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遗址位于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
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千米,西距宝鸡市107千米。法门寺约有1700多年历史,相传创建于东汉桓灵之间(2世纪中期),弘盛于唐代,为李唐一代安置释迦牟尼真身指骨的四大著名寺院之一,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是南北朝至清代古遗址。
历史沿革
东汉桓灵年间(147年~189年),阿育王寺始建,俗名“圣冢”。
元魏二年(494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予以扩建,并首次开塔赡礼舍利。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名为“成实道场”,仁寿二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赡礼。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勒建并改名为“法门寺”,建成4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曾修成瑰琳宫24院。
唐真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赡礼舍利,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均迎请至宫内供奉。
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年)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
明隆庆三年(1569年),木塔崩塌。
明万历年间,建成13级8面砖塔,高47米。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法门寺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
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4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将法门寺交由佛教界管理。
1987年,重修法门寺,清理塔基时,在唐代地宫发现唐王室供奉的大批金银器、琉璃器、瓷器等文物和佛指舍利,从此揭开了法门寺佛元新页。
1988年,法门寺对外开放,先后建成大雄宝殿、长廊角亭、钟鼓楼、玉佛殿、千佛阁、真身宝塔和地宫、珍宝馆、禅房、祖堂和图书馆、佛学院、斋堂和寮房等仿唐工程。
1988年,对宝塔、地宫等进行装饰。
2004年元月,法门寺两序大众礼请学诚大和尚晋院住持。
遗址特点
法门寺地宫总长为21.12米,总面积达31.48平方米。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后室秘龛七个部分组成。有四座石门,均加大锁,宫口在罗汉殿之北距地表极近,大约仅有30厘米左右;口内铺砖,水平距离下降70厘米左右。宫口向北有一段踏步漫道20阶。
文物遗存
综述
法门寺地宫发现了四枚佛指舍利,出土金银器121件、琉璃器20件、珍珠宝石近400件(颗)、瓷器17件、石质文物12件、漆木器及杂器19件、铁骨文物若干件,各类铜钱几万枚,还有大批丝织品及衣物。此外还出土了《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和《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两通碑石。
出土有唐代的绫、罗、纱、绢、绵、绣和印花贴金、描金、
捻金、织金品,其中菱纹织金锦和捻金线,在唐代实物中是首次发现。菱纹织金锦的捻金线,其直径仅0.1毫米左右。
捧真身菩萨袱残件,每平方厘米有经丝72根、纬丝14根。平绣中有齐针、接针、顺线、钉线、圈金、铺绒加刻鳞等多种针法。
佛指舍利
第一枚佛骨色白如玉,呈管状,腔体方正,腔内壁有大热星座,高40.3毫米、上宽17.55毫米、下宽20.11毫米、内径13.75~16.5毫米,重16.2克。
第二枚佛指舍利安置在地宫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中,灵帐通高16厘米,方形中空,由顶、盖、身、座、床五部分组成。灵帐四周用肉雕或浮雕手法刻凿出忍冬宝相花檐饰、天盖帐幕莲结柱及佛幡、佛铃、宝珠串饰,须弥座沿满饰流云、蔓草或破式宝相花。座腰每面刻六个力士面首,禅床四周的壶门内有高浮雕的密宗各色造像。在灵帐内壁四侧,以薄肉雕手法刻凿出八尊菩萨,题记分别为止诸障、执玉刚主;弥勒、地藏;势至、观音;文殊、普贤。线条流畅,摇曳生姿,是唐代不可多得的造像。同时,盖内有“大唐景龙二年戊申二月已卯朔十五日,沙门法藏等造白石灵帐一铺,以其舍利入塔,故书记之”发愿文。
第三枚佛指舍利深藏于地宫后室秘龛内。铁函内由表及里依次为曼荼罗坛造像盝顶银宝函、银包角檀香木函、嵌宝水晶椁子、壶门座玉棺。银函上錾刻有“奉为皇帝敕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字样。函盖、函体之四面均錾刻表示圣众集会的曼荼罗坛。
第四枚佛骨安置在地宫前室的四铺菩萨阿育王塔中,塔内有宝刹单檐铜塔一座。铜塔宝刹高耸,斗拱俱全,四门八窗,勾栏焕烂,门列力士,柱饰金狮,气象庄严。
经书残卷
1981年,发现有宋刻《毗卢藏》20残卷,元刻《晋宁藏》579卷,元刻《秘密藏》33残卷,清抄《妙法莲花经》7卷,民国抄经200余卷。其中《晋宁藏》和《毗卢藏》是今已十分罕见的珍本经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版本价值。
玳瑁币
法门寺地宫中有27000多枚钱币、13枚玳瑁
开元通宝。
宫廷茶具
