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鸡(英文名:Silkie Chicken)又称乌骨鸡、丝毛鸡,是雉科原鸡属家鸡的一种。乌鸡是中国独有的动物资源,其中泰和乌鸡是最古老的品种之一。乌鸡体型紧凑,头小颈短,颌下有须,全身羽毛白色。成年公鸡体重在1.0~1.5千克,而母鸡则轻一些,体重在0.75~1千克。其眼、嘴、舌、皮肤、肌肉、骨骼、脚趾、内脏乃至脂肪均呈现黑色,这也是其得名“乌鸡”的由来。
动物学史
乌鸡是中国特有的动物资源,其中泰和乌鸡是最古老的品种之一。
在中国,乌鸡的饲养与药用历史源远流长,已超过一千三百年。追溯至大约四百年前,原始乌鸡品种主要集中于江西省沿江及沿海地带的泰和、万安、吉安等地,展现出丰富的体型、外貌及羽毛色彩的多样性。经过大约166至240年的自然淘汰与人工精心培育,这些乌鸡逐渐摆脱了血统混杂、遗传特征不稳定的状况,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特征鲜明的乌鸡品种。
随着需求的增加,育种专家大量从事乌鸡的选育和杂交。例如,在赤水黑羽乌骨鸡群中,以矮小型黑羽乌骨鸡(Dw)为素材,通过计划选配,育成了公母鸡都为矮脚并能稳定遗传的矮小型黑羽乌骨鸡品种群;略阳乌鸡群体内个体序列变异程度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揭示了其在遗传组成上的多样性。通过科学选育,乌鸡的生产性能显著提高,同时保持了受欢迎的乌色性状。
关于乌鸡的起源与繁育,存在“一元论”与“多元论”两种主要观点。一元论认为乌鸡的始祖可追溯至江西省泰和县武山一隅,历经长期的封闭繁育与精心培育,最终孕育出了标准化品种,即泰和鸡或称武山鸡,并认为其他地区的乌鸡品种均源自泰和的扩散与传播。相反,多元论则认为中国各地的乌鸡均有独立的起源。并通过形态特征、环境适应性和数量分布等角度,提供了种群多样性和地方性驯养的证据。
形态特征
乌鸡体型紧凑,成年公鸡体重在1.0~1.5千克,而母鸡则轻一些,体重在0.75~1千克。乌鸡头小,两侧各有绿色的耳绛,冠小,眼黑色,颈短,下颔及两颊生有许多细密而短的羽毛;其翅膀短小,飞行能力有限。全身主要呈现白色羽毛,唯有两翼的主羽及尾羽以箭形展现特色,其余均为柔软的绒状细毛。雄性头部特征显著,拥有紫黑色、形如桑椹的圆冠,冠后还簇拥着一小撮细毛;雌性则头顶白色球状髻,脸颊布满细密的短羽。乌鸡的腿短且为黑色,跖部多毛且密集,爪子分为五趾。尤为特别的是,乌鸡的眼、嘴、舌、皮肤、肌肉、骨骼、脚趾、内脏乃至脂肪均呈现黑色,这也是其得名“乌鸡”的由来。
品种类型
乌鸡主要分为白丝羽型、白扁羽型和黑扁羽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生态条件多样,加上选择和饲养条件的不同,乌鸡形成了许多地方品种。全国有20多个乌鸡品种,知名的有江西的丝羽乌骨鸡、余赣乌骨鸡;福建的金湖乌凤鸡、德化黑鸡;浙江的江山白羽乌骨鸡;贵州的乌蒙乌骨鸡、普安乌骨鸡、赤水乌骨鸡、水西乌骨鸡、广西乌骨鸡、竹乡鸡;四川的沐川乌骨鸡、兴文乌骨鸡;云南的盐津乌骨鸡等。
白色丝羽乌骨鸡(标准型)是中国养殖规模和分布最广的品种。郧阳乌骨鸡氨基酸含量高,是乌鸡白凤丸的主要原料。广西乌鸡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适合在山区和丘陵地区放牧饲养著称。
生活习性
性格特点
乌鸡性情温顺,不喜欢争斗,易于驯化,喜群居生活。反应机敏,容易受惊,特别是幼年期,对外界刺激高度敏感,噪音等干扰可能导致它们聚集骚动,增加踩踏风险,进而影响生长与产蛋效率。
适应能力
幼鸡抗病能力较差,但成年乌鸡不仅耐热且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力,患病概率相对较低。
食性
乌鸡是杂食性动物,其杂食性的饮食习惯使得它们能够广泛摄取食物,进一步增强生存能力。
其他习性
乌鸡还有砂浴的习惯,这一行为不仅帮助它们清洁羽毛,还对促进生长和发育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乌鸡的防御机制相对薄弱,特别是幼鸡,难以有效抵御多种天敌的侵扰。
饲养管理
鸡场建设
根据生产目标和运营性质,乌鸡养殖场可细分为原种场、繁育场、商品鸡场或综合型养殖场。新建乌鸡养殖场应远离大型工厂、矿场等潜在污染源至少3公里,同时选择地势高燥、排水顺畅、光照充足的地段,并设置绿化带以隔离外界干扰。在场内规划上,需清晰划分居住、生产及隔离三大区域,确保各功能区既独立又相互关联,以维护养殖场的整体运营效率与生物安全。
雏鸡挑选
挑选体质健壮的雏乌鸡是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重要措施。健壮的雏乌鸡应符合以下特征和要求:
种乌鸡质量:种乌鸡的健康和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后代的质量,因此质量要好。
孵化效果:雏乌鸡应来自孵化率和健雏率高的批次。
精神状态:健壮的雏乌鸡应两眼圆大、有神、活泼爱动、叫声响亮。闭目垂头、绒毛松乱或脏污、呆立不动、反应迟钝者多为弱雏。
身体状况:健康的雏乌鸡无畸形,腹部适中且有弹性,脐孔完全闭合、周围干净并被绒毛覆盖。
饲喂
