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
福建省泉州市传统戏剧
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福建省泉州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线戏”“木人戏“等。泉州及闽南语系地区,习称“傀儡戏”“嘉礼戏”。有学者称之为“泉腔傀儡戏”,其与远古巫文化关系甚密,本为“丧家乐”,汉代成为“贯彼五行、超诸百戏“的独特表演艺术,晋唐时随中原移民南迁入闽。唐末五代即已在泉州地区流行,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从未间断。历经千年不间断的传承与积累,泉州傀儡戏仍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文化特征
音乐唱腔
泉州提线木偶戏仍有自己的剧种唱腔,完整保存了将近300支曲牌调。唱腔糅合南音和闽南的地方音乐,情韵深沉清丽。乐器以小唢呐为主,配以钲、锣、拍、南鼓等打击乐器,声腔高亢,跌宕多变。说白念唱以泉州方言为主,有时夹杂“官话“(土腔普通话),俗称“傀儡调“;间或穿插有腔无字的传统帮腔,如“唠哩”。曲牌多沿用宋、元曲牌名,如“甘州歌““缕缕金”等。
造型雕刻
提线木偶的造型由偶头、胸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70厘米。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五官表情丰富,内设机关。胸腹竹制,手分文、武,脚分赤、靴、旦,勾牌与关节间连接长约1米的提线。木偶的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偶头的雕刻和粉彩工艺,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和绘画风格,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强调个性和表现力,是中国国内外的民间工艺珍品,其中江加走的木偶雕刻被列为国宝。
表演艺术
模拟真人的所有动作,是泉州提线木偶的一大特色,五官的喜怒哀乐,也能通过操纵头像内设置的细线,十分传神地表达出来。一个木偶的提线有8~16条,最多达36条。按人体的基本动作,提线分成若干组,全凭演员双手操纵,解衣、拔剑、接伞以及叫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特技动作,全靠精致准确的抽线功夫。有时为使表演更为逼真,同时由两个演员合作操纵一个木偶,一主一辅,配合默契,宛如一人。表演者手指稍有颤动,都会导致木偶的动作失真,表演难度极大。泉州木偶剧团因现代舞台空间大,将提线增至近2米,表演难度更大。
代表作品
泉州提线木偶戏保存了700余出传统剧目,以抄本形式世代相传,有些戏文(如《窦滔》)为全国其他剧种所罕见。剧目的题材也非常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有历代积累的传统戏和根据古曲名著改编的神话剧,如《火焰山》《太极图》《钟馗醉酒》等;也有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如《东海哨兵》《放羊歌》《庆丰收》《馋猫》等。近年来,泉州木偶界致力于开拓剧本题材,例如根据果戈理喜剧改编的《钦差大臣》。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艺术价值
泉州木偶剧实为提线木偶戏,又称“傀儡戏”,古称“悬丝傀儡”,在闽南民间俗称“嘉礼”。它以其深远的文化意义、广泛的历史题材、丰富的表现内容以及浓厚的地域特色吸引了戏曲爱好者。“傀儡调”以泉州方言为主、土腔普通话为辅,曲牌多沿用宋、元曲牌名,雅俗共赏,既可登“大雅之堂”,又能“接地气”。多接触泉州木偶剧既能学习到乡音,又可以从中提高自身的艺术品味和多元鉴赏能力。
人文价值
泉州木偶剧是形象化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浓缩,立体地反映了中国历史各个阶层的演进过程,以通俗易懂的“讲故事”,寓教于乐又深入人心。观看木偶剧是了解历史,学习道德的有效渠道,这种传统而充满乐趣的价值观传播模式有其独特性,不可替代。
市场价值
提线木偶对于一代人而言,是儿时难忘的回忆,并且维系着同根同族的闽南人的浓浓乡愁。因此,在闽南人广布的福建地区、台湾地区甚至东南亚地区,泉州木偶剧都有着广泛的爱好者。新时代的年轻人顺利传承这项艺术并为之创新发展,泉州木偶剧将发挥出潜在的市场价值。
传承状况
由于社会政治环境、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泉州傀儡戏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已面目全非。泉州傀儡戏介入泉州民间宗教、民俗生活的管道已然阻断,与民间人生礼仪及民众世俗生活的联系也几近断绝。因而,民间傀儡戏班社相继倒闭,只遗泉州市木偶剧团“一枝独秀”,支撑着传承重任。但由于丧失了传统的演出阵地,泉州市木偶剧团在泉州的演出机会日渐稀少,经济来源日渐枯竭,只能仰赖地方政府的“人头经费”来留住从业人员,维持正常运转。
民间生存土壤日渐丧失,民间性日渐淡化,终将导致剧种生命的弱化并危及其永续传承与发展。由于影视、网络等新兴艺术外来文化来势汹汹,且几乎不受阻拦地侵入本土,迅速夺取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统领地,而许多从业者与一般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救能力却相当微弱。
由于未能摆脱经济拮据的困境,从业人员经济待遇偏低,生活压力不断加重,泉州市木偶剧团的演职人员普遍存在心绪浮躁、事北心淡薄、艺术创造力下降的“隐性人才流失“的状况。而其内在实力的下降,也使其对外吸引力随之下降。
传承人物
夏荣峰,汉族,泉州市鲤城区人,1963年5月生,第一批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黄光煌,汉族,泉州市南安人,1945年6月生,第二批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徐瑞廉,汉族,泉州市鲤城区人,1948年1月生,第二批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林聪鹏,汉族,泉州市鲤城区人,1964年9月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基于保护、抢救、传承本剧种艺术遗产的自觉意识,泉州市木偶剧团在政府层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前的70年代末,即从培养传承人才、抢救传统遗产和开展学术研究三个方面开始了自己的努力:
培养传承人才
1978年,剧团与福建艺校联合招生,创办了福建艺校78级提线木偶班。该班招收学员三十名,学制五年,中专学历。1983年7月该班学员毕业后,定向招收进泉州市木偶剧团。1992年,剧团再次与福建艺校联合招生,创办了福建艺校九二级提线木偶表演班。该班招收学员十五名,学历三年,中专学历。1995年该班学员毕业后,定向招收进泉州市木偶剧团,成为剧团新一代的后继人才。2006年,福建艺校泉州分校创办“06级提线木偶表演班”,由剧团退休演员担任主教老师。该班招收学员十四名,学历五年,大专学历。2011年10月,剧团决定“挤出“五个编制,将通过公开招聘的办法从中遴选五名品学兼优者充实剧团后继人才梯队。
