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社会科学》创刊于2006年,系致力于推动中国法学知识转型的法学集刊,主要发表跨学科法律经验研究的文章。刊物倚重资深学者、着力推出新人,由此,期望建设成为国内外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自2014年起,每年出1卷2辑。目前是CSSCI收录集刊、AMI法学核心集刊。
投稿指南
一、用稿原则
《法律和社会科学》是定位于法律的经验研究的学术刊物,即是倡导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法律问题,特别是研究中国的法律问题。本刊鼓励法律与其他社会科学、法律理论与部门法学进行整合的社科法学研究。本刊不刊登法律的规范研究。
二、来稿字数
本刊对来稿篇幅不做限定。
三、审稿方式
本刊实行严格的同行专家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全部来稿都由编辑部统一匿名送审。
四、审稿期限
本刊审稿期限通常为一个月。逾期可另投他刊。
五、投稿网址
详见文末“参考资料”第1条。
编委会
主编:侯猛(中国人民大学)
创始主编:苏力(北京大学)
编辑委员会(标*为常务编委)
陈柏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陈颀(中山大学)
陈若英(北京大学) 程金华(上海交通大学)
戴昕(北京大学) 方乐(南京师范大学)
高山(当代中国出版社) 贺欣(香港大学)*
侯猛(中国人民大学)* 侯学宾(吉林大学)
胡凌(北京大学) 李学尧(上海交通大学)
强世功(北京大学) 刘思达(香港大学)
缪因知(中央财经大学) 彭小龙(中国人民大学)
桑本谦(中国海洋大学) 唐应茂(复旦大学)
王启梁(昆明理工大学)* 尤陈俊(中国人民大学)*
于明(华东政法大学) 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
周尚君(西南政法大学) 张剑源(云南大学)
张芝梅(中国社会科学院) 朱晓阳(云南大学)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804室
邮编:100872
其他方式可见文末“参考资料”
2023年征稿
我们在2021年策划了《法律和社会科学》“法律与科幻”专号(第19卷第2辑)之后,觉得很有必要再组织推动法律、科技与社会的相关研究。为此,2022年10月,我们先是组织了“法律科技:区块链技术与课程研讨会“,凝聚了部分共识。今天,我们接着发布《法律和社会科学》“法律与科技”专号的征稿启事,希望能够形成关于法律与科技的社会科学研究圈子。具体说明如下:
法律与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两种相似的社会制度,是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与科技构成了现代社会的运行基础,它们的发展变化对社会的生产生活形态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的显著趋势是,法律与科技两个领域呈现交融的趋势:一方面,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越来越深刻地参与到法律程序中来,成为法庭程序、公共政策制定、法律机构运行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法律也影响着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是引导科学研究和科学生产的重要资源和规范。
但同时,与现代性伴生的还有对法律和科学技术的怀疑。法律程序和科学实践的正当性最终都来自于公众。但在公众看来,法律和科学都是神秘而难以捉摸的,而且往往无法得到清楚解释。法律和科学都没有达到它们自身所期望的透明度。因此,对法律与科技的理论反思、经验研究尤为重要。
国外学术界对法律与科技进行法律和社会科学进路的研究已经蔚然成风。为了促进国内的相关研究,本辑拟定了以下重点征稿对象:
1.法学与科学的认识论比较和反思
2.科学证据运用的历史、经验、理论阐释
3.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学技术司法应用的历史、经验、理论阐释
4.科学的制度化过程
5.法律与科学市场的形成
6.法律如何规制科学实验室和科学产品
7.法律与科学伦理
8. 域外关于法律与科技的社会科学研究述评
除此之外,征稿范围不限于以上领域,只要是讨论法律与科技相关的文章都十分欢迎。
欢迎学界同人于2023年4月30日前到“法律和社会科学”投稿平台进行投稿。
