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涌灌溉
湿润土壤的灌水方法
波涌灌溉采用间歇交替方式向畦田或灌水沟放水,以湿润土壤的灌水方法。
简介
surge flow irrigation
采用间歇交替方式向畦田或灌水沟放水,以湿润土壤的灌水方法。
与传统的连续灌溉方式相比,波涌灌溉是根据待灌地块的长度,把连续供水时间划分为几个供水周期,采用交替间歇的灌水形式将水引入田间,使水流快速推进到畦(沟)尾。受分时供水过程的影响表层土壤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田面形成的致密层往往会导致土壤入渗性能下降,先期湿润段内受水界面糙率的减小有助于水流向下游推进。在这种“间歇灌水效应”作用下,沿水流前进方向上土壤受水时间差异的减少和灌水引起的深层渗漏损失的降低可有效地提高田间灌溉效率及灌水均匀度,显著地改善地面灌溉系统性能和灌水质量。目前,波涌灌水技术在灌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等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取得了省水、节能、增产的显著效果。
发展历史
1979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Stringham和Keller博士在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灌溉排水专业会议上首先提出波涌灌溉的概念。同年犹他州立大学的Allen和Poole在波涌灌溉的田间试验中发现,间歇供水使得表层土壤入渗率降低。随后Walker、Coolidge、Samani等人进行了类似的田间试验研究,对间歇供水条件下入渗率减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波涌灌溉方法具有省水、水流推进速度快等特点。1986年美国专利局发布了Stringham和Keller博士的专利“沟灌方法和系统”,同年,美国农业部颁布了国家灌溉指南技术要点之五“波涌灌溉田间指南”,使得波涌灌溉技术开始走上推广应用的道路。
1981年,国家农业委员会派盐碱土改良考察组赴美国西部考察访问,参观了犹他州立大学波涌灌溉技术试验研究设备和田间灌水演示,并将波涌灌溉的概念初步介绍到我国,随后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波涌灌水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评价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探索波涌灌溉技术在我国的适用性及节水效果,许多单位相继开展了大量的田间试验和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在理论上,主要集中在定量确定间歇供水条件下诱发的表土致密层形成发展过程、表层土壤入渗性能变化规律以及地表水流推进与消退特性等研究方面,并初步建立了波涌灌溉的数学模型。在田间试验应用方面,则通过完成小区试验对波涌灌水技术的实际应用和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7 18:46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