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泰山皮影戏),山东省
泰安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泰山皮影戏起源于清朝后期泰安城东翟氏家族,翟氏先祖是泰安城东人,大约在翟氏之前三代就已开始从事早期泰山皮影艺术的相关活动。
清朝后期,翟氏家族受泰安当地地方戏曲和泰山神话传说的启发,开始从事皮影戏表演活动。起初是自娱自乐、家族式的表演活动。后来随着皮影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的逐渐成熟,翟氏家族开始尝试着把皮影艺术作为谋生的手段,经常在东岳庙会、香会、乡村大集等地方演出。当时,泰山皮影戏的影人多用纸张制作,不过由于演出活动频繁,纸制影人容易破损,翟氏先祖开始用牛皮或驴皮制作影人。
清末民初,泰山皮影戏的发展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其演出遍布泰山周边地区。这一时期,泰山皮影戏的声腔由原来较为单调的山东梆子唱腔和地方小调,逐步丰富演变为老调、鼓调、南调、琴调、垛子板等,并且随着观众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影人的制作工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是泰山皮影戏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第五代传承人刘玉峰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把主要的工作放在《泰山石敢当》系列剧的创作上,创作出《石敢当战独角》等经典剧目,使泰山皮影戏的地域文化品格和风格更加突出,进一步确立了其在泰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泰山皮影戏遭到严重破坏,开始销声匿迹,走向萧条和衰亡。
2006年以后,泰山皮影戏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得以重新发展繁荣。
文化特征
表演方式
泰山皮影戏的表演方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2人至3人的合作演出,这一方式与济南、枣庄的表演方式一致,都是1人伴奏,1人至2人操影和演唱;另一种是一个人全部包揽,即“十不闲”。所谓“十不闲”,是指在皮影戏的演出中,表演、操纵、伴奏、演唱、道白均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即人的五官和四肢乃至大脑都不闲着,同一时间内,表演者“脑子想着词儿,口中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锤儿”,把全身都调动起来,一个人身兼数职,需要表演者有深厚的表演功底。
唱腔唱词
泰山皮影戏的声腔由早期的单一的山东梆子唱腔和地方民间小调,丰富为老调、鼓调、南调、琴调、垛子板等。根据人物性格的不同和剧目以及观众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曲调。
泰山皮影戏是一个典型的地方剧种,所用词句大多是泰安当地土话,但到外地则不然,有时为了演出的需要,要提前准备两个演出剧本,在泰安当地表演一个样,到外地则另一个样。泰山皮影戏的唱词念白多以本白为多,比如一些小人物的对话。但主要人物大多采用韵白,一些用语都是采用百姓嘴边常用的话语。
伴奏乐器
泰山皮影戏伴奏主要是打击乐器(老三件),有鼓、镲、木鱼,后来在三件基础上,又增加了大锣、小锣、小镲,它所表现的打击乐点主要有:四季头、漫长锤、步步紧、紧急风、二层楼、凤凰三点头、下麒麟等。
表演道具
泰山皮影戏所用的表演道具主要有屏幕架、幕布(主幕、边幕)、灯具、影人、布景、桌椅、马匹、云头等。其影人制作工艺严谨考究。一个影人的制作要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用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泰山皮影戏的影人结构一般分为9件,即头、上身、下身、两腿,一根胳膊分为上下两件,有的表演则需要10件或11件。泰山皮影戏的人物形象造型多借鉴泰山民间剪纸和传统戏曲脸谱,逐步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脸谱系列。
舞台结构
泰山皮影戏表演的舞台结构主要有外框架、幕布、光源三部分组成,其舞台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式,另一种为移动式。固定式结构笨重,它常常被设计成古代门楼的样式,做工虽然精细,但由于很重,不易搬动;而移动式则是用轻质金属管制成,整体拼接而成的。前者用的幕布是3米×3米的,后者用的幕布是2米×2米的。光源的使用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起初的光源用的是植物油、蜡烛、马灯、罩子灯,后来用的是汽灯、白炽灯、日光灯,再后来,用的比较多的则是螺旋管节能灯。
代表剧目
泰山皮影戏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泰山石敢当系列,如《石敢当大战荆葛王》《石敢当龙角山除狼》《石敢当战独角》《石敢当灭金爪》《石敢当五阁庙捉鬼》《石敢当奈河避邪》《石敢当王庄装媳妇》等,此外还有《西游记》《东游记》《封神榜》《孙庞斗智》等连台本戏。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泰山皮影戏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泰安民间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在民俗及地方历史文化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承状况
在演出市场日益萎缩,观众急剧分流,收入锐减的情况下,许多泰安皮影戏艺人改行从事其他行业,再加上西方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渗透,传媒以及各门类现代艺术对民俗文化的挤压,使得泰山皮影戏像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陷入失去记忆和话语的境地。
传承人物
范正安,男,1945年12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皮影戏(泰山皮影戏),山东省泰安市申报。
保护措施
泰安市成立了市区泰山皮影艺术工作领导小组,并在2006年成立了泰山皮影戏学术研讨中心,组织部分老艺人与专家座谈,整理泰山皮影戏剧目、曲目,并把口传剧目形成文字剧本,普通建档,拍摄录像、录音资料。
泰安市市政府拨款15万元作为泰山皮影戏保护发展基金,泰安市群众艺术馆筹集资金4万元,成立了泰山皮影戏保护研究中心,设立泰山皮影戏专门研究保护机构。
泰山皮影戏第七代传承人范维国进一步开拓创新,采用诸如电视相声、FLASH等现代传媒手段,拓宽泰山皮影戏的受众群体范围。他和山东易道动漫公司合作,用皮影彩信的形式诠释古典名著《论语》,已经在浙江、广州等省市推广。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泰安市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获得“皮影戏(泰山皮影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皮影戏(泰山皮影戏)”项目保护单位泰安市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2年9月,泰山皮影戏在第四届山东文博会中进行了表演。
2013年7月22日到8月21日,泰山皮影戏在中华传统技艺精品展中进行了展演;同年10月30日,泰山皮影戏在基隆市举办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民间交流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2016年5月,泰山皮影戏在莱芜市首届中国传统民俗庙会中进行了表演;同年8月,泰山皮影戏在第六届山东文博会中进行了表演。
2017年10月,泰山皮影戏在2017海峡两岸“中华民族敬天祈福”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2019年4月,泰山皮影戏在“华州非遗·影动神州”2019传承技艺美丽中国·渭南华州皮影文化艺术周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2020年6月13日,“乡村泰山皮影戏”在肥城五埠村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