《法律和社会科学》编辑部
2022年11月29日
往期目录
登陆刊物官网可查看各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标注“引用”的文章可点击链接查阅全文。
/
1.民商事执行程序中的“双高现象”,唐应茂 盛柳刚,第1页
2.运作不良的基层法院?,贺欣,第30页
3.法袍、法槌:符号化改革的实际效果,方乐,第66页
4.冤案的认知维度和话语困境,戴昕,第98页
5.“报应”的宇宙观:明清以来诉讼解释模式的再解释,赵旭东,第127页
6.纠纷个案配后的社会科学概念,朱晓阳,第159页
7.暴力与屈辱:陈村的纠纷解决,陈柏峰,第199页
8.秦镇人民法庭的日常运作,丁卫,第234页
9.中国司法中的政党,苏力,第256页
10.人民司法群众路线的谱系,李斯特,第285页
/
第2卷
1.心理学对法律研究的介入,戴昕,第1页
2.走向什么司法模型?——“宋鱼水经验”的理论分析,刘星,第50页
3.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多面向解释,胡凌,第103页
4.明清日用类书中的法律知识变迁,尤陈俊,第128页
5.明清以来的中表婚及其禁止,张丽丽,第151页
6.水木清华BBS纠纷解决机制的变迁,罗玲,第188页
7.水木社区BBS的纠纷解决机制——“3·16”事件之后,李睿,第218页
/
第3卷
1.私法规范中劳动群众集体概念的符号分析,张晓勇,第1页
2.为什么法院不接受外嫁女纠纷——司法过程中的法律、权力和政治,贺欣,第66页
3.中国法官最大化什么,艾佳慧,第98页
4.大理院合伙法律性质判例发展考述,林达丰,第152页
5.判决书对民事司法解释的引证,侯猛,第176页
6.陪审制:国家权力的支配和再分配,肖成,第193页
7.“规则之治”时代的来临?——皖北李圩村纠纷调查,陈柏峰,第222页
8.编辑手记,侯猛,第255页
/
第4卷 “法律与经济学”专号
1.张五常论新劳动法,张五常,第1页
2.中国律师产业实证研究——从进入壁垒切入,李国庆,第37页
3.中国司法执行难的计量分析,唐应茂 盛柳刚,第197页
4.关于海瑞定理,苏力,第239页
5.刑事诉讼中的计件考核,朱桐辉,第264页
6.编辑手记,侯猛,第291页
/
第5卷
1.先公司合同的法与经济学分析,渠震,第1页
2.“赔钱减刑”的激励机制,陈颀,第28页
3.网络隐私保护:信息生产与架构的视角,胡凌,第64页
4.水利、“天助”与乡村秩序——滇池小村的地志,朱晓阳,第91页
5.计划生育法律政策的负面影响,胡昌明,第135页
5.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意外后果,陈力,第165页
7.海瑞定理能否成立,李清池,第188页
8.交叉学科研究的启示与风险:简评海瑞定理,沈明,第196页
9.海瑞定理的适用边界 艾佳慧,第205页
10.对海瑞定理的法律经济学评论,张巍,第213页
11.信息不对称的难题:评海瑞定理,李晟,第219页
12.疑难案件中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解读海瑞定理,凌斌,第223页
13.历史语境中的海瑞定理:延伸性讨论,尤陈俊,第237页
14.编辑手记,贺欣,第247页
/
第6卷 “法律与互联网”专号 百科内链:
法律和社会科学 或
法律与社会科学1.中国互联网与公民社会——共进的动力机制与数字化组织形式,杨国斌 何建宇,第1页
2.互联网企业自治规则研究——以支付宝规则为例,甘晓晨,第20页
3.即时通信软件互联互通的法律问题——从“腾讯公司与掌中无限公司的诉讼”切入,王韶华,第69页
4.搜索引擎引发的版权危机,沈明,第109页
5.改革初期两湖平原的乡村江湖与社会控制,陈柏峰,第167页
6.仲裁案源从哪里来?——对S仲裁委的个案考察,陈福勇,第209页
7.什么律师产业,何种进入壁垒?,艾佳慧,第259页
8.论证的规范性与逻辑性,冉井富,第268页
9.论证细节中的魔鬼,戴昕,第274页
10.IPO法律服务市场的层次性,缪因知,第280页
11.壁垒无处不在——兼回应诸学者的批评,李国庆,第283页
12.编辑手记,胡凌,第292页
/
第7卷 “法律实证研究方法在中国”专号 百科内链:
法律和社会科学(第七卷)1.中国法律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路径与挑战,陈若英,第1页
2.中国法律社会学的历史与反思,刘思达,第25页
3.中国行政法经验研究:回顾与展望,汪庆华,第38页
4.乡村法制研究的现状与前瞻,陈柏峰,第51页
5.“地方性知识”在法学语境中的使用,李耕,第61页
6.实效主义法学纲要,柯华庆,第71页
7.中国治理刑讯逼供六十年的经验,何永军,第108页
8.预防刑事冤案中的制度失灵,雷振斌,第129页
