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苗族泥哨)
贵州省黄平县传统美术
泥塑(苗族泥哨),贵州省黄平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苗族泥哨是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寨勇村苗族老艺人吴国清(苗名“贵乜”)在传统陶俑、泥俑基础上根据苗族传统艺术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泥捏儿童玩具,它孕育于20世纪的20年代,丰富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苗族泥哨已不单是儿童玩乐之物,它已进入大雅之堂,成为家庭陈设的艺术品、旅游纪念品、馈赠亲友和外事活动的礼品。
文化特征
造型特征
造型取材
苗族泥哨的造型取材广泛,多根据儿童的喜好,选材于飞禽走兽、蝶虫蛙鱼、家禽六畜,还有部分神话人物。据不完全统计,苗族泥哨已有动物造型150种以上,其中鸟类有孔雀、翠鸟、山鹰、野雉、喜鹊、画眉、锦鸡等40种,兽类有狮、虎、豹、熊猫、猕猴、穿山甲、九节狸等40种,此外还有虫类45种、鱼类13种、两栖动物12种等。而且有些动物还具有多种形态的造型,如仅虎类就有卧虎、跳渊虎、下山虎、怒吼虎、扭头虎、打撑虎、滚地虎、扫尾虎等20多种,猴子也有50多种动态。
造型手法
黄平苗族泥哨在造型手法上有其独到之处,艺人不拘泥于动物原形的准确形态,而是抓住其主要特征,在基本保持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加工提炼,并融入大胆丰富的想象,大量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重神而轻形,使作品生机盎然又独树一帜。无论飞禽还是走兽,都以三只脚为特征,并把后脚用作吹气孔,处理手法自然流畅,与整体造型协调,不仅不会让人感到造型的奇异或残缺,相反还增加了趣味性和观赏性。
色彩装饰
黄平苗族泥哨一般以黑色作为底色,用艳丽的红、黄、绿、蓝等色绘制纹样,表现出浓墨重彩的上色特点,近似当地苗族的服饰花块,具有民族特色。
苗族泥哨也用传统的民族刺绣、挑花、蜡染等图案作进一步的装饰,常用的有:鱼、龙、虾、蜂、蝶、蝉等动物以及各种花草、蔬菜。这些装饰图案除了基本的装饰功能外,还有一定的象征寓意,用在不同泥哨上的图案含义不同。
制作工序
黄平苗族泥哨采用当地优质的白泥为基本原料,通过手工进行搓捏成型、木屑煅烧、上色涂油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具体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白泥和好,反复摔打后,根据制作者的艺术构思与丰富想象,手捏成型;再用制哨棒在每个泥哨下部留有一个吹气孔和一个回气孔,以便能吹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将开哨后的泥哨放入炉窑中烧制;出窑后用水粉颜料描绘纹饰,着色一般以黑底点红、绿色为主,兼杂黄、白、蓝、紫等色,近似当地苗家妇女的刺绣花块;最后在泥哨上罩以清漆,使之光滑生亮。
题材作品
苗族泥哨多数作品为动物题材,如:《小狗》《小兔》《卧牛》《小羊羔》《上马驹》等;黄平苗族泥哨不仅可以单个独立玩赏,而且还能组成组群,如《斗鸡》《斗牛》《十二生肖》《四灵》《八骏》等,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十二生肖》;除了动物题材外,还有根据观赏者的不同审美爱好自由组合成的各种陈设,专供陈设用的泥塑造型包括《苗族古歌》中《蝴蝶妈妈姜央的十二个蛋》和苗族传说中的神人《伍一》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作为黄平县一种特有的技艺,苗族泥哨艺人不拘泥原型的机理结构,善于捕捉、提炼动物形象的神态,抓住主要特征,大胆采用夸张变形、想象写意的手法,突出动物的特征部位及神态,强调神似形略,使作品质朴简练、生动传神又充满童趣,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
苗族泥哨彩绘装饰考究,借鉴了当地苗族刺绣、挑花、蜡染等民间艺术的纹样,是苗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体现,对于传承苗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价值。
传承状况
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黄平苗族泥哨的生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黄平县能制作泥哨的艺人仅有百余人,部分艺人已改行,传承发展困难重重,如不及时加以保护,这一不可多得的优秀民间艺术将有失传和消亡的危险。
传承人物
王登书,男,苗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泥塑(苗族泥哨),贵州省黄平县申报。
保护措施
为了让苗族泥哨得到更好地传承,1985年黄平文化局与贵州省群众艺术馆联合举办了贵州省首届民间工艺培训班。
1986年起,黄平文化局连续3年举办了3期培训班,培训黄平县农村泥哨作者60余名。
1987年起,黄平县文化部门在各乡镇选拔优秀泥哨艺人,在飞云崖创设“飞云崖工艺创作室”,有组织地进行苗族泥哨批量生产,并成立“黄平县民族民间艺术研究创作室”专门从事苗族泥哨项目的保护、研究和开发。
1989年,黄平文、教两家联合举办了“全县中学美术教师互艺培训班”,重点培训苗族泥哨技艺。
1990年,黄平少儿艺术活动中心心举办了两期“少儿泥哨培训班”,培训苗族泥哨小作者40余名。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黄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泥塑(苗族泥哨)”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泥塑(苗族泥哨)项目保护单位黄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1982年,吴国清的200余件苗族泥哨作品入选“贵州民间艺术工艺展览”赴北京展出,他还被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讲学,对苗族泥哨的制作表演和创作经验进行了介绍。
1983年,吴国清400余件苗族泥哨作品赴法国展出。
1988年,吴国清几十件苗族泥哨作品参加了北京《丙寅民间虎展》。
1990年,22名少儿作者的320件泥哨作品入选第十一届亚运会少儿造型艺术展览。
1992年,苗族泥哨参加了海南椰子艺术节与全国乡镇企业名优产品展览。
2011年,黄平苗族泥哨在“我们的节日——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中展出。
黄平苗族泥哨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等多家单位收藏。
荣誉表彰
1989年,在“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佳品展览”中,黄平泥哨获得二等奖。
1991年,吴国清苗族泥哨作品参加了首届中国民间艺术佳品展,并获得二等奖。
1992年,黄平苗族泥哨被列为贵州省乡镇企业名优产品。
2006年,苗族泥哨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会中获得三等奖。
媒体报道
黄平苗族泥哨作品曾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贵州日报》《民间文艺》《群文天地》《南风》等刊物刊登。
贵州电视台《贵州新闻》和《晚间新闻》对苗族泥哨做了多次报道,并拍摄了专题片《乡土情》《贵乜和他的泥哨》。
2006年,贵州电视台在“多彩贵州”栏目专门介绍苗族泥哨以及苗族泥哨艺人吴天合。
国际影响
从事世界民间美术研究的法国专家吉莱姆夫妇专程从法国到黄平旧州拜访吴国清,并收藏其苗族泥哨作品带回巴黎展出。
苗族泥哨作品远销美国、法国、日本、英国、东南亚等国家。
贵州省原省长王朝文出访日本时,曾将家乡特产苗族泥哨赠送给日本友人。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12:5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