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天津泥人张)
天津市传统美术
泥塑(天津泥人张),天津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民间发展起来的一支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传播期:泥人张出塑古斋
天津泥人张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创始人是张明山,张明山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张明山善于融合与创新,其肖像作品是把西方的写实技巧和中国传统民塑技法相结合,做法既有一定的写实形式,又具有中国古代的文人气质。这种肖像在当时来讲比较前卫是新的艺术形式。其作品大部分送给朋友,或者接受宫廷的订做,极少在社会上出售。
发展期:辉煌之后走向落魄
清末民初,天津泥人张由第二代传人张玉亭当家,那时的作品,多是祖孙分工合作的结晶:张玉亭负责主要的塑造和人物把握,第三代传人张景福、张景祜兄弟收拾细节,第四代传人张铭专司彩绘,第五代传人张乃英就在一旁磨墨,看着做,跟着学。四世同堂的岁月,成就了“泥人张”创作的巅峰。在估衣街上,一个叫赵四爷的商人还开起了“泥人张”的专卖铺子同升号。
1937年7月,天津沦陷,同升号一落千丈,最终破产,天津泥人张也逐渐萧条,许多泥塑艺人纷纷改行,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天津泥人张这门民间艺术才重新受到重视。
成熟期:家族传承转为社会传承
1949年后,人民政府对天津泥人张彩塑采取了保护、扶持、发展的政策,安排张家几代艺人到文艺创作、教学等部门工作,第二代传人张玉亭被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长,同时民间彩塑艺术步入大学殿堂,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后受聘于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任教,在天津建立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先后招收五批学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彩塑艺术专门人才。第四代传人张铭在主持工作室和教学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呕心沥血,传授技艺。从此,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从家庭作坊走向社会。
文化特征
造型特点
天津泥人张的造型特征总体相对写实,但由于是家族传承模式,经过六代传承,一百多年的发展,天津泥人张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造型特点。
天津泥人张第一代张明山,他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人体形象写实、比例准确,性格特征展示明朗。从传统艺术、雕刻如神像、碑文、石刻中吸取长处,运用在泥塑创作中。天津泥人张早期创作的古代仕女,面相丰满、眼部突出,受到了唐代石刻及绘画的影响。
天津泥人张第二代传人张玉亭,他在人物塑造上重视总体效果,略去细节,采用一定夸张手法,表现人物内在性格特征,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但作品仍强调比例准确的写实风格。
天津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禧,他在承袭前两代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主张技术应服从神态,神态应服从主题。重视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注重人物细节刻画和真实感。服饰运用一定的装饰纹样,注重工艺性和装饰性。
天津泥人张第四代及第六代传人继续传承天津泥人张一贯的造型特征,以写实为主,神情适当夸张,比例精确,造型生动,并且吸收国画中的用笔特点及杨柳青年画中的装饰性,追求形象、动态、肌理上的工艺美。
色彩特征
天津泥人张在色彩的运用上强调运用固有色彩,注重表现真实性,色彩搭配注重明度对比,适当运用补色对比,多运用黑色、深红、深蓝、深绿、中黄等较重色彩,色彩效果较为厚重、朴实、苍劲。
制作工序
天津泥人张彩塑制作工艺过程有六部分:准备泥料、塑造泥人、阴干泥塑、入窑烘烧、实施彩绘和道具制作。
准备泥料
天津西郊区古河道地下一米处有一层红色黏土(俗称胶泥),其黏性强,含沙量小,适合作为制作泥人的原料。泥土经过晒干、制泥浆过滤、沉淀等多个步骤,后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为熟泥,这便是制作天津泥人张彩塑需要的泥料。
塑造泥人
泥人创作在进行塑造前,先根据草稿或自己的创作构思,深思熟虑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捏制泥人。在捏制的过程中要仔细注意所要创造物体本身的特征,把一些细节都要捏制出来,便于后面的操作。
天津泥人张制作泥人的过程也是有讲究的,要先上后下,先里后外,先粗后细,具体的就是先做头再根据比例做身子。这种方法便于处理头与颈之间的关系,也便于重点刻画人物的头部。老辈艺人做的泥人头是活动的,手也是活动的。
天津泥人张泥人的塑造方法分为捏与塑。捏,即用手捏出大的造型,注意形体的比例、结构、动态,把形归纳为大的几何形状,呈长柱形,或为半圆形等。塑,即用工具拍、削、压、滚,刻画出细部、细节,并将表面压平、滚光。
阴干泥塑
捏制好的泥塑坯体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干方法应是放在阴凉处自然风干30天左右。待素胎八成干后,方可日晒或烘烤。
入窑烘烧
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1000℃,出窑后经打磨、仔细打磨、修复,就把裂纹修没,整理即可着色。
实施彩绘
