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泾塘
上海市松江区淀南片河道
泗泾塘,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长江支流黄浦江水系,古称泗泾,因纳通波塘、外婆泾、洞泾港和张泾4水得名。南起通波塘,北流折东经洞泾港入北泖泾。长8.8公里,底高0.0~-1.0米,底宽6~30米,边坡1:1.5~1:2.5,河15最宽处于泗泾集镇四一段达80米。
干流概况
泗泾塘,位于泗泾镇,南起上海市松江区洞泾镇塘桥村通波塘,北流折东经洞泾港,至上海市松江区洞泾镇塘桥村入北泖泾。长8.8公里(一说8.65公里),底高0.0~-1.0米,底宽6~30米,边坡1:1.5~1:2.5。河面宽度,最宽处于通波塘至泗泾镇西市桥一段为80米,西市桥至东市桥一段为27米,东市桥至北泖泾一段为58米,流经泗泾镇、洞泾镇镇内。
水文特征
泗泾塘,属平原感潮河网,水位受潮汐影响而涨落。每天都有二次潮汐涨落。大潮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三、十八日前后,小潮一般发生在初九、二十四日前后。自“春分”至“秋分”,日潮比夜潮小;自“秋分”至“春分”,日潮比夜潮大。平均涨潮历时4小时,平均落潮历时8.4小时。
泗泾塘设为泗泾水文站,据1959年~1982年资料,历史最高潮水位3.42米(1972.7.2),最低潮水位1.63米(1971.12.16)。
主要支流
通波塘,位于松江区中部。古名顾会浦,为古代淞南五大浦之一。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开挖,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重新开挖,北起青浦青龙港,南迄松江城北门。因松江府城北门时称通波门,而改今名。今通波塘北起淀浦河,南经佘山、洞泾镇、中山、岳阳街道人人民河,下接大涨泾。长17.0公里,底高0.0~-1.0米,底宽10~20米,边坡1:1.5~1:2。1958年,陆地开挖松江城区穿城段,后逐年疏浚、拓宽凤凰山、塘桥、北干山狭段,使北水经大涨泾直入黄浦江。1972年,疏浚、拓宽穿城段(城北生生桥~人民河),在城区中山路桥北侧建青松大控制通波塘船闸,大控制片松江境内围控工程告竣后,于2001年拆除。2007年,实施新城段(荣乐路一辰花路)景观河道建设,新建护岸,置景绿化,围筑小型岛屿2座。区管六级航道,通航100吨级船舶。
洞泾港,位于松江区东部,又名洞泾。北起淀浦河,纵贯泗泾塘、砖新河、俞塘等入黄浦江。松江东部地区北水南排主要河道之一,流经泗泾、洞泾、车墩镇和中山街道。长19.7公里,底高0.0~-1.0米,底宽10~15米,边坡1:1.5~1:2。旧河道原北起泗泾塘,南流至松江城区环城河,汇入俞塘一盐铁塘绕道入黄浦江。1969年,泗泾塘以南段浚深,卖花桥段裁弯取直、拓宽,废龙树庵至环城河段,向南新开河道直通黄浦江。1972年,拓宽、浚深泗泾塘以北小洞泾段,合名洞泾港。1971年,在南口出黄浦江处建洞泾节制闸,是松江境内第一座青松大控制水闸。1986年,续建内闸,改建为船闸。1999年,实施黄浦江上游干流段防洪工程,在船闸西侧新建节制闸,配套建成洞泾港水利枢纽。区管六级航道,通航100吨级船舶。
三泾河,位于佘山、泗泾镇。西起嵩塘,东流折南入泗泾塘。长3.0公里,底高0.0~-0.5米,底宽8~15米,边坡1:2~1:2.5。1972年,在新通波塘交汇处加宽河口。
张泾,位于泗泾镇东部,贯穿泗泾塘。泾水北出横澳,绕泗泾而南,东过小长浜、陈泾、官泾,绕俞塘南接斜塘。
外波泾,北起横泖,南迄泗泾塘,全长1.73公里。
治理开发
1959年,全县大兴水利,同时疏浚沈泾塘2.71公里、官绍塘4.22公里、辰山塘(陈坊桥至广富林段)7.4公里、小斜塘1.56公里、泗泾塘6.5公里、走马塘3.48公里以及其他干河8条。
1972年,为使松江镇至斜塘河东西向河道畅通,并按青松大控制规划要求,同时,为发展乡镇建设的需要,先后拓浚通波塘北竿山段0.5公里,新浜港0.5公里,通波塘生生桥至人民河段2.31公里,小洞泾、泗泾塘至淀浦河段2.2公里,小涨泾利农桥至苗圃段0.65公里。
1990年,疏浚浦汇塘、火车港等航道,计3.18公里,疏浚土方计5.1万立方米,疏浚费14.4万元。是年,在新老油墩港接口等3处航道测量裁弯3平方公里,在淀浦河、泗泾塘北泖泾交界处、松江水上新村清除航道障碍物3处。1991年,疏浚泗泾塘航道1公里,疏浚土方1.7万立方米,疏浚费13.6万元。
桥梁涵洞
泗泾塘航道,通波塘~西市桥,西市桥~-北泖泾,共长6.6公里,通航吨位50~100吨,枯水期水深1.46~1.10米,底宽5.5~7米,面宽12.5~100米,最小弯曲半径65宽。为区管六级航道。
经济文化
泗泾塘主要流经城镇为泗泾镇,该集镇位于松江东北部。镇境东西北三面与泗联乡毗邻,南面与洞泾乡接壤。全镇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总面积约0.7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积约占12.6%。因通波塘、外波泾、洞泾、张泾4条河流汇集于泗泾塘,故名。
该镇在元代中叶开始形成村落。元末文学家陶宗仪挈家来此隐居,在泗水之南构筑“南村草堂”;藏书家孙道明则筑“映雪斋”于泗水之北。元代后期始成集镇,称“泗泾里”。明正德年间改称“泗泾市”。七宝徐寿出资沿蒲汇塘北岸构筑石桥9座,七宝、泗泾间交通遂便,镇的规模日益扩大。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泗泾塘上“普渡”、“福连”和“武安”3座3孔石拱桥相继落成,塘南塘北连成一片,市面日旺。清代,石板街道两侧商店栉比,楼房对峙,镇上“百业辐辏,户口繁盛,街巷纵横,桥梁相望”。
附近农村盛产“薄稻”,兼有“香粳”等各种稻米,该镇米市素盛。抗日战争前夕,沿河下塘有米行(店)37家,碾米厂12家,米市交易量最高日达2000余石(约158吨),成为东乡18个集镇的主要大米集散地,交易范围远及上海、南汇、川沙等地。
参考资料
泗泾塘(SiJingTang).松江地名资料.
通波塘(TongboTang).松江地名资料.
洞泾港(DongJingGang).松江地名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17:47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水文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