9.法律实践中俗民的“冤屈感”:一个解释框架,邢朝国,第156页
10.北庄矿难:社区突发事件中的“理”与“情”,袁长庚,第174页
11.农地流转纠纷中的政治与法律:鄂中个案研究,陆剑,第194页
12.中国的土地产权制度:基于宪法第10条的分析,程雪阳,第210页
13.跨越个案,苏力,第240页
14.评《法院执行为什么难》,刘忠,第246页
15.执行既难,研究不易,戴昕,第253页
16.计量方法与因果关系——对《中国司法执行难的计量分析》一文的几点疑问,张巍,第263页
17.编辑手记,刘思达,第268页
/
第8卷 “基层社会与司法”专号
1.农田水利纠纷与乡村秩序:鄂中W村调查,焦长权,第1页
2.“彻底解释”农民的地权观,朱晓阳,第27页
3.人民法庭对绅权的转化和替代,孟庆友,第49页
4.基层法院办案方式的转变(1982-2008),朱涛,第80页
5.基层法院“送法下乡”的行为逻辑——以对西北某基层法院的观察为例,葛峰,第98页
6.“地方政府都市化”策略下的户籍制度改革——以重庆户籍改革为切入点,卢超,第125页
7.信息成本下的公共执法与私人参与——从“钓鱼执法”事件切入,吴义龙,第142页
8.网络舆情中的风险、认知与规制,胡凌,第172页
9.法律能否治理“混混”,王启梁,第193页
10.“乡村江湖”的兴起如何可能,林辉煌,第203页
11.巨变年代的底层、基层与经验研究,易江波,第215页
12.对“混混”研究的质疑,侯猛,第233页
/
第9卷 “法律经济学”专号
1.法官“机械司法”的博弈分析,李杰,第1页
2.“关系运作”究竟“运作”了什么——解读“关系”与腐败的关系,李玲,第28页
3.为什么法院不那么重要——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观察,黄韬,第63页
4.合同执行在中国:理论与现实,郁光华 王莹,第111页
5.商事租赁物权化:一个法经济学的进路,张铭化,第145页
6.授予法理下的公共财产保护——从新加坡经验看中国,陈建霖 崔炯哲,第178页
7.“滋扰”案件权利保护的效率标准——对日本最高裁一则判例的探讨,张巍,第212页
8.重典治下的酒驾博弈,贾坤,第222页
9.诉讼还是和解:诉讼经济学研究述评,宁静波,第241页
10.转轨文明、选择机制与理想家庭模式,邓峰,第258页
11.一部法律,各自表述,税兵,第265页
12.夫妻一方父母所赠房产如何归属,缪因知,第271页
13.转型时代的过渡策略,李晟,第278页
14.公共政策视野的缺失及其制度风险,艾佳慧,第284页
15.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婚姻法司法解释(三),陈敏,第293页
16.编辑手记,艾佳慧,第302页
/
第10卷 “法律与乡村治理”专号
1.农地征收中的利益博弈——以承接产业转移的楚市开发区为例,袁松,第1页
2.为什么发生征地拆迁纠纷:卫村调查,王丽惠,第31页
3.富人治村与基层民主:浙东个案考察,林辉煌,第63页
4.单向度的法治——河镇法律下乡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狄金华,第89页
5.物的城市化与神的战争,朱晓阳,第115页
6.污染治理中的集体行动,陈心权 陈心想,第148页
7.草场权属、边界互动与纠纷解决——甘青藏区的经验观察,王勇,第169页
8.灰色暴力与地权实践,龚为纲,第207页
9.盗贼治理与越轨惩罚,宋丽娜,第230页
10.治理“钉子户”——基于湖北桥堰村税费征收过程的调查,吕德文,第247页
11.农民上访、村庄政治与社会科学主体性,贺雪峰,第268页
12.秋菊的错误与送法下乡,缪因知,第285页
13.村庄的宪法,岳林,第298页
14.编辑手记,陈柏峰,第314页
/
第11卷 “私人生活和法律”专号
1.独子家庭的财产继承——清代至今家产制的形态及其变迁,杨龙,第1页
2.离婚纠纷中的情感、财产与“正义”——基于李镇档案的研究,李湘宁 徐书鸣,第69页
3.村庄拆迁改造中的家庭关系与老人生活——以昆明市郊小村为例,孙超,第105页
4.司法调解对家庭暴力的删除,贺欣 吴贵亨,第147页
5.隐私与隐私权的限度——从人肉搜索第一案切入,李斯特,第169页
6.仪式婚姻的实践及其起纠纷解决,魏程琳,第184页
7.乡村秩序的再生——以朝阳镇“庙会宴客禁令”为例,肖惠娜,第199页
8.真实的谎言与真诚的谎言——电影《光棍儿》及其他,草半,第228页
9.简约规则抑或复杂规则——婚姻法解释三之批评,艾佳慧,第267页
10.明代继承法中的人情与母道:与白凯教授商榷,柏宇洲,第291页
11.小人物,大历史,陈柏峰,第311页
12.土地之上的农民与国家,李伟华,第315页
13.小村之变与中国之变,刘磊,第322页
14.对《小村故事》的“延伸”分析,焦长权,第337页
