞与布伞的的普及,实用方便的钢架伞逐渐取代了油纸伞,以前从事油纸伞生产的人纷纷转行。至90年代。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在进行生产。
文化活动
2008年至2017年,分水油纸伞参与的各种展演、展示活动200多次。
2010年,进行了油纸伞制作技艺进校园活动,并逐步在校园推广,组织、组办各学校传承教学活动。
2010年,开始创办油纸伞制作技艺传习所,并逐步完善。每年为三次传习教学活动,每次为期1个月。另外不定期短时间开展传习活动。
2010年至2017年,开展大小活动50余次,参与油纸伞制作技艺传习所活动人员1200余人,为油纸伞制作技艺培养学徒118人。
2023年5月15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世界媒体大会在成都举行,分水油纸伞亮相。
生产情况
2018年,分水油纸伞年销量超过10万把,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油纸伞产业让30多个贫困家庭走上脱贫增收的小康路。
产品荣誉
2006年9月,分水油纸伞列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3月,分水油纸伞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3月,分水油纸伞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美”牌分水油纸伞在四川省旅游产品评比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和优秀奖。
2014年02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分水油纸伞”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22年,江阳区董允坝·伞乡景区分水油纸伞系列,入选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品”。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分水油纸伞产地范围为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
1.竹材:产地范围内三年以上楠竹和两年以上无水槽水竹。
2.木材:符合国家林木管理规定的岩桐木、松木、香樟木。
3.纸张:枸树树皮制成的手工棉纸。
4.桐油:产地范围内生产的桐油。
5.绵线:适用制伞的彩色绵线。
二、制作工艺
1.工艺流程:选料→伞件制作→组装→穿绞、网伞→扶伞、烤伞→上油。
2.工艺要点:
(1)伞件制作:
①伞骨:伞批宽度均匀、伞批槽破皮不穿孔。伞衬齐头,钻孔匀称,削切斜面。
②伞托:等分开槽,水中浸泡≥24小时。
③伞杆:采用水竹中节,跳子富有弹性。
④伞面印制:石印、手绘、夹叶等。
(2)组装:伞骨、伞托、伞杆等组装成伞架。
(3)网伞:分批均匀,网距适中。
(4)穿绞:满穿或半穿。
(5)扶伞:湿纸不起皂泡,花纸对口。
(6)扎伞:扣扎顺畅。
(7)烤伞:70℃至80℃烤20小时至24小时。
(8)上油:熟制桐油,手工晃油。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凹陷式裱褙伞面,图案古典,色彩鲜艳油亮,透光好。
2.理化指标: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分水油纸伞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分水油纸伞的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参考资料
分水油纸伞.国家知识产权局.
2014年第13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6 11:40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