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组曲》是2006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这一本创作于历史战火之中的小说,作者以白描的方式描绘了让几乎所有法国家庭都卷入的一九四零年的巴黎大逃亡。
内容简介
《法兰西组曲》创作于历史的战火之中,而且与众不同的是它是犹太裔作者身陷法国生命最后的且战且写。
在第一部《六月风暴》中,它以白描的方式描绘了一九四零年巴黎大逃亡,法国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卷入了这悲剧性的混乱之中。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生于1903——卒于1942)没有放过巴黎大逃亡中不计其数的怯懦,同样也没有放过人民在这场逃亡中所显现出的团结一致的微弱火花。画面中有被情人抛弃的情妇,有被粗俗平民恶心坏了的大资产阶级,有堵塞了法国各条公路、在突如其来的轰炸中受伤而被丢弃在农庄的伤者……这无疑是一幅崩溃巅峰的众生群像图。
接着在第二部《柔版》,上一部且写且急的大逃亡节奏忽而转向柔缓,凝聚到法国投降后的一个小镇。正如书中人物德国布鲁诺所说:
“夫人,您有没有听说过那种南部海域的飓风?它们形成圆圈,边缘由暴风雨组成,飓风中心是不会移动的,一点都不动,以至于处在这飓风中心的小鸟儿或蝴蝶根本不会受到飓风的侵扰,它们的翅膀都不会被吹皱,而就在周围,暴风雨却横扫一切。瞧瞧这座屋子!瞧瞧现在正在喝富隆迪涅昂的葡萄酒、品尝饼干的我们,再想想世界上发生的事情!”
德国人占领了这块麻木而惊恐的土地。和其他很多地方一样,布西小镇不得不迎来德军的进驻。占领边的出现激化了社会矛盾和居民的挫败感,然而占领者和被占领者之间微妙的冲突和温暖也开始出现。较之上一部,《柔版》人物相对减少,笔力集中,甚至出现了一段沉静的爱情。而这一切又和第一部种种伏笔应和得天衣无缝......
我们不得不感叹——
在这样一个读者几乎已经忘记古典小说家魅力的时代,内米洛夫斯基用她生命最后几年的痛苦和光彩夺目的绝世才华,以虚构世界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曾经的那样真实的过去:人物、事件和背景。
作者简介
《法兰西组曲》是已故法国犹太裔女作家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好莱坞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它。1903出生于基辅的一个乌克兰犹太银行家家庭,十月革命后,她移居巴黎,凭借其处女作小说《大卫·格德尔》(1929年)迎来了文学上的成功,紧接着,她又创作了小说《舞会》(1930年),开始了她的职业创作生涯。
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黎大逃亡之后,她躲在摩万的一个小镇里,后遭法国宪兵逮捕,好在十三岁的长女德尼斯带着一口箱子和妹妹东躲西藏,箱子装着承载着痛苦的圣物:母亲的遗稿——直至2004年才被长女打开发现进而出版的《法兰西组曲》。法国雷诺多文学奖第一位受奖的已故作家。
作品目录
序言
第一部 六月风暴
第二部 柔板
附录一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手稿注释
附录二 1936-1945年的通信
致谢
作品鉴赏
一部横空出世的杰作!