15.编辑手记,汪庆华,第352页
/
第12卷 “芝大法律经济学与中国”专号
1.芝大法律经济学与中国物权法,张永健,第1页
2.中国土地征用中的强制性因素研究,李杰伟,第19页
3.法律教育与法律决策的内在一致性——基于实验的研究,刘庄 冯时,第48页
4.破产法实施中的利益集团博弈,王佐发,第72页
5.手机生产准入管制为何废除——技术革新的影响,廖志敏 陈晓芳,第106页
6.合同执行的变化——来自西部某区法院的经验研究,贺欣,第130页
7.作为制度的皇帝,苏力,第153页
8.维什尼和“法律与金融”学派研究,缪因知,第193页
9.法律应当如何对待情感——读《逃避人性:恶心、羞耻和法律》,王凌皞,第202页
10.建立计划生育指标交易市场,钟瑞庆,第220页
11.科斯与波斯纳:道不同,不相为谋?,艾佳慧,第227页
12.科斯论波斯纳论科斯:评论,罗纳德·H·科斯,第247页
13.科斯经济学方法评述——理论假设现实性的视角,茹玉骢,第252页
14.实用主义地拒绝实用主义——对批评波斯纳的反批评,张芝梅,第274页
15.反思波斯纳的实用主义,伊卫风,第282页
16.从波斯纳到科斯的回归,吴建斌,第305页
17.编辑手记,陈若英,第321页
/
第13卷第1辑 “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专号
1.“法律人思维”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生态竞争的视角,桑本谦,第1页
2.中国律师的跨地域流动,刘思达 梁丽丽 麦宜生,第26页
3.中国商务律师究竟做了什么,许可,第58页
4.法学教育的职业主义路线修正,杨力,第83页
5.中国法学教育的潮起潮落,明克胜,第117页
6.律师执业研究的跨学科图景——寻求结构性平衡的视角,尚立娜 李学尧,第158页
7.法律服务职业者的行动逻辑,何永军,第190页
8.法官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偏好——从法院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切入,王凤涛,第217页
9.法学院学生专业兴趣的个案调查,葛向孜,第234页
10.一个华语社会学家的的努力与追求,梁治平,第260页
11.法律社会学的知识处境——从古典的“知识论三元关系”到当代的“双重竞合关系”,蔡博方,第269页
12.批判与重构:思考林端《韦伯论中国传统法律》,赖骏楠,第296页
13.社科法学六人谈,徐涤宇 侯猛 尤陈俊 陈柏峰 成凡 李学尧,第311页
14.对话苏力:什么是你的贡献,陈柏峰 侯猛 苏力 桑本谦 成凡,第344页
15.编辑手记,李学尧,第386页
/
第13卷第2辑 “边疆的法律”专号
1.藏区的一妻多夫制,朱苏力,第1页
2.非“民族”的民族问题:黑树林水利纷争的人类学研究,嘉日姆几 石吓沙,第43页
3.这里没有普通话:藏区的双语司法实践,孙少石,第69页
4.“做工作”:基层政法的一个本土术语,易江波,第89页
5.国族主义的话语建构与边疆整合(1928~1949),常安,第116页
6.治边江南: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张剑源,第148页
7.卷入“发展”的边疆民族传统与反抗——一个山地民族志书写,林叶,第175页
8.为什么要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李鲁岳,第202页
9.边疆与英国宪制的生成,王恒,第229页
10.对话冯象:法学如何重新出发,陈柏峰 李斯特 冯象 成凡,第253页
11.编辑手记:被忽视的边疆,王启梁,第272页
/
第14卷第1辑 “法律的边疆”专号
1.为什么自愿守法——自动化社会行为的发生机制研究,葛岩 秦裕林 林喜芬,第1页
2.“争”出来的公正——对赣南一村落林权改革的法律人类学考察,赵旭东 何利利,第30页
3.房产对中国人有多重要——幸福研究的法政策运用,赵雷,第57页
4.监狱:封闭的“活地”,宋立军,第79页
5.清代的男风犯罪,陈寒非,第112页
6.法学院的生意:美国法律教育困境的制度分析,沈明,第169页
7.谁是中国法学高影响论文作者——中国知网最新H指数的探索研究,郭旨龙,第219页
8.法经济学与中国司法实践——法律人思维的一个脚注,张巍,第249页
9.司法信任与经济发展,刘庄,第277页
10.纠纷解决的心理学研究述评,柯振兴,第291页
11.民众诉讼心态与法律意识——基于“三言二拍”的阐释,梁苍泱,第312页
12.对话吴汉东:在知识产权与法学教育之间,熊琦 陈柏峰 吴汉东 徐涤宇,第334页
13.编辑手记,侯猛,第363页
/
第14卷第2辑 “消费者保护的法律经济学”专号
1.导言,奥姆瑞·本沙哈 陈若英,第1页
2.设计制度试验,詹妮佛·廖,第9页
