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二怪
文化术语
明朝初年,(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设光禄寺为礼仪祭拜之地,为了祈福江山社稷,光禄寺研制了一个以稷(小米)为基底的粥,命名为茶汤。在祭祀拜天之时,赐文武百官各一碗,敬畏上天。
发展背景
秦老太以茶汤起家,秦氏家族做茶汤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并已成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把茶汤开发成代表济南的特产,会不会受欢迎呢?”有了这个想法后,秦文又想把济南人爱喝的甜沫也做成方便装。就这样,“泉城二怪”概念初具雏形:将茶汤和甜沫结合在一块,打造一款“茶汤非茶,甜沫不甜”的伴手礼。
简介
在岁月传承的特产美食中,泉城流传着二怪:一怪是茶汤,叫茶不是茶。茶汤,以小米为主料炒制而成,因如冲茶一般,沸水一冲即熟,故名[茶汤]。济南特产秦老太茶汤是中国茶汤的代表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秦府历经九代,秉承祖先遗训,创新传统工艺,精选龙山小米,泉水浸润,石磨制粉,薪火炒制,让传统宫廷膳食以现代工艺呈现并远播天下。取蓝花瓷碗放入茶汤,开水一冲,米香氤氲,色如淡金,细腻滑爽,入口丝丝甜润,回味悠长。秦老太茶汤2012年荣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食通鉴岁月,匠心之作荣耀呈现。
一怪是甜沫,味道却不甜。甜沫,是一种咸粥,粥做好后主人会问“再添么儿”,指的是添加粉丝、蔬菜、豆腐丝之类的辅料,后来人们谐音成“甜沫”,因此甜沫口味是咸的,不是甜的。
发展历史
【第一代秦守经】德王府的腆膳官董空壶与秦府私交甚密,将很多膳食传到秦府,其中即有茶汤的制作方法。秦府主人秦守经得此真传。
【第二代秦连】茶汤在传入秦府后,很快就成为秦家日常必需膳食,早、晚必备。秦府上下本就注重膳食养生,多有长寿者。秦连遵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儒家饮食思想,精心调制,使之成为秦府日常膳食。
【第三代秦立信】秦立信用心顿悟,发现以龙山小米制作的茶汤尤为香甜,自此秦府茶汤皆用龙山小米制作。
【第四代秦凤鸣】坚守传统的基础上,秦凤鸣改良了泉水润米工艺,让泉水的清冽激发出小米的清香。秦凤鸣将茶汤装入瓷坛,密封其口,贴上秦府大红礼贴,达官贵人、商贾富户、亲戚朋友收之甚喜。
【第五代秦玉 瑞】家族的智慧在口耳相传和心里神会中,不断传承。秦玉瑞集先祖工艺,总结了泉水润米,薪火炒制,石磨制粉三大关键手艺。
【第六代秦会川】民国期间,战乱频繁,第十六代传承人秦会川为保护茶汤这一传统膳食避免湮没于战火,开始将茶汤的制作工艺传授给秦府附近信得过的老邻居,并开始向周边流传。越来越多的人家学会茶汤的制作,形成了逢年过节做茶汤的传统。但所有会制作茶汤的人家都尊秦府茶汤为首。
【第七代秦东符】第八代传承人秦东符。改革开放后,秦家为将茶汤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纯正的秦府茶汤,从秦老太茶汤第七代传承人秦东符开始,便萌生了将茶汤推向市场的想法。
【第八代秦笛、秦皓】秦东府带领秦笛、秦皓正式将秦府流传的茶汤命名为秦老太茶汤,携手将茶汤发扬光大,并沿袭甜沫制作工艺,推出了正宗的济南甜沫。
【第九代秦泊涵】秦泊涵传承并发扬着祖辈的辉煌的膳食工艺,用更新的思维方式书写着这舌尖上的史诗,践行着打造济南特产名片的历程。
制作工艺
泉城二怪为了保证其独特的味道,在制作流程流程方面,严格遵守着一下的工艺流程:精细选料,泉水润米,石磨磨粉,薪火炒制,配料融合。
存米与筛选
存于阴凉通风的米库里,保持新鲜
早上4点,用石碾脱壳。保留了完整的胚芽。
然后用细筛去除小米中的砂石等杂质
洗米三步走
第一遍,洗米,去除尘土与谷壳
第二遍,滤米,将最柔软细腻的小米滤入米缸
第三遍,醒米,使水充分浸润于小米内部
润米
将米用泉水浸泡4个小时,这称之为润米,提高米中水分激发原香
凌晨5点30开始,日出而地寒,随之渐暖,可以使小米柔和的吸收阳光,香气饱满
晾晒
将淘洗干净的小米、芝麻平铺于苇席上,利用阳光自然干燥。
小米晾晒时,干燥的程度也是有讲究的。八成干最佳。太干,过细,则不易冲均匀;太湿,炒制易结块。
磨粉
石磨,低温、低速研磨,小米中的蛋白质、油脂等分子结构得到保存。每一遍磨制的米粉要过萝筛(约80目),筛出的粗米粒再回石磨磨制一遍,直至能过箩筛为止。
炒制
小米面的炒制
先大火,锅热后倒入适量生面,用木铲勤翻快炒,使小米香迅速提炼。后降至小火慢炒,保证所有米受热均匀,蒸发多余水分。
炒制的时候注意观察小米面的颜色变化和香味,随着颜色的逐渐加深,香味溢出。待有8成熟即可快速出锅
芝麻的炒制
生小火,入料,木铲勤翻,等芝麻粒不再沾锅铲的时可减少翻动频率,尽量将芝麻在锅内完全摊开,确保受热均匀。芝麻粒略微泛金黄色,能闻到香味时即可关火
花生的炒制
准备干燥细沙,置铁锅内,保持中火,用木铲翻炒,受热均匀后放入带壳花生一同翻炒。待有“噼啪”声响起时改文火继续翻炒,声响最盛时停火出锅。筛去细沙,剥壳取花生米,再去红衣,得白净果仁。
黄金配料比例
茶汤:两汤匙小米面、一汤匙白砂糖、半汤匙芝麻、半汤匙核桃仁、半汤匙葵花籽仁。
甜沫:两汤匙小米面,粉丝,半汤匙花生,当季蔬菜,半汤匙白胡椒,半汤匙姜粉,半汤匙胡椒粉,经多年研究配出完美比例,各食材互相搭配,相得益彰
加水:快速加入280ml的开水于青瓷碗,使香气与热度最大化的保留在碗中,顺时针汤匙搅拌,让物料与小米糊融合在一起,使其成粥。
选料
茶汤选料
以五谷之首小米为基底,只有龙山的龙米才能做出上好醇香的茶汤,因为龙米富含极高质量的米油,经过炒制,开水冲调,能使米香融入汤中,香飘四溢。秦老太每年九月中旬去采购当季刚下的新米,一般选用迟熟品种,生长期120天左右,色泽金黄,富含蛋白质更高
黑芝麻:选用山东的黑芝麻,颗粒饱满,色泽光亮
葵花子:选用济南本地的葵花子,个儿大,子饱满,皮薄味香
核桃仁:选用济南当地的