——法国《世界报》
内米洛夫斯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法兰西组曲》是一部丰厚的文学与历史遗产。
——法国《十字架报》
《法兰西组曲》揪人心魄。作为一部无与伦比的天才之作,它温暖、饱满、予人阅读的快感。
我从事翻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碰上这样的女作家。内米洛夫斯基不是非常典型的法国作家,她的叙事风格和文风,更接近于出生地,是深受苏俄作家影响的。书中她刻画了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作家,艺术家,基本上都是站在置之度外的立场上,去看这场战争是怎么爆发的。
获得荣誉
04年度法国雷诺多文学大奖获奖作品。
《法兰西组曲》04年在法国首次面世一个多月,就有15个国家在当年的
法兰克福书展上购买了版权。在历时一年多的翻译之后,2006年4、5月间,中国、英国、美国三国不约而同出版上市。
环球电影公司已买下该小说的电影版权。影片将由好莱坞金牌制片人搭档凯瑟琳·肯尼迪和弗兰克·马歇尔担任监制,前者曾制作《
辛德勒的名单》等名片。03年凭借《
钢琴师》荣获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罗纳德·哈伍德则担任影片编剧。据了解,影片将主要围绕小说第二部《柔板》展开。
未完之殇
伊莱娜不准备以逃跑的方式来躲避即将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厄运,比如说到瑞士,瑞士在那个时候经过严格审查,可以接受来自法国的犹太人,尤其是女人和孩子。6月2日,她起草了写给女儿托管人的遗嘱,希望托管人在孩子们的父母离去之后能够精心照料她们。伊莱娜在遗嘱里对所有事情一一加以明确,她列出了从家里所能带出来的全部财产,这些财产换成的钱可以用来付房租、烧暖气、买壁炉,可以雇个园艺师打理菜园,保证她们在食品配给期间吃得上蔬菜;她列出了为女儿看病的医生的地址,明确了女儿的饮食禁忌。
1942年7月11日,她写了封信给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的文学负责人,言辞之间让人觉得,她已经肯定,在这场德国人与其同盟军对犹太人的战争中,自己一定不可能存活下来:“亲爱的朋友……想想我吧。我写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些一定都会成为我的遗作,但是这可以打发时间。”
1942年7月13日,法国宪兵敲响了内米洛夫斯基家的门。他们带走了伊莱娜。7月16日,她被关进卢瓦雷省的皮蒂维埃集中营。第二天,她被塞上六号车,运往
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个月后死于伤寒。
妻子离开后,银行家丈夫米歇尔·爱泼斯坦还没能明白,逮捕和关押就意味着死亡。他写信给贝当元帅,解释说自己的妻子身体很弱,请求能够代替她去集中营劳动。维希政府对此做出的回答是于1942年10月将米歇尔也予以逮捕。他在1942年11月6日被运往奥斯维辛,到的当天就被送进毒气室杀害。
之后宪兵很快就到镇里的小学搜捕长女德尼斯,幸好德尼斯的老师将她藏在自己的床间通道,躲过了这一劫。她们的托管人非常机灵地剪下德尼斯衣服上的犹太人星形标志,将两个孩子送往边境的另一边躲避。她们还曾在一座修道院度过几个月的时间,接着又躲在波尔多地区的地窖里。
战争结束后,两个孩子知道父母再也回不来了,她们敲响了外祖母家的门,战争期间,她们的外祖母在尼斯过得舒舒服服。外祖母拒绝给两个孩子开门,隔着门大叫说如果父母死了,她们可以进孤儿院。
《法兰西组曲》的出版经过也颇为曲折,堪称奇迹;在逃亡过程中,托管人和两个小孩子带着的一个箱子里装有照片,家庭的证明文件和伊莱娜最后这部手稿,为了节省墨水和战争时期紧缺的劣质纸张,手稿上的字非常小。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在这部最后的著作里无情地描绘了一个懦弱的,被战胜、被占领的法国。
箱子陪伴着幼女伊丽莎白和长女德尼斯从一个藏身之所前往另一个藏身之所,所有的避难处都不安全,因而也都只能是暂时的。她们在地窖里度过了好几个星期,长女德尼斯感染了胸膜炎。可是把孩子们藏起来的人不敢送她去看病,就用自己的土方松树树脂为她进行治疗。由于差点被发现,她们不得不再次逃跑,身边一直带着这只理好的、紧急状况下随时可以带走的箱子。
当从纳粹集中营回来的幸存者开始陆续抵达火车东站时,德尼斯和伊丽莎白每天都到那里去,举着写有她们名字的纸牌。有一次在街上,德尼斯以为自己看见了母亲,于是她拼命地跑。
德尼斯救出了这本珍贵的簿子。她不敢打开,看到簿子在,对她而言已是足够。有一次,她想看一看里面的内容,但是太痛苦了。就这样,过去了很多年。
她和妹妹伊丽莎白商量后决定,将母亲最后的这部作品交给现代出版存储中心,尽管她感到十分痛苦。
按照作家的计划这应该是一部记录整个二战的人性鸿篇巨著,共计5部,多达一千页。然而作家只完成了前两部,照其写作笔记而言,第三部当时已经在脑海中完成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