为了从人才结构上保证剧团能沿着“两条腿走路”(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道路迈进,2011年9月,剧团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招生,创办了上戏11级提线木偶表演班。该班采用“全国统招、定向委培”的方法,招收学员二十五名,学制四年,学历大学本科。该班学员毕业后,预计有百分之八十定向进入泉州市木偶剧团工作。
抢救传统遗产
20世纪80年代初,剧团组织杨度等名老艺师,以刚毕业的福建艺校78级提线木偶班学员为基本队伍,着手抢救复排泉州传统傀儡戏的集大成之作——大型宗教民俗巨剧《目连救母》。其后,又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抢救复排《李世民游地府》、《三藏取经》等传统名剧。期间,所抢救复排的传统剧目,总长度约为55小时。在让上述传统剧目重新“活化“于舞台的同时,2010年剧团开始筹集资金,计划在2013年之前对这些传统经典剧目进行录音、录像,以期留与后世、永续传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剧团自筹资金,努力搜集整理泉州傀儡戏文物史料,征集文物、实物千余件,相继开辟了“泉州嘉礼馆”、“艺术发展陈列室”、“对外对台交流陈列室“,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及观众开放参观。同时还与多家国内外电视台合作,拍摄《闽南傀儡戏》等多部电视专题片、艺术片在国内外媒体展示播放,做到传承与传播的同步发展。
开展学术研究
1986年8月在举办第一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期间,泉州提线木偶戏第一部资料文集《泉州木偶艺术》由鹭江出版社正式出版。1994年至1997年,泉州市木偶剧团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组织的日本《目连傀儡》研究会开展长达四年的联合调查研究,并形成了由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泉州目连傀儡相关情况调查研究会论文集》,出版后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1996年10月,剧团编导黄少龙撰写的专著《泉州傀儡艺术概述》,由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辑、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0年在剧团的全力配合下,由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辑、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十至十五卷(即《傀儡戏目连全簿》《傀儡戏·落笼簿》(上、中、下)《傀儡戏·基本线规图像》、《傀儡戏·音乐曲牌》共六部专著面世,引起业内及学界轰动。2002年,经中国艺术研究院推荐,泉州提线木偶戏同昆曲、古琴、藏戏等10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列人“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6年1月,剧团编导王景贤为第一作者的专著《指掌乾坤一精彩绝伦木偶戏》编人“福建戏剧丛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2011年5月获泉州市人民政府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8月,剧团编导黄少龙、王景贤的专著《泉州提线木偶戏》编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2011年5月获泉州市人民政府第四届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此外,剧团演职员撰写的数十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各种刊物。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项目评估合格,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泉州市木偶剧团)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16年1月10日至18日,泉州市木偶剧团赴京参加北京卫视《传承者》决赛,荣获第一名。
2016年10月23日至11月8日,《赵氏孤儿》、《古艺新姿活傀儡》剧组参加由文化部主办、上海市政府承办的“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福建文化周”暨“第五届上海国际木偶节”。《赵氏孤儿》获第五届上海国际木偶节金玉兰“最佳剧目奖”、“编剧奖”(王景贤)、“表演奖”(沈苏革、吴伟宏、傅端凤、陈銮治)。
2017年6月,泉州市木偶剧团组织参加由福建省文化厅等单位组办的“第十三届福建戏剧水仙花奖比赛”,其中,张弓(参赛剧目提线木偶《楚汉·霸王叹》选段饰演项羽)获专业组表演二等奖,庄文铁的参赛剧目(提线木偶《赵氏孤儿》选段饰演屠程)获专业组表演三等奖、孟素萍的参赛剧目(提线木偶《昭君出塞》选段饰演昭君)获专业组表演三等奖、吴季莲参赛剧目(提线木偶《卢俊义》选段演奏琵琶)获演奏三等奖。
2018年12月1日,泉州市木偶剧团创排的《现代偶戏三题》参加福建省第七届艺术节暨第27届全省戏剧会演。蔡思雅、刘秋玲获表演三等奖,陈志杰获音乐三等奖。
2019年4月,剧团中心组织人员参加第十四届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比赛,庄丽娥获表演一等奖,蔡思雅获表演二等奖,张耀华获表演三等奖。
重要活动
2018年12月29日晚,泉州市木偶剧团参加中宣部、文旅部主办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2019年新年戏曲晚会。
2019年1月20日至1月27日,剧团与厦门大学共同承办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数字人偶交互表演与推广》,赴美国洛杉矶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推广传播。
2019年9月16日至28日,剧团参加由坦桑尼亚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泉州市艺术馆共同举办的“匠之道”泉州非遗文化体验工作坊活动,赴坦桑尼亚、南非进行交流访演。
2019年11月22日,剧团参与“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开幕式大戏《大海承诺》的演出活动。
2019年11月23日至26日,剧团参加“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系列演出活动并承办“第六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4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