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君庙-泉护村遗址,位于陕西省
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泉护村、安堡村,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历史沿革
195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为配合黄河水库工程,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陕西分队华县队、在对渭南、华县两地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1958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组成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陕西分队华县队,在元君庙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发掘工作至1959年夏结束,发掘面积800平方米。
1958~1959年,国家黄河水利工程局考古队、北京大学考古所先后在元君庙遗址试掘。
199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元君庙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遗址发现之初,就对仰韶文化的分期及文化特征认定等基础性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2009年10月~2010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渭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华县文管办的协助下对泉护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中发现有仰韶文化的典型墓地和居址。墓地在元君庙,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依早年荒废的元君庙面得名。遗址南依秦岭少华山,北眺渭水,源自秦岭,北注渭河的沟峪河从其西侧流过,西南隔沟峪河与泉护村遗址相望。发现墓葬共57座,其中45座分属于东西两个同时并存的墓区,每区墓葬可分三期,依早晚次序分列成3个纵行。除一部分单人墓外,28座是同时葬入的多人合葬墓,每墓少者2人,多者25人,均仰身直肢,头向西。居址位于泉护村,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东距丰良村200米,北临老西潼公路。南北宽400米,东西长500米,总面积20万平方米。。房址有半地穴、地穴式两种。半地穴式为方形圆角,地穴式口部椭圆形。
文物遗存
元君庙的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绝大多数为细泥和夹砂相红陶,泥质红陶占少数,细泥黑陶更少。所有陶器都是手制而成,有些器皿经过慢轮加工。数量相当多的陶器经过打磨,表面光泽。绳纹和弦纹是当时陶器的主要纹饰,锥刺纹、指甲纹及附加堆纹较少,彩陶更少。后者以黑色作彩,构图简朴,主要为宽带纹和几何图案。鱼纹只见一残片。器形种类不多,形制简单,数量最多的是夹砂罐、细泥钵和泥质的小口尖底瓶,细泥的盆、碗、罐和小口平底瓶的数量较少,器盖仅见1件。
其发现57座墓葬、合葬墓32座,单人第16座,葬式不明者2座、无人墓7座。其中的4座墓葬,虽也属于半坡文化。但在年代晚于其它墓葬且年代差距较大,或许代表尚未形成的另一墓地。余下的53座墓非,可基本分为连续发展的三期,其中的45座墓分属东西并列的两个同时期葛区。
泉护村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次为灰陶和黑陶。泥质陶比例似略大于夹砂陶。陶器造型以平底器为主,次为尖底器、圜底器基本为釜类。三足器也很少,个别器物有流,有些器物设有鸡冠耳。陶器种类主要有曲腹平底碗、钵、卷沿曲腹盆、双唇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圜底釜、盆形瓦足灶、敛口瓮,各种夹砂和泥质的陶罐以及大量的小杯和器盖等。陶器的纹饰较发达、主要是绳纹、线纹、弦纹和少数附加堆纹,没有篮纹。彩陶也很发达,多饰于器物的外壁和缘面,个别饰于器内壁。彩陶图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具象的鸟纹,一是抽象的花卉纹。
生产工具中,石器不发达,磨制石器除斧、锛、凿及长方形石刀外,还有大型扁石铲、打制石器不多,常见的有扁圆敲砸器等。另外,还有相当量的骨角器,主要是锥、针等。
泉护村发现一座特大型房址,坐北朝南,北半部为断崖所毁,平面可能为长方形。保存的部分东西宽15米、南北残余进深4米,南端正中有斜坡状门道,长3米、宽1.3米。房子的结构为半地穴式,即先挖一浅竖穴,利用坑的生土边和底作为房子的墙壁和房基,再在其上搭建屋顶。居住面系在生土地面上敷涂约8厘米厚的草拌泥而成,表面经火烧,呈红褐色,坚硬光滑。房子迎门处有竖井式圆形大灶坑,其南部有一长方形土坑,二者之间有洞沟通,可能是为灶坑通风所设。房子墙璧高75厘米,四隅成弧形,墙上分布有排列规则的大柱洞12个,直径35厘米,深50~80厘米不等,房子的面积可能达225平方米。
泉护村除发现以小口尖底瓶为葬具的儿童墓外,未见成人墓地。1958年在泉护村西侧的太平庄清理了一座成年女性土坑葬,随葬陶器有小口瓶,钵、釜、灶、黑泥质大型陶鸭鼎,另有石铲、骨笄等。其中,高23.3厘米的黑鸮鼎是迄今发现的庙底沟文化及其以前时期构思制作精良的艺术品。
20世纪50年代,泉护村庙底沟文化遗存中发现了栗和稻的外壳,1997年又在这里的庙底沟遗存中浮选出了碳化稻米。
历史文化
元君庙墓地反映了当时存在家族、氏族、部落的社会组织情况。从一次葬二次葬兼有和纯为一次葬的多人合葬墓内成员死亡年龄的分析比较,确知有些是不同辈分成员的合葬墓。在元君庙没有发现可判定为一夫一妻的合葬墓。合葬墓中成年男女人数往往不成比例,这说明家族成员的构成,没有因婚姻关系得到调整,家族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这里各类女性墓的随葬品一般多于各类男性墓,还存在着对少数成年女性和女孩实行厚葬的现象,说明在财产方面的母女继承制。上述情况表明,元君庙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居民处于母权制氏族社会时期。
泉护村遗址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主要内容,是该类型一处颇具代表性的遗址;同时,还提供了该类型发展去向的重要物证。泉护村庙底沟类型(即泉护村一期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征,包含绘有两种花卉图案、一种鸟形图案的彩陶盆(钵),并有重唇小口尖底瓶、葫芦小口平底瓶和砂陶罐。5种陶器特征鲜明,从早到晚发展的连续性清楚,阶段性明显,可分为3个阶段,经过了“成熟、转折、退化”的全过程。
文物价值
泉护村遗址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主。泉护村一期文化显示其是该类型的代表性遗址;泉护村二期文化和泉护村三期文化,为研究该类型发展的去向提供了重要物证。
元君庙的发掘,对当时了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埋葬风俗和墓葬形制及其反映的社会制度,提供了系统的新资料,为确定“老官台文化”早于“半坡类型”提出了地层根据,又为东干沟一类文化遗存的分布发现了新线索。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元君庙-泉护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
华州区柳枝镇泉护村、安堡村。
自驾从从华州区出发,经古郑路、连共线后可达元君庙和泉护村遗址,全程大约13.5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