3.消费者保护的几种制度类型,乔纳森·梅瑟,第27页
4.保险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奥姆瑞·本沙哈,第47页
5.理财产品的系统性风险、消费者保护及规制工具选择,沈伟,第69页
6.金融法的重构: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核心,杨东,第104页
7.食品安全的社会性监管与地方分权,刘亚平 杨大力,第136页
8.为何食品不像桥梁一样安全,索·莱弗莫,第154页
9.法学人遇上“麻雀”,苏力,第172页
10.个案,亦或修辞,杨锦程,第194页
11.基于媒体报道的法律案例研究之方法论,缪因知,第216页
/
第15卷第1辑 “虚拟时代的财产权”专号
1.自愿披露隐私的后果,戴昕,第1页
2.网络账号与财产规则,岳林,第44页
3.虚拟遗产风波,胡凌,第62页
4.法律如何处理数据财产——从数据库到大数据,李谦,第73页
5.在互联网时代回顾版权演化历史,李斯特,第101页
6.失败的知识产权?——从中国视频企业的版权原罪说起,余盛峰,第134页
7.因果关系在大数据时代的转变,吴义龙,第149页
8.互联网分层的不正当竞争,杨坚琪,第178页
9.视听网站监管的逻辑变迁,徐斌,第211页
10.网络犯罪的定量评价机制,郭旨龙,第230页
11.对话梁治平:法律文化论再审视,陈柏峰 尤陈俊 梁治平 汪雄涛,第255页
12.对话朱晓阳:法学遇上人类学,侯猛 朱晓阳 孙超 杨锦程 尤陈俊,第291页
13.政治人类学的遗产与当代视阈,朱晓阳,第314页
14.编辑手记,胡凌,第321页
/
第15卷第2辑 “司法制度与文学叙事”专号 百科内链:
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5卷第2辑 2016)1.解析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研究的方法论述评,张泰苏,第1页
2.中国法院的信息化:数据、技术与管理,芦露,第22页
3.法院能否在强弱当事人之间中立——以上海法院2724份判决书为样本,贺欣 苏阳,第51页
4.运输毒品案为什么越来越多——Y省毒品犯罪刑罚威慑效应的个案经验研究,刘宗根,第87页
5.司法联动下的包村法官,田少红,第127页
6.法官的“经济人”思维,缪因知,第155页
7.法律职业中的女性:从法学院到法院,宋灵珊 刘方权,第166页
8.新秋菊,冯象,第193页
9.“上访者”约伯,张依然,第198页
10.天蝎、妖怪、岸信介,胡娟,第213页
11.对话季卫东:法学家时代真的到来了吗?,季卫东 陈柏峰 尤陈俊 程金华,第247页
12.对话陈瑞华:法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陈瑞华 陈柏峰 侯猛 陈虎,第281页
13.对话王亚新:程序法视野的法律实证研究,王亚信 陈柏峰 尤陈俊 陈杭平,第323页
/
第16卷第1辑 “执法的社会科学”专号
1.作为“影子”存在的执法,李娜,第1页
2.违法广告的规制为何失败,宋亚辉,第18页
3.法院如何规制算法,邱遥堃,第49页
4.压力型体制下的行政协助,李梦侠,第69页
5.基层协警体制的运作与改革,于龙刚,第94页
6.治超执法中的综合治理,吕健俊,第121页
7.城管执法中的结构性暴力,李振贤,第142页
8.监控:基层土地执法的功用,甘霆浩,第173页
9.乡村土地执法中的共谋与竞争,印子,第200页
10.乡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困境及其解释,徐凯,第223页
11.运动式执法的社会效果,胡伟强,第252页
12.“权益式信访治理”的塑造与后果,桂晓伟,第275页
13.编辑手记,第305页
/
第16卷第2辑 “法律与认知科学”专号
1.认知科学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述评,秦裕林,葛岩 林喜芬,第1页
2.什么在影响国家行为,胡诗雪,第46页
3.突破社会困境:合作机制与惩罚规则的演化过程,何易,第72页
4.正当程序的经济分析与理性评判,刘东亮,第97页
5.保险法的行为经济学分析,何启豪,第123页
6.机器人法官的用途,岳林,第143页
7.隐性歧视为何在立法中难以立足,柯振兴,第160页
8.于欢是因愤怒杀人吗,王硕,第178页
9.权力来自哪里,成凡,第204页
10.作为励志故事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张芝梅,第243页
11.城市中国的法理乡愁,廖奕,第256页
12.贡献与超越:“本土资源”二十年,吴义龙,第273页
13.“时间”都去哪儿了,田雷,第292页
