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号第二式(Jùyīn fúhàu dì-èr shì,汉语拼音:Zhùyīn fúhào dì-èr shì,通用拼音:Jhùyīn fúhào dì-èr shìh),是台湾地区在1980、90年代采用的译音“译音符号”系统。设计精密,但因其四声拼法变化较为复杂。台湾“教育部”于1984年以“译音符号”为蓝本,修订以四声调号表示四声,制定了“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并与“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一起使用。
缘起
中国自从
明朝末叶海禁大开之后,欧西人士纷纷东来,或传教,或经商,或敦睦邦交;为便于学习中文,采用欧西a、b、c、d、e等字母以拼注中文汉字之读音,于焉开始。万历年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马窦之着“泰西字母”,天启年间传教士金尼阁之着“西儒耳目资”,系统渐趋完整。清朝以后,英国使华外交官威妥玛着“语言自迩集”,所制订之罗马字译音,流传尤广。举凡教会、外交界、邮政、海关、新制学堂及学习华语者,竞相采用,今民间所采用之人名地名译音,仍多为
威妥玛拼法。
国语注音符号
中华民国建立后,于民国7年(1918年)11月公布国语
注音字母ㄅ、ㄆ、ㄇ、ㄈ等,现台湾称为“国语
注音符号第一式”。民国17年(1928年)9月又公布了用罗马字母表示的“
国语罗马字”,民国29年(1940年)改称为“译音符号”。
拼音符号
类似于国语罗马字(Gwoyeu Roma-tzyh),唯空韵(舌尖元音“-{帀}-”汉语拼音:i,通用拼音:ih)在GR下为y,注音符号第二式MPS2分成两种,翘舌音之后-r,舌齿音之后-z;ㄦ韵在GR下为“el”,MPS2下为“er”。
声母:
唇音:ㄅ: b、ㄆ: p、ㄇ: m、ㄈ: f
舌尖音:ㄉ: d、ㄊ: t、ㄋ: n、ㄌ: l
舌根音:ㄍ: g、ㄎ: k、ㄏ: h
舌面音:ㄐ: j-、ㄑ: q-、ㄒ: x-
翘舌音:ㄓ: zh、ㄔ: ch、ㄕ: sh、ㄖ: r
舌齿音:ㄗ: z、ㄘ: c、ㄙ: s
[韵母]:
空韵:-r(用在拼写ㄓ、ㄔ、ㄕ、ㄖ)、-z(用在拼写ㄗ、ㄘ、ㄙ)
介母:ㄧ: -i,yi、ㄨ: -u,wu、ㄩ: -iu,yu
开口呼:ㄚ: a、ㄛ: o、ㄜ: e、ㄝ: ê
复韵:ㄞ: ai、ㄟ: ei、ㄠ: au、ㄡ: ou
声随韵:ㄢ: an、ㄣ: en、: ㄤang、ㄥ: eng
卷舌韵:ㄦ: er
[结合韵母]:
前有声母时
齐齿呼
ㄧ: -i
ㄧㄚ: -ia、ㄧㄛ: -io、ㄧㄝ: -ie
ㄧㄞ: -iai、ㄧㄠ: -iau、ㄧㄡ: -iou
ㄧㄢ: -ian、ㄧㄣ: -in、ㄧㄤ: -iang、ㄧㄥ: -ing
合口呼
ㄨ: -u
ㄨㄚ: -ua、ㄨㄛ: -uo、ㄨㄞ: -uai、ㄨㄟ: -uei
ㄨㄢ: -uan、ㄨㄣ: -uen、ㄨㄤ: -uang、ㄨㄥ: -ung
撮口呼
ㄩ: -iu
ㄩㄝ: -iue、ㄩㄢ: -iuan、ㄩㄣ: -iun、ㄩㄥ: -iung
单独成韵时
齐齿呼
ㄧ: yi
ㄧㄚ: ya、ㄧㄛ: yo、ㄧㄝ: ye
ㄧㄞ: yai、ㄧㄠ: yau、ㄧㄡ: you
ㄧㄢ: yan、ㄧㄣ: yin、ㄧㄤ: yang、ㄧㄥ: ying
合口呼
ㄨ: wu
ㄨㄚ: wa、ㄨㄛ: wo、ㄨㄞ: wai、ㄨㄟ: wei