雏鸡进入鸡舍后,应尽快饮水,然后开食,确保雏鸡及时获得营养。在此过程中,严禁在饲料中掺杂违禁药物或添加剂,以保障雏鸡健康。鉴于雏鸡初期消化能力有限,应选用易于消化的饲料,如将半熟小米饼与熟蛋黄混合喂养;待雏鸡成长至30日龄后,则可饲喂配好的饲料,如包含玉米碴、鱼粉、骨粉、贝壳粉、豆饼及麦麸的混合饲料,并适量补充硒元素和维生素,通过清水调和后供其食用。
在饲养方式上,乌鸡既适合放养也适应舍饲环境。放养方式下,乌鸡能够自然采食青绿饲料,这种饲养模式可将其置于果林、已收割的田地或菜园中,让其自由觅食,从而摄取到丰富的野外食物资源。而在饲料选择上,乌鸡的食性广泛,玉米、稻谷、大小麦以及各类青绿饲料均可作为其主要食物来源。
日常管理
鸡舍应定时消毒和通风,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饲养密度。育雏初期温度宜高,后期宜低;湿度不足时,可在室内地面或走廊上喷洒一些水;湿度过高则应加强通风。鸡代谢旺盛,需要勤通风换气以排出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雏鸡按需进行断喙和转群,勤收蛋,及时捡回窝外蛋,清理破蛋蛋壳和内容物。鸡舍内需设置砂浴槽,以满足乌鸡砂浴习性,帮助清洁羽毛和促进生长发育。
繁育
为了使乌鸡具备优良的遗传特性和纯种血统,提高繁殖率,需选择合适的种鸡——公鸡应体型大、肌肉发达、精神健康,肉冠大且有弹性,活动灵敏、动作敏捷。公鸡适宜在6~7个月龄、母鸡在10个月龄时进行配种,繁殖利用期为3~4年。乌鸡蛋重35~45克,年产蛋量约100枚,具有良好的就巢习性,但个体产蛋量因就巢时间而异。每产蛋约20枚后会停止产蛋并抱窝,具备较强的自然孵化能力。蛋壳色浅白,孵化期为21天,适合春秋季孵化。
在乌鸡幼体阶段,其对于寒冷和潮湿环境的耐受力相对较低,同时生长发育进程也较为迟缓,因此,雏鸡期的管理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雏鸡出生时体重约为27~30克,13周龄体重增至出生时的10~30倍,成年体重为初生重的33~40倍。从一周龄起,雏鸡逐渐过渡到育成鸡阶段,此时期是它们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最为旺盛的时期,骨骼迅速增长,羽毛也日益丰满,直至18周龄左右开始步入产蛋期。
疾病防治
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应重视鸡舍的定期清洁与干燥保持,并定期进行环境消毒工作,以有效预防禽流感、新城疫、马立克氏病及法氏囊病等常见传染病的侵袭。此外,根据乌鸡不同生长阶段的具体需求,在饮水中适量添加特定的保健或防疫药剂,可进一步强化防疫效果,显著提升雏鸡的生存率和整体健康状况。
主要价值
肉用
乌鸡因为营养物质丰富、活性物质含量高、成熟期早和保健功能强而著名,已被列为国际标准鸡种之一。乌鸡肉质细嫩,口感极佳,乌鸡全粉水解后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达到了8种,有10种氨基酸含量比普通肉鸡的高;与普通肉鸡相比,乌鸡的维生素C含量也较高,此外还含多种营养丰富的常量、微量元素。因此,乌鸡的营养和食疗价值远超普通鸡,被誉为“名贵食疗珍禽”。
观赏
乌鸡被称为观赏珍禽,在中国和日本等国的城市公园和动物园中常见饲养供游客观赏。泰和乌鸡尤为著名,其体型小巧,体态轻盈匀称,外貌奇特,紫冠绿耳,五爪毛脚,羽毛洁白如丝,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相关产业
中国江西省泰和县响应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号召,鼓励当地农民发展乌鸡养殖,充分利用当地山地面积,结合养殖业,推广乌鸡养殖产业及规模。当地乌鸡养殖规模从1978年不足5万只增长到2005年的1830多万羽,年产1600万羽。2007年,为保护泰和乌鸡核心种群,设立了泰和原种乌鸡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数量达1800只。基于此,建立了澄江、塘洲、马市、南溪、苏溪、沿溪等6个养殖基地,发展了200多个养殖户和40多个销售大户,并成立了11家乌鸡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500万羽,泰和乌鸡制品已达8大类130多种,产值超过亿元,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2018年,略阳乌鸡的保种群维持在1000只以上,培育和纯化群达4200只,并建立了6个标准化种鸡扩繁场。每年可供应种蛋及商品鸡苗超过100万枚(只)。
品种保护
郧阳白羽乌鸡通过设立保种场和保护区进行保护,1985年被列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泰和乌鸡作为国内独有的种质资源,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地方保护品种。泰和县设有国家级资源保种场和一级扩繁场。2007年,为保护泰和乌鸡核心种群,设立了泰和原种乌鸡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数量达1800只。黔画乌鸡是2015年新发现的地方品种,杂交对其保种构成威胁。截至2023年,新仁、大关等地已划定为保种区域,并逐步扩大保种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