14.编辑手记,第308页
/
第17卷第1辑 “法律和社会研究的历史进路”专号
1.走向社会科学的中国法律史,徐忠明,第1页
2.类型化分析与中国法律史学,王志强,第17页
3.史料文献与跨学科方法在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运用,陈利,第25页
4.外国法律史研究的“骨髓”与“皮囊”,田雷,第42页
5.诉讼人口比与清代诉讼实态——以巴县为例,黄艺卉,第62页
6.生活费纠纷中的性别与法律——基于民国容县档案的考察,刘楷悦,第83页
7.近代地权的分化,樊勇,第107页
8.强弱之辨:中国劳动法学理论中的“劳动者”,钟炜玲,第134页
/
第17卷第2辑 “刑事法的社会科学”专号
1.电信诈骗是如何“组装”的——对犯罪组织及其形成机理的考察,孙少石,第1页
2.行贿罪量刑的实证检验与反思,钱文杰,第27页
3.贿选刑事制裁的经验研究,童策,第58页
4.阶层判断与实际判决的比较——以“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为例,梁译如,第85页
5.教义学与刑事实践的关系——从司法解释“参照适用”切入,刘涛,第114页
6.刑事司法中的“文化抗辩”,张剑源,第144页
7.群众路线与公安派出所的变革——一个“互动性权力”的解释,吴秋菊 林辉煌,第170页
8.超越直觉正义?——有关正义的实证研究评述,袁小玉 吴乐,第195页
9.绩效考评对刑事程序失灵的影响,姜金良 江厚良,第212页
10.犯罪嫌疑人“如实回答”制度是如何异化的,熊德禄,第230页
11.宗嗣、香火与中国人的死刑观,尚海明,第254页
12.死刑存废的社会科学研究述评,浦仕通,第275页
13.对话白建军:在乎真相的法律实证,侯猛 白建军 程金华,第294页
/
第18卷第1辑 “家事法的社会科学”专号 百科内链:
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8卷第1辑)1.法律如何回应家庭暴力?,张剑源,第1页
2.家事审判中的调解式话语与审判式话语,贺欣 李洛云 冯煜清,第23页
3.“调审合一”下法官调解离婚案件的语言策略,任继强,第47页
4.建国初期Y县离婚诉讼中法规、习俗与政策的互动,穆红琴 王娟,第69页
5.家事案件处理的近代中国经验——以民国时期的亲权实践为中心,景风华,第94页
6.同性恋与法律法规的同心圆结构,罗彧,第113页
7.法官应不应该使用敬语——藏族语言习惯与司法研究,格桑次仁,第159页
8.法律指引为何失效——基于某看守所在押犯违法心理调研的认知神经科学解读,郭忠,第187页
9.对话朱景文:法社会学和比较法的研究交融,陈柏峰 朱景文 尤陈俊,第216页
10.编辑手记:家事法的社会科学研究,贺欣,第235页
/
第18卷第2辑 “法律、城市与地理”专号
1.复合空间下的法律与城市,於兴中,第3页
2.作为法律概念的城市——地方政府法研究的学术史考察,张冠驰,第27页
3.法律地理学的经验研究何以可能,韩宝,第67页
4.人民法庭的地理空间——南县法院考察报告,娄必县,第97页
5.人民法庭的地理空间——以东部地区137个人民法庭为样本,姜金良 张丹丹,第125页
6.诉讼仪式的文化解释——物、空间与意义生产,易军,第151页
7.刑法如何介入街头艺术——以涂鸦为例,刘炯,第197页
8.物业公司与农村社区秩序的形成——苏南桥村的法律民族志,赵先龙,第239页
9.不良债权催收的法律空间,缪因知,第302页
10.法社会学与法经济学的对话,侯猛 贺欣 张永健,第323页
11.编辑手记,侯猛,第342页
/
第19卷第1辑 “司法的社会科学”专号
1.司法研究问答,陈杭平、程金华、戴孟岩、侯猛、侯学宾、刘洋、孙海波、张剑源、朱明哲,第3页
2.对话中的司法实证研究——以美国司法政治学的早期发展为例,张翔宇,第57页
3.实用话语与两性不平等,贺欣、吴贵亨,第109页
4.家事裁判文书中的情感说理——以“不准离婚”判决为样本,杨帆、冷正涛,第149页
5.转向比例原则,还是经济分析——一般条款在视频广告屏蔽案中的适用,王子予,第185页
6.为什么中国民事上诉率偏低,张孝晨,第219页
7.司法界人际网络与近代法院运作——基于《沈锡庆日记》的考察,姜增,第265页
8.法官时间研究,程金华,第309页
9.法院的空间治理术——以批判理论为视角,代伟,第335页
10.法院执行机构的组织变迁,孙一桢,第367页
11.从河西走廊看大国司法的难题——一种法律地理学的视角,韩宝,第403页
12.中国司法过程的性质——评《千丝万缕的法院》,范媛,第435页
13.编辑手记,侯猛,第451页
/
第19卷第2辑 “法律与科幻”专号
1.未来法学:作为法学思想试验的科幻,陈颀,第1页
2.未来法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2010—2020),单勇 王熠,第35页