ㄨㄢ: wan、ㄨㄣ: wen、ㄨㄤ: wang、ㄨㄥ: weng
撮口呼
ㄩ: yu
ㄩㄝ: yue、ㄩㄢ: yuan、ㄩㄣ: yun、ㄩㄥ: yung
拼写方法说明
以下写到MPS2代表注音符号第二式,HYP代表
汉语拼音,TYP代表
通用拼音声母符号b, d, g, j(i), j, tz为清音不送气;p, t, k, ch(i), ch, ts为清音送气。
舌面声母与翘舌声母,其符号虽同为j, ch, sh ,但舌面声母仅可与细音韵母(即齐齿(ㄧ /MPS2:i /HYP:i /TYP:i)、撮口(ㄩ /MPS2:iu /HYP:ü /TYP:yu)二呼)相拼,j, ch, sh 之后必有韵母符号「i」(即注音:ㄐ,ㄑ,ㄒ /HYP: j(i/u), q(i/u), x(i/u) /TYP: j(i/yu), c(i/yu), s(i/yu));而翘舌声母不可与细音韵母相拼,故j, ch, sh 之后必无「i」音(即注音:ㄓ,ㄔ,ㄕ /HYP:zh, ch, sh /TYP: jh, ch, sh)。因此不至于相混淆。
韵母符号「-{帀}-」在翘舌音之后者,写作「r」,如:jrˉ(知/HYP:zhī/TYP:jhīh) chŕ(持/HYP:chí/TYP:chíh) shř(始/HYP:shǐ/TYP:shǐh) r̀(日/HYP:rì/TYP:rìh);在舌齿音之后者,写作「z」,如:tzˉ(资/HYP:zī/TYP:zīh) tsź(慈/HYP:cí/TYP:cíh) sz̀(四/HYP:sì/TYP:sìh)。
单韵「-{帀}-」使用r及z,如与声母ㄖ(MPS2:r/HYP:r/TYP:r)或ㄗ(MPS:tz/HYP:z/TYP:z)相拼时,因在声母符号中已有r或z,故可省略一个r或z。如:「日」拼作r̀,而不拼作rr̀;「子」拼作tž,而不拼作tzž。
卷舌韵ㄦ之拼法虽用er,如:「儿」拼作ér;但在拼写儿化韵时,仅需在各该儿化词韵母符号后,加r尾表示之即可,省略e字母。如:「花儿」拼作huār,「叶儿」拼作yèr,「狗儿」拼作gǒur。
结合韵母符号「ㄨㄥ」与声母相拼时为-ung。
非开口呼韵母,无声母相拼时:
单韵母「ㄧ」、「ㄨ」、「ㄩ」单独使用应改作yi、wu、yu;
结合韵母中之「ㄧ」应改做y,「ㄩ」应改做yu,「ㄨ」应改做w。
详见拼音符号之结合韵母。
单
韵母「ㄝ」符号单独使用时作「ê」,与「ㄧ」「ㄩ」拼合时则作「e」。
四声调号采用已公布通行之注音符号第一式所用者,阴平为─,阳平为ˊ,上声为ˇ,去声为ˋ,加在韵母之主要元音上端。不加任何调号者,则为轻声。例如:
伟wěi 大dà 的de 中jūng 华huá,锦jǐn 绣shiòu 的de 河hé 山shān。
采用词类连书时,若遇前后二音节有相混可能者,以隔音短横(连字号(hyphen))「-」加在其间,作为音节分界线。例如:Shī-ān(西安)、shiān(仙)、fā-nàn(发难)、fān-àn(翻案)。
人名译音,依照中华民族的姓名习惯,姓在前,名在后。凡名字不只一字者,前后二字音节应加音节线。例如:
Chén Huái-shēng (陈怀生)、Yú Yòu-rèn(-{于}-右任)。
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第一个字母应采用大写。日常使用上,人名、地名之拼音可不加四声调号,以兹便捷。
系统比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