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猛鱼是鲈形目篮子鱼科篮子鱼属鱼类,又名褐篮子鱼、黎猛、臭肚鱼。身体侧扁,侧面呈长椭圆形;头较小;体被小圆鳞,埋于皮下;侧线完全;尾柄细长;幼鱼尾鳍后缘浅凹形,成鱼尾鳍叉形。身体背部黄绿色且带有褐色,腹部灰黄色,体侧密布浅色小斑点;各鳍黄褐色;尾鳍有颜色深浅不一的带纹及斑点。
简要介绍
泥猛体侧扁,椭圆形。头脸似兔,故英语有兔鱼之称。腹鳍两侧有硬刺,中间为软条。体褐色,散布着许多白点。
尾鳍后缘弯入。其
背鳍、尾鳍和腹鳍的刺有
毒腺。体长达40厘米,重可达1千克。头小,口略突出。体黄绿或黄褐色,密布白点及小黑斑。背鳍、腹鳍与
臀鳍的硬棘强大且皆具
毒腺,尾鳍略凹。与
长鳍篮子鱼(S. canaliculatus)相似,但后者鱼体上的白点较小且密集。
腹内有一股藻食鱼特殊的臭,这也是一般藻食鱼类之共通特性,四季皆可钓得此鱼,而以冬季时所钓获之鱼体较大,也是最守时的鱼类,日出而食日落而息,早年钓友以面粉加鱼精粉和水揉粒钓之,东北角钓友则以
南极虾为主要饵料,每年的暑假开始掀起钓鱼的序幕,三至五指幅的小鱼成群在北海岸出现,然后沿著海岸往北向
基隆移动,鱼体也越来越大,中秋过后便开始在龙洞出现,并且仍然持续北移,及至成鱼。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泥猛习性:泥猛生活于1—50米海域,幼鱼常在潮池中发现,成鱼栖息于
海藻茂盛的礁石平台、缓坡或礁沙混合区。杂食性,以藻类及小型
底栖动物为主。4~6月份(水温22~25℃)为篮子鱼繁殖时间,产黏性卵,多黏附于海藻丛中。仔鱼孵化后,以海藻为食,对海藻养殖特别是
江蓠养殖危害较大。
钓场环境
钓场方面以生长海藻的
海蚀平台最佳,以晴天小浪水清澈为垂钓的理想条件,海水一但混浊,鱼就不再吃饵了。
钓饵
无鳞肉厚,鲜嫩味美。是海钓的理想对象。闽台地区有很多钓友专以其为垂
钓对象鱼。本人经过多年试验摸索出一种专用饵,现特提供给各位钓友试用:取高筋精面粉250克,新鲜虾肉100克(剁碎),鱼粉100克,
南极虾粉20克,钓场处海藻50克(切碎),把所有的原材料一起搅拌均匀后加适量海水揉搓上劲,用塑料薄膜闷一个晚上,出钓时再揉搓均匀即可使用。注意事项:上鱼时要小心
臭肚的毒刺,避免被扎。附解毒
简单方法,把自己的尿液直接洒在刺伤处即可(老渔民教的屡试不爽)。
注意
由於它的刺不但锋利而且具有毒性,刺到有如蜜蜂螫到般的痛楚,因此抓鱼时要特别小心,最好用脚踏著再解钩,若不慎刺到,可用热水敷,水以不烫伤皮肤为准越热越佳,烫约半小时左右毒性应得以解,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热可以破坏毒素,这也是为什么煮熟后就没有毒了,道理是一样的。
营养
肉质鲜美,风味独特,营养较为丰富,具较高经济价值。
食用方法:清蒸:泥猛杀好,洗干净沥干水,抹一点点盐,鱼底下垫两根葱,几片姜,上开水锅里蒸6分钟,倒去盘子里的回锅水,拣去葱姜,铺上姜丝(已煎过的)、葱,淋上热油再蒸1分钟,关火,淋上酱油出锅。煮: 此为
潮汕地区做法,杀好洗干净,放入锅里,加少许水,放盐和酸梅,少许酸梅汤煮,味道可口开胃。
钓鱼方法
钩:我钓泥猛用10-12号的白狐钩,其实用大的丸式也行,总之要蛮大钩,钩宽8-10mm。有的新手认为泥猛的口小,应该用小钩,我用过,但不好用。因为小泥猛多,泥猛一般都是一群围着饵啃的,一般不吞钩。估计有大泥猛才会吞钩。
饵:用鲜活的小虾。为什么要鲜活?因为活虾比死虾的肉有韧性,耐咬。为什么要小虾?因为小虾正好能整个穿过鱼钩,不会太暴露,让泥猛不能随便下口。
漂:没什么讲究,关键是要跟铅配合,达到什么程度?鱼一咬钩就沉下去的程度。也就是铅的重力正好跟漂的浮力相当。铅要定死,不要让它在线能滑。因为如果铅能滑动,那么鱼咬钩的一瞬间,铅的重力就不能体现了,变成鱼直接拉漂,信号就不明显。 钓组:漂+铅+八字环+20cm左右子线双钩(或者双铅头钩、或者多把钩绑成的锚钩,钓不中,可以挂中)。
钓法:泥猛的游泳技术很好,一般都是围着饵啃,所以用大钩穿整个小虾(去头去尾,但不剥皮),让钩尖微微露出,这样泥猛会优先选择钩尖有肉漏出来的位置下口,提钩就容易中鱼。泥猛咬钩一般不会拉沉浮漂,一般都是稍微沉下去就浮上来,所以要抓住这个机会,提竿。提竿要用巧劲,轻轻一敲,如果感觉挂中了,就可以慢慢拉上来,如果没中,继续钓,如此反复。这样也可以让泥猛不容易把饵吃掉,装一次饵可以钓长一点时间。因此钓泥猛的技巧是——勤提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