3.基于科幻的思想实验与未来法原则,王威驷,第69页
4.《三体》的未来法原则:星际关系暗思考,刘益,第95页
5.现代人的思想困境与出路:解读《沉寂的星球》,罗玥,第121页
6.《流浪地球》的法律异托邦想象,孙可佳,第147页
7.《沙丘》“香料”:稀缺资源如何公正开发,赵泽睿,第171页
8.未来法与科幻叙事诗,郭绍敏,第201页
9.数字骑手,胡凌,第215页
10.机器作为立法者,岳林,第231页
11.“蜘蛛感应”:未来司法的漫威隐喻,蔡欣,第265页
12.未来法庭的虚拟空间结构,谢郁,第289页
13.诗礼簪缨:《红楼梦》的法律与空间叙事,林树煌,第313页
14.中国“法律与文学”的方法流变,韩尚宜,第347页
15.乌托邦科幻文学对法律研究的启示,卫洪光,第371页
16.法律科幻问答,胡凌 李广益 李一达 邱遥堃 沈伟伟 岳林 杨安卓 郑戈,第403页
17.编辑手记,第436页
法社科中心推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简称“法社科中心”)成立于2019年秋季。202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科研机构支持序列(综合支持5家之一)。
中心由侯猛老师担任主任,校内主要成员由尤陈俊、彭小龙、孟涛等青年学者组成,专注进行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党内法规等经验研究。近年来,中心在科研发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内外交流方面成绩斐然。
主办CSSCI集刊
中心主办的《法律和社会科学》是法学院目前的4本CSSCI集刊之一。2021年,《法律和社会科学》再次进入CSSCI收录集刊。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首次公布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评价,评价院的集刊评价采用《集刊 AMI 评价指标体系(2022)》,《法律和社会科学》成为8种法学核心集刊之一。
主办年会等会议
中心注重学术交流和学术影响力。近三年来,主办或承办的较大规模的学术会议有:“法律和社会科学”年会、中国法社会学年会等。此外,还主办了一系列学术工作坊。
1. 法律、城市和地理——法律和社会科学年会(2019)
“法律和社会科学”2019年年会于5月11日-12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年会的主题是“法律、城市与地理”。这次年会讨论了“《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修改”、“城乡关系”、“城市规划”、“居住正义和都市权利”等议题。此外,还举行了一场“法律与城市”的跨学科对话。
2. 中国法社会学年会(2020)
第五届中国法社会学年会(2020)于11月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年会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风险社会中的人与法律”这一主题,分别讨论“疫情对法律秩序和法律体系的影响”、“疫情下的数字化社会转型与治理模式”、“疫情防控中的个人行动自由与信息保护”、“疫情对公共卫生、动物保护、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法律提出的挑战”、“常态与非常态社会中的法律”、“风险社会中的法律理论与经验研究”等话题。
3. 中国司法研究的未来——法律和社会科学年会(2021)
“法律和社会科学”2021年年会于10月16日—17日在湖北民族大学召开。这次年会以纪念《送法下乡》出版20周年为契机讨论中国司法研究的未来。年会反思近20年来的司法研究的问题和不足。年会集中讨论“基层司法与基层治理”、“基层社会中的法律、法院与法官”、“司法的社会科学研究”等话题。
4. “司法研究方法”工作坊系列活动(2019-2020)
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司法研究方法”工作坊供举行6期。工作坊邀请来自不同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就自己的研究论文和心得做汇报,并由相关学者进行评议。工作坊的举行,有利促进了从事司法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交流和沟通。
5. 科技还是科幻——未来法研究学术讨论会(2020)
