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的寺庙
承天寺,又名月台寺,初名“南禅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俊路36号。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1984年重建后,全寺使用土地面积2.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
名称由来
闽南古刹承天寺的最初寺宇地皮为节度使留从效所奉献,习称“南园故址”。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宋淳化二年(991年)改名寿宁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朝庭敕赐寺名承天。嘉祐二年(1056年)改名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復名承天寺,直至今日。全称“敕封月台承天禅寺”。
历史沿革
承天寺原是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南园。五代,周显德(954~960年)始建,初名南禅寺,置僧田900石,僧省僜为第一世住持。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嘉祐间(1056~1063年)改名能仁,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另名月台寺。元至大间(1308~1311年)建塔七座,后毁于火灾。明洪武、永乐间(1368~1424年),僧原辅、道陵、智庄、得众、至昌先后修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增建檀樾祠不久毁于兵;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僧方灿募缘重建佛殿;万历间(1573~1619),僧宗彬、慈约再度修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郡人施世重修;嘉庆十四年(1809年),中书曾宝光暨僧淡起、淡融、然修、奕秋等重修;清光绪间(1875~1908年),寺宇破落,僧云果托钵海外,起而中兴;“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劫难。宋、元两代,本寺拥有范围接近东街,南俊巷之东侧几乎全是承天寺产。鼎盛时期,寺中大小殿宇40余座,别院左有光孝寺,右有圆常院,又有一尘寺、杉植寺、何退庵、护界寺等多所。寺之四隅,各立观音亭以标界,僧众曾有1700多人。素有“闽南甲刹”之称。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
1982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成立了以王今生为主任的修建委员会,新加坡侨僧宏船发愿募资重建,何慧忠捐出人民币1000万元。修建工程1985年开始,以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敕封月台承天禅林胜境图》为蓝本设计,历时5年,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1984年重建后,全寺使用土地面积2.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
建筑格局
承天寺山门面西,百米甬道旁原有石塔7座(现有5座)和高大榕树5棵,塔系宋景德中(1004~1007年)僧祖珍建。寺院坐北向南。中轴线近300米,有弥勒殿、放生池、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东翼依次为圆常院、广钦佛教图书馆、僧寮、客堂、龙王殿、大悲阁、五观堂、一尘精舍、祖堂,以及公园式的“南园故址”。西翼有檀樾王公祠及其他建筑物。
弥勒殿中供弥勒菩萨,左右为天王、力士将军像。殿后供韦驮像。钟鼓楼接连在弥勒殿之左右。弥勒殿之后有放生池,民国8年(1919年)僧会泉修砌。再进是宽广大庭,庭中有铜宝鼎一座,两旁各有古榕树一棵。步上玉墀,即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有铁宝鼎一座。殿中供释迦、药师、阿弥陀三如来,护法神将分立左右,十八罗汉列坐两边。殿后供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及普庵祖师。过方庭为法堂,中供阿弥陀佛接引像一尊,高2米余,七宝铜所铸,系隋代由印度运来。法堂之后是文殊殿,供文殊菩萨像。由钟鼓楼至法堂,东西两侧各有100多米长的走廊,中间由几道拱形砖门隔开。大殿前东西两廊壁间嵌有脱胎浮雕24尊天神像。法堂前两廊壁前画有12幅以佛经故事为题材的仿古壁画。
寺东翼之龙王殿前,有龙王井一口,直径约3米,井水清醇,水源量居泉州之冠。大悲阁为八角环廊结构,内供铜质千手千眼观音像1尊,属古文物。一尘精舍今为念佛堂。
寺西翼之檀樾王公祠,祀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南园故址系花园式结构,内有方池、亭廊,花木蓊郁翠碧。
历史传说
建寺木材的传说
相传建寺时,因规模宏大,需用木材无数,为此,有位得道和尚到闽北杉山去向山主化缘。山主以伪善的态度苛刻地说:“你如果能把你们需要的那些大杉树折断尾梢,我可以施舍,听你砍伐。”和尚和山主立约后,当夜作法,狂风掠过,巨杉末梢果然尽折,山主仍然讥笑说:“树可砍倒,且看你怎样运走?”哪知得道和尚用禅杖向折梢的巨杉一撞,巨杉立时不见,而在泉州南禅寺大龙王井,却一株一株的浮涌出来,建寺的木材,就这样筹足了。
飞来塔的传说
承天寺内有七座宋代石塔及石经幢;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关于这两塔的来历,也有一段神话传说,相传当年有一名台湾游方和尚双手托着两座塔,四方化缘。一天,双塔不翼而飞,后来佛祖托梦给他,说他只有找到宝刹,找到真正的立身之地,双塔方能回归。后来,这位台湾的和尚到泉州找到宝刹承天寺后,到该寺定居,不久,果然双塔飞来,耸立在大雄宝殿前,由此取名“飞来塔”。
主要景点
承天寺内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钟鼓楼、东西回廊等主体建筑。寺中存有隋唐年间铜铸阿弥陀佛1尊,明代铜造观世音菩萨1尊。近年又建大悲殿、圆常院、宏船法师纪念堂,并逐步恢复十奇之“瑶台明月、榕径午荫、塔无禽栖、方池梅影、鹦山暮云”等历史景观,整座寺院颇具“城市山林”的风貌。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曾题有十奇诗,明代大学士张瑞图书写。现嵌于“南园故址”南边廊壁上。
承天寺塔是我国现存古塔中唯一有文献记载其始建年代的西夏古塔。该塔始建于西夏天佑垂圣元年(1050年),清乾隆三年(1739年)因地震毁圮。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因塔身下半截尚存,重修时按其基本形制,保留了西夏古塔的建筑风格,文物价值意义不言而喻。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俊路36号。
开放时间
全年08:00-17:30开放(17:00停止入园),具体营业状态以当天开放情况为准。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交通信息
乘坐10路、25路、K1路、X1路到承天寺站下车。
参考资料
泉州承天寺.泉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
承天寺.佛教导航.
泉州承天寺.福建省佛教协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9 12:14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