当泥塑坯体干燥以后,用砂纸将泥坯打磨光滑,便可以彩绘了。彩绘时要“随类赋色,和谐统一”。根据不同对象的身份、情感、性格而施以不同的色调。给泥塑着色的顺序一般是先头后身、先上后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渐次描绘。彩笔的涂绘要厚薄均匀、层次清晰。调色中的水分会影响色彩的效果,干色与湿色会相差一度,也就是干色要浅于湿色,另外在颜色涂绘时,如果每一笔都是浓浓的湿色复加,很快就会造成颜色龟裂,形成细小的碎纹很难处理,所以涂绘颜色时,为了准确地描绘色彩,应控制添加每一笔颜色时的顺序。
道具制作
天津泥人张道具的制作是根据生活中的客观现象,经过艺术的提炼、加工而制作的。道具配饰包括大到环境中的植物、山石、建筑局部,小到桌椅、碗碟、工具、书册等,常用的材料有特种纸张、各种木材、竹藤编、铅丝、铝丝、绢花等。
题材作品
主要题材
天津泥人张作品的题材主要是人物肖像、戏剧人物和民俗题材。肖像塑造既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说戏曲中的角色,还有表现劳动人民现实生活中瞬间的形象;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天津泥人张每一代的传承都有自己的艺术特点。第一代侧重肖像人物,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古典名著,风格趋向静中求动、求变;第二代主要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第三代则分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时期,建国前延续传统风格,建国后吸收了更多地方的特点,题材逐渐拓宽,艺术取向更趋于科学和严谨,作品也更有感染力。
代表作品
天津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代表作品有:《白蛇传》《木兰从军》《渔樵问答》《蒋门神》等,其肖像作品也有较高的声誉,《严振》《严仁波》曾得到徐悲鸿先生的赞誉。
天津泥人张第二代传人的代表作品有:张玉亭创作的《岳飞》《二学士》《袭人》《渔妇》《渔归》《吹糖人》《钟馗嫁妹》等。
天津泥人张第三代传人的代表作品有:张景禧创作的《惜春作画》《天女散花》《欢迎太平军》《火烧望海楼》等。
天津泥人张第四代传人的代表作品有:张铭创作的《白族妇女》《蔡文姬》《盗虎符》,张钺创作的《木工》《皮匠》《祖冲之》等。
天津泥人张第五代传人的代表作品有:张乃英创作的《白求恩》《津沽百业图》《水浒百单八将》,张宏英创作的《欢乐的新疆》《傣族舞》《莺莺听琴》《宝黛读西厢》《太白醉酒》《麻姑献寿》等。
天津泥人张第六代传人的代表作品有:张宇创作的《钟馗》《关公》,张凡云创作的《四美图》《红娘传书》《天女散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天津泥人张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反映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深邃内涵,其造型特征具有中国传统美学原理,反映了地域文化浸润下的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审美特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传承状况
天津泥人张艺术同中国其他民族艺术一样都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泥人张彩塑作品良秀不齐,名称使用混乱。泥人张彩塑艺术作品是有其特定的艺术风格和样式的。不是泥塑制品、泥塑工艺品就是“泥人张”,很多泥娃娃、泥制脸谱都不是泥人张彩塑,即使是某些大型泥塑制品,自称是“泥人张”彩塑作品也多是一些伪劣之作。二是缺少继承者,后继乏力。社会在转型,传统民族艺术对现代年轻人的吸引力减弱了,很多年轻人没兴趣了解,更谈不上喜欢和想去学习民族艺术了。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天津市南开区泥人张美术馆获得“泥塑(天津泥人张)”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泥塑(天津泥人张)”项目保护单位天津市南开区泥人张美术馆、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世纪60年代初,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曾两次进京举办泥人张彩塑优秀作品专题展览。
1983年,日本芦屋市“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为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建立了陈列专室,长期展出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作品。
2012年9月28日,第二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在天津美术馆举行,天津泥人张在活动中展出。
2013年9月21日,天津“泥人张”彩塑优秀作品进京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天津泥人张在活动中展出。
荣誉表彰
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
张凡云的作品《昭君出塞》入选《首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集》,作品《貂蝉拜月》获取首届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创作奖。
2022年4月,入选第一批天津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参考资料
泥塑(天津泥人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12:08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