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午夜出版社
法国巴黎境内出版社
午夜出版社(Les Editions de Minuit)位于巴黎六区贝尔纳巴里西街一座古老的房子里,由一个向上的、狭窄的楼梯通往一个普通的阁楼。午夜出版社的社员不超过十个,年出书品种不足50种,在法国五千余家出版社中,像这样规模的出版社是再平凡不过了。 就是这样一家再普通不过的小出版社,诞生了如萨特、波伏瓦、罗伯·格里耶、贝克特、克洛德·西蒙、娜塔丽·萨洛特、玛格丽特·杜拉斯、罗贝尔·潘热、阿拉贡、米歇尔·布托等这样一些响当当的作家。这究竟是璀璨的繁星点亮了整个夜空,还是夜空托起了璀璨繁星?
历史背景
叛逆的形象
法国午夜出版社被视作法国“新小说”的根据地。它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形象是矛盾与和谐的混合体。
对于一个从事出版的人来说,出版是个性的体现,值得为它进行商业和文化上的双重冒险。法国午夜出版社的灵魂人物热罗姆·兰东(1925-2001)——前社长兼编辑——就是这样一个实现了双重冒险的人。
兰东在1948年接手午夜出版社后,刚开始也和别的出版社一样,出版了一批名家名作。直到1950年年底,萨缪尔·贝克特带着他屡遭出版社拒绝的三部手稿来到午夜出版社,兰东不假思索地签下了这三部手稿。正是兰东的这种独特的眼光促使了法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文学流派——“新小说派” 的诞生。据兰东说:“从第一行起,这篇作品惊人的美丽就令人折服……” 这种行文风格放弃了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小说形式,转而用一种更为“客观”的方式写作。小说不再是叙述一场冒险经历,而是一场叙述的冒险经历。在这之后的二十年里,午夜出版社如磁铁一般吸引了一大批具有这种叛逆性写作风格的作家。兰东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一批热爱午夜出版社也同样热爱“新小说” 的作者。随着贝克特(1969年)和西蒙(1985年)分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新小说”的影响达到了巅峰。
实际上,仅靠出版“新小说”,午夜出版社是难以达到这种既具先锋性又具社会影响力的高度的。另一决定性的因素是,它同时出版了一大批揭露或反对法国对阿尔及利亚侵略战争的作品。1962年,午夜出版社有11种书籍遭到当局查封,因为它们的主题都揭露了法国军队在阿尔及利亚实施酷刑的事实。但事后,兰东这位睿智的出版商策略的高明之处就显现出来了。由于阿尔及利亚的战争是法国当时的主要政治事件,与国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引起了大家的热切关注。正是在这个时期,午夜出版社通过那些被查封的书籍吸引了一大批读者。
持续品牌打造
自1950年以来,午夜出版社的图书装帧保持了一种平实无华的风格,封面上唯一的装饰物只有一个蓝色的边框和出版社的标识(一颗星星和一个字母M),这已经成了午夜出版社的一张品牌名片。
从20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午夜出版社的图书出版的方向有所改变。如今的图书品种更加丰富,包括小说类、诗歌类和戏剧类,以及口袋书系列;该社还着重出版了一些文学评论类、哲学类的杂志。热罗姆·兰东先生去世后,他的女儿接手午夜出版社。她依然在不断地推出文学新人,且作品问世的影响不俗,其兼容性增强,不但继承了传统文学的优秀部分,也不排除“新小说”的可取之处。
与午夜出版社长期签约的知名作家有让·艾什诺兹(Jean Echenoz)、艾力克·舍维亚尔(Eric Chevillard)、让·菲利普·图森(Jean-Philippe Toussaint)、玛丽·恩迪埃(Marie Ndiaye)等,他们分别获得过不同类型的文学奖项,如龚古尔奖(Le Prix Goncourt)、美第契奖(Le Prix Médicis)和费米娜奖(Le Prix Femina)。近两年,他们的书由午夜出版社出版的有《奔跑》(courir,2008年)、《湖》(lac,2008年)、《齐达内的感伤》(La Mélancolie de Zidane,2006年)、《侧飞星云》(La Nébuleuse du crabe ,2006年)和《在家里》(En famille,2007年)等。
午夜出版社在保持原有的文学先锋地位之外,还努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午夜出版社和中国出版界渊源颇久。199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午夜文丛”系列。这是湖南文艺出版社与法国午夜出版社之间的一项较为持久的合作项目,由热罗姆·兰东和湖南文艺出版社时任社长曾果伟共同担任顾问。“午夜文丛”收录的既有老一代的“新小说”作家的作品,也出版了贝克特的选集和杜拉斯的作品,以及新一代作家,如艾什诺兹的《我走了》、《格林威治子午线》、《高大的金发女郎》,以及图森的《照相机》和《逃跑》等作品。此外译林出版社在2007年出版了罗伯·格里耶的小说《橡皮》、《窥视者》、《嫉妒》以及《去年在马里安巴》的电影脚本。
知名作家
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午夜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贝克特的代表作:小说三部曲《莫罗瓦》(Molloy,1951年)、《马龙正在死去》(Malone meurt,1951年)和《无名者》(L'Innommable,1953年)以及剧本《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1952 年) 等,之后他与出版社保持长期联系。3年之内出版的这四部杰作立刻使他一跃成为文学界泰斗,并于196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1913~2005):他的成名作《风》由午夜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另外,午夜出版社还出版了其五部里程碑式的作品:1960年的《弗兰德公路》(La Route des Flandres)、1967年的《故事》(Histoire,同年获得梅第西文学奖)、1981年的《农事诗》(Les Géorgiques)、1989年的《刺槐》(L’Acacia),以及1997年的自传体小说《植物园》(Le jardin des plantes)。克洛德·西蒙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午夜出版社出版了她的主要作品,其中的代表作有1958年的《琴声如诉》(Moderato cantabile)、1969年的《毁灭吧,她说》(Détruire dit-elle)和1984年的《情人》(L’Amant)。其中《情人》在1984年11月获得龚古尔文学奖时已售出25万册。《情人》是午夜出版社在二战后推出的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已被翻译成四十多个国家的语言在全球发行,并于1992年改编成电影。
历史沿革
1941年:维尔高尔在巴黎成立午夜出版社。
1942年:第一本书《海的沉默》(Le Silence de la mer)出版。
1945年:热罗姆·兰东进入午夜出版社。
1948年:热罗姆·兰东接手午夜出版社。
1950年:午夜出版社签下了萨缪尔·贝克特的三部手稿。(“新小说”的开始)
1953年:罗伯-格里耶的《橡皮》出版。
1958年:克洛德·西蒙的《草》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琴声如诉》出版。
1960年:克洛德·西蒙的《弗兰德公路》出版。
1967年:克洛德·西蒙的《故事》出版。
1984年: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出版。
1999年:“午夜文丛”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专门引进法国午夜出版社的作品。第一本书为西蒙的《植物园》。
2001年:热罗姆·兰东去世。
2006年:“午夜文丛”推出贝克特五卷集。
2009年:“午夜文丛”推出图森作品《齐达内的忧郁》。
2010年:“午夜文丛”推出艾什诺兹回忆性短章《热罗姆·兰东
2011年:“午夜文丛”再出发,推出罗伯-格里耶18卷集。12年间共出版图书38种。
参考资料
法国午夜出版社.豆瓣.2008-09-24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16 17:20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