中心与《人大法律评论》于8月30日共同举办了“科技还是科幻:未来法研究”学术讨论会。会议邀请海内外3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的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人大法律评论》《法律和社会科学》。
主办公众号、研习营、读书会
中心注重人才培养、知识传播和社会服务,为此开通了公众号,主办了社科法学研习营,以及多个全国性的读书会。这些读书会包括法社科英文前沿研读会、日本法社会学读书会、马克思主义法学读书会等,规模在200-700人不等。
1. 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持续向社会推介法律和社会科学相关的作者、作品、课程、相关书籍,传播法律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理念,并搭建法律和社会科学研究者和兴趣者的沟通平台。公众号还助力宣传“法理读书”、“马法青研”等由本院法理专业学生组织和举办的微信公众号。目前为止,“法律和社会科学”公众号的用户数已经突破31000人。
2. 第四届社科法学研习营(2020)、第五届社科法学研习营(2022)
2020年8月21-30日,第四届社科法学研习营于云上“连线”举行,主题是“法律经验研究的理论维度”;2022年8月20日-29日,第五届社科法学研习营于云上“连线”举行,主题是“学做法社科”。研习营邀请贺欣、程金华、周尚君、方乐、彭小龙、戴昕等多位国内学者做专题讲授,举行交流会、工作坊、新书分享会和研讨会等活动。学员除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以外,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等高校的中国学生。
3. 法社科前沿研读会(2021- )
2021年11月—2022年2月,为跟进并掌握全球学术前沿,我们讨论成立了法社科英文期刊译介研读小组,向国内有志于从事法律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同学介绍SSCI中的优秀法社科期刊和相关研究,以此扩展国内法律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视野。研读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七百余名学生和老师,举办了十多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研读会。
主编文丛与主要成员的研究
中心主任侯猛与麦读合作,牵头主编(与王启梁、陈柏峰)“社科法学文丛”。
目前已经出版3本(《法学的11种可能》《碰撞:法律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司法的运作过程》)。
中心主要成员在科研方面有较好表现:三年来,主要成员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8部,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获方德法治研究奖、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等奖励。
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
1.课程建设
中心积极构建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的课程体系。中心成员目前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开设了7门相关课程。
2.研究生培养及科研发表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心培养的研究生近两年内在《中国法律评论》《法制与社会发展》《历史研究》《法律适用》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未来,中心将继续在刊物编辑、会议组织、著作出版、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努力,从而推动跨学科法律经验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参考资料
刊物介绍.《法律和社会科学》官网.2020-09-07
过刊浏览.《法律和社会科学》官网.20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