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导演,“新瑞典电影”创始者之一。起初以创作小说起家,在写了挑战伯格曼垄断
瑞典电影的批评专著《瑞典电影总论》后,转向电影,通过仔细分析他人作品学会了拍电影。作品特点是对社会问题甚感兴趣,对战后一代人的精神世界进行剖析。但最著名的作品为《
鸳鸯恋》,是一部印象派的浪漫之作。90年代的名作为《教室别恋》。
教室别恋 (1995)
野鸭子Vildanden (1989)父亲En far (1988)毒如蛇羯Ormens vag pa halleberget (1986)玛佑卡来的人 (1984)Linje lusta (1981)维多利亚Victoria (1979)
满城风雨 (1976)
乔希尔Joe Hill (1971)阿达伦镇大示威 (1969)
鸳鸯恋Elvira Madigan (1967)爱情65 (1965)婴儿车Barnvagnen (1963)
乌鸦居民区Kvarteret korpen (1963)剪辑满城风雨 (1976)阿达伦镇大示威 (1969)演员生命不惜任何代价Liv till varje pris (1998)Linje lusta (1981)制作人乔希尔Joe Hill (1971)
瑞典导演、剧作家、作家、评论家。所谓瑞典新电影的发起人之一。生于
马尔默。原为小说家、剧作家,后转入
电影评论。1961年第一部作品是与人合作电视短片《小男孩和蛇》,1962年在题为《瑞典电影面面观》的书中,指名道姓地批评
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脱离现实、过于理念和雕琢”,呼唤直面社会的写实主义,为瑞典“新电影”崛起发出了宣言。
同年,独立执导了第一部影片《儿童马车》。为体现写实的主张,他排除人工布光,采用最原始的摄影技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从第二部影片《黑暗的尽头·乌鸦区》(1963)起,在主题的多样化和叙事技巧的使用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且显示出在刻画人物性格和细腻地描述心理方面的造诣。享有国际盛誉的《艾尔韦拉·马蒂甘》(1967)充满了由衷的柔情和自然的恐惧:影片最后表现男女主人公在绝望中开枪自杀,与仲夏季节美丽自然景色的蓬勃生机形成令人心碎的对比。
他是一位社会主义者,十分注意表现下层人民的困苦、工人运动以及阶级压迫等内容,《31年的阿达伦》(1968,1969年获
戛纳国际电影节奖)描写了瑞典工人运动,《乔·希尔》(1971,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奖)描写了在美国无辜遭枪杀的争取自由的歌手和战士的一生。70年代,维德伯格一反过去的思想艺术原则、拍摄了喜剧片《一个没有出息的人》(1974),侦探片《房顶上的人》(1976),把长篇小说《维多利亚》改编成电影。
在后期的影片中,他试图更深刻地反映社会和人性,揭示丑恶的现实和历史。《毒如蛇蝎》(1986)就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他偏爱富有浪漫色彩的装饰和
主观镜头的渲染,在感性追求中表达政治信念、关注社会现实。主要作品还有:《乌鸦街区》(1963)、《雷文的末日》(1964)、《把你的钱变成三十倍》(1965)、《65年的爱情》(1965)、《罗兰德,你好》(1966)、《网球运动》(1968)、《菲姆彭》(1974)、《屋顶上的男人》(1977)、《维克多利亚》(1979)、《玛佑卡来的人》(1984)、《一切公正》(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