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苏州泥塑)
江苏省苏州市传统美术
泥塑(苏州泥塑),江苏省苏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苏州泥塑这一民间传统手工艺,历经20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的艺术形态。
江苏除了无锡惠山泥塑外,苏州泥塑也有较大影响。清顾禄著的《桐桥倚棹录》记载:“虎丘有一处泥最润,俗称滋泥,凡上细泥人、大小绢人塑头,必用此处之泥,谓之虎丘头。”由于苏州的泥塑艺人多集中在虎丘山一带,所以老百姓又称苏州泥塑为“虎丘泥人”“虎丘耍货”。
早在宋代,虎丘泥塑就名噪一时。宋时苏州泥塑“专作泥美人、泥婴孩及人物故事,其他如泥神、泥佛、泥鬼﹑泥花、泥树、泥果、泥禽、泥兽、泥虫等。”《桐桥倚棹录》:捏像“其法创于唐时杨惠之今虎丘习此艺者不止一家,而山门内项春江称能手”。
乾隆年间常辉所著《兰舫笔记》中也有较详细的描述:“有苏捏者,住虎丘山塘,余尝以游山坐观之。泥细如面,颜色浅深不一。有求像者,照面色取一丸泥,手弄之,谈笑自若,如不介意,少焉而像成矣。出视之,即其人也。其有皱纹疤痣,分毫无差,惟须发另着焉。”
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期间,内忧外患,时局诡谲,战乱四起。在这种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势中,“苏州泥塑”也逃不了厄运,逐渐萧条衰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抢救“苏州泥塑”的传统技艺,苏州工艺研究所曾组织了专门的泥塑艺人教授传统工艺,希望这门技艺能得以传承,但老艺人都年事已高,没等学员出师就相继辞世,后来,各种时代问题、“文革”动乱接踵而至,特别是“破四旧”让苏州的传统手工艺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摧残,全行业被迫转产,人才严重流失,从业人员四散改行,有的甚至被下放苏北农村。
“文革”结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政府和业内人士都对恢复苏州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抱有殷切的期望。
文化特征
艺术特点
完成一件苏州泥塑作品起码要一两年。苏州泥塑既融合了雕塑、色彩、图案、绘画等艺术,又涉及光学、透视学、力学、建筑学、材料学等学科。已经成为了一项技艺独特的传统民间工艺。
虎丘泥人是苏州泥塑的一种。之所以称作虎丘泥人是因为所需泥土取自虎丘周边的粘土,叫滋泥,这种土黑、细、粘,非常适宜做小品泥人。虎丘泥人较大的特点是写实性强,一般高约10至15厘米左右,以戏文为主题的居多。捏相即塑真,用各种颜色的泥对着客人,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人物特点,并当场捏出来,人物特点鲜明,惟妙惟肖,捏出的人物即形似,又神似。
分类
苏州泥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型泥塑,即庙宇的神佛塑像;另一类是泥塑小品,即虎丘泥人。传统的苏州神佛塑像以细腻、传神、雅致而闻名,取材方便是它的一大优势,造像时一般取当地的山泥,经过钉骨架、配制泥(将泥进行粗、细加工)、上泥、彩绘或装金等工艺步骤塑造成形,每个大步骤里又包含若干个小步骤,完成一件作品起码需用一两年。
制作工序
苏州泥塑手捏泥人制作流程:
捏头
分泥塑艺人都是凭经验,直接捏出头、眉眼、其余五官,也有借助一种事前备置的“ 面部陶模”来印塑脸面。这种“面部陶模”都是工匠们用平时所收集的比较好的作品,或是自己以前曾经做过的较为满意的面形,翻制成泥模,加火焙烧而成。较多泥塑老艺人都成套成套地保存着各种不同面相的“面部陶模”,有戏文故事人物的,也有各种表情的。在捏塑时,根据题材和图稿的需要,选择一只适当的陶模就可快捷地印模出人物的头面部,随后,加塑后脑,捏出耳朵、头发和帽子,然后放置一边。
塑手
手的捏塑,一般是先捏出手掌,再黏塑上五指。还有一种做法是,先塑捏出手的大致轮廓,再用剪刀按五个指头的位置均匀地剪出手指的轮廓,然后,轻轻地捏圆、塑弯,按图稿上的要求塑捏出手和手指的形状。随后,在这“双手”的手臂断面处插上细铜丝做的弹簧, 也放置一旁待用。
四肢