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一整套宫廷茶具,是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设施最完整的宫廷茶具,打破了日本茶文化起源说。
双轮十二环太锡杖
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太锡杖长1.96米,是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形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宫廷秘色瓷
法门寺地宫中发现了13件宫廷秘色瓷,并有碑文证实。
历史文化
法门寺博物馆在科研工作方面提出了“学术兴馆”的发展之路。在著名学者、国学泰斗季羡林倡议创建“法门学”的号召下,法门寺博物馆提出了以法门寺为基地,以博物馆为平台,以有关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关心、支持法门文物文化的专家群体为主体,深人研究法门寺文化的基本构想。1990年,由法门寺博物馆发起与陕西社科联共同组织了“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百余人出席会议,会上成立了法门寺文化研究会。建立了“陕西一北京一全国各地一海外”的研究交流网络,制定了“每年单科推进,五年综合交流”,循环往复的研究发展程序。1990年以来,法门寺博物馆相继举行了七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组织成立了中国法门寺文化研究会和法门寺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建立起遍及世界的150多位专家学者的法门寺文化研究队伍;出版七次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法门寺文化丛书39卷、《法门寺文化研究通讯》30期及各种普及读物50种、法门寺文化研究专著100余种、论文百余篇;组织、主持了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的破译;拍摄电视片《法门寺》、电视连续剧《法门寺猜想》和专题片《法门寺之谜》。
法门寺博物馆十分重视展览交流,多年来不断与台湾、香港、韩国佛教界保持学术交往和友好往来,促成了法门寺佛指舍利赴上述地区瞻礼供奉。1994年至2005年,法门寺佛指舍利先后赴泰国、香港、韩国、台湾地区展出,均产生了轰动效应,凤凰卫视、亚洲卫视、大公报、文汇报等海内外各大媒体进行宣传,掀起新一轮“法门寺”旅游热潮。此外,法门寺博物馆还积极参与在国外举办的多次展览,在让国外观众感受到中华璀璨文明的同时也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
研究价值
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由于秘色瓷名称只见于历史文献,而未见实物,所以有关秘色瓷的研究充满争议。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有明确记载的13件秘色瓷的出土,使世人得识秘色瓷之真面目,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也引发了一系列对秘色瓷的新的认识。
法门寺地宫发掘后,由出土文物引发了人们对唐代佛教文化、茶文化、历史文化等的研究,发现整个地宫在封闭前,被布置为佛祖真身舍利供养曼荼罗世界,是佛教密宗的“无上法界”。所谓“曼荼罗”,就是坛场、道场。对法门寺地宫唐代密宗曼荼罗的破译,再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光彩。
1998年,法门寺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将法门寺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高峰,推出了《法门寺文化研究丛书》,收入《法门寺文化史》、《法门寺》、《法门寺唐密曼荼罗之研究》、《法门寺与法门寺文化》、《国宝》等著作,并将历年来法门寺研究编辑成考古卷、历史卷、佛教卷、文化艺术卷和文化史料汇编提供给讨论会。总字数达400余万字。
在法门寺地宫发掘之初,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说过“研究这些文物,需要20年、30年。就像敦煌学一样,将来法门学一定会成为一门新兴的国际性学科。”
二十多年过去了,有了历次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积累,数十本学术专著的出版,以及内容广泛的数百篇学术论文,为法门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韩金科在《法门寺文化与法门学》一书中提出法门学的基本构想,这一构想对陕西博物馆科研活动的借鉴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保护措施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法门寺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
1956年8月6日,法门寺遗址被
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法门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称号
2021年10月,法门寺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旅游信息
法门寺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
从宝鸡市出发,沿G30转S217,可达法门寺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