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隆寺经幢,位于浙江省金华市
婺城区三江街道金钱寺村中部,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其寺早已损毁无存,仅存经幢一座,俗称金钱寺经幢。
法隆寺经幢平面呈八角形,通高6.3米,整座经幢地面上部分由十六层石雕块体垒叠而成,其结构紧凑,比例勾称,轮廓舒缓,挺拔秀美。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而未倾倒,说明其在力学结构上的合理性。幢体从底层须弥座到幢顶通体均有各种雕琢,刻工细腻流畅。底层须弥座束腰每面浮雕金刚力士像,两手举托经幢,怒目圆睁,勇猛无畏。上层须弥座束腰遍刻舍施钱财造幢的善男信女姓名。再上为幢身,上刻《佛项尊胜陀罗尼经》和建幢记。镌刻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书体为行楷,字体构体严谨,笔法酒脱流畅。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石幢镌刻‘唐大中十一年立’,幢下隙有金钱,直径约二寸许,以杖举之宛转其中能得。”幢身刻有《陀罗尼经》经文。宝盖八角形,每角雕出一个兽首,龇牙咧嘴,面目可畏,中部雕有花绳。联珠上浮雕迦陵频伽和共命鸟,人头鸟身,背上长翅,舒肢展翼,星飞翔状。仰莲三层,莲瓣丰满,雕琢精细。平座勾栏雕镂也极精巧。短柱上浮雕文殊骑狮、普贤骑象和佛弟子。华盖上浮雕四个伎乐飞天,分别作吹箫、吹笙、吹萧、弹琵琶状,神采各异,飘然翩跹。磐石上雕刻流云,线条细腻柔和,委婉流畅。宝顶为半圆形,置于平座之上。
法隆寺经幢制作、雕刻精致,充分体现了唐代江南石刻艺术的水平。特别是幢身上的勾栏雕镂精巧,是浙江省内所见最早的勾栏实物例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平座周边雕刻北魏时期的勾栏望柱,是浙江省现存最早勾栏的实物例证。经幢雕刻的佛教人物故事、纹饰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对于研究唐代佛教文化艺术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