取适当大小的泥团擦成圆柱形,再稍稍压扁,切出肩到脚的长度,并从下端垂直向上按照身长比例剪开一条缝,捏塑出腿脚的大体形状。再取大小合适的泥团擦成更细一些的细圆柱形,短切成两块与身躯比例相等的长度,黏塑在躯体肩部以塑出双臂。将适量泥团放在木板上按平整,再用敲棒打成薄片,剪成前后袖子和衣襟。前后包在身上捏紧拼合,再修剪成合适的造型,然后压出衣褶。最后,把早已塑好的头和手牢固地装在躯干的适当位置,继而按要求对泥人的姿态各部做最后细微的调整,直至满意,再用小竹签将其插在泥塑的底盘上,一个泥人的制作就算完成了。塑成的泥人要放在室内通风处阴干,因泥的表层会快速失水变干,形成一层硬壳,而泥内部的水分还大量存在,遇热膨胀,较易导致整体开裂。所以一定要避免暴晒,烘烤。有条件的话可以将其放在“稻谷灰”中帮助吸收水分,同时进行通风阴干,更能缩短干燥的时间。待这种泥坯泥人完全干透后就可以进行上彩着色了。
着色
着色是泥人制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决定作品质量高低的关键,有个说法叫“三分塑,七分彩”,可见着色对作品的重要程度。着色前要先用细砂纸把泥坯泥人打磨光滑、平整,用剪平了顶端的毛笔蘸清水全部刷一遍,然后再开始上色。上色用的颜料较好选用瓶装的广告颜料,也可用质地细腻、不易退色的国画颜料。
涂底
取适量白色颜料,加水调至稀稠适中。随之,在泥坯上均匀地涂两遍,待干燥后,即可开始着色。
上彩
上彩的顺序是:先从头面部开始,然后依次是手、衣服、裤子等。对头面部的上彩尤为关键,要先将颜料仔细地调出所要求的色调,在为脸、手等裸露皮肤上彩的同时,用擦笔蘸少许胭脂粉,轻轻地在脸腮部擦涂,用以增加泥人的气色。接下来,就可以画头发,并为服装涂色上彩了。根据设计要求,还要对“泥人”细部进行加工修饰。
上光
为了强化“泥人”的表面质感,需要喷涂“保护层”,俗称“上光”。传统的上光工艺,是使用蛋清作原料。现在多用清漆喷涂,也有的喷“聚乙烯醇”涂料的,用“聚乙烯醇”上光的效果更好。上光能使“泥人”光亮通透、色彩鲜艳、色调温和,能增强“泥人”面、手等裸露部位皮肤的质感。但也有不喜欢做上光处理的,认为色彩鲜亮程度太过,稍显俗气。在日本有种称作“人形”的民间传统工艺品,形式特点与苏州的“绢衣泥人”十分类似。其面部均用珠粉涂敷,显得珠光宝气、高贵大方,根本不需要上光。对苏州的“手捏泥人”而言,
描金
描金”或称“贴金”,是用金粉加适量的胶质溶剂调和均匀后,用“紫圭笔”在需要描金的部位做细致的描绘。以前用的都是真金粉,现在用铜粉代替。以“戏文泥人”为例,用胶水事先画出服饰的图案纹样,再敷贴金箔,更显华丽名贵,还有一些作品在涂色 上彩完成后,还会在泥人的发警间、衽袂处粘贴一些小绢花、 绒花、亮片和飘带等小饰品,以增加美感,增添情趣。最后,再用绒布、彩纸等材料按所塑作品的比例做一底座,将所塑作品固定其上。这样,一件“手捏泥人”就全部完成了。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苏州泥塑合民俗、宗教、雕塑、绘画、书法等诸种艺术为一,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传承人物
朱文茜,女,汉族,江苏省苏州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泥塑(苏州泥塑),申报地区为江苏省苏州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苏州市艺术学校(苏州市艺术职业学校)获得“泥塑(苏州泥塑)”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泥塑(苏州泥塑)项目保护单位苏州市艺术学校(苏州市艺术职业学校)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8年6月8日,“醉美乡愁 魅力中国——我在浦东机场学非遗”主题系列活动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举行。活动上展出了苏州泥塑作品。
2020年10月27日,为期两天的苏州市第五届中小学艺术展演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活动在苏州胥江实验中学举行,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狮陶坊”艺术实践工作坊以百“狮”如意为主题,苏州泥塑在会展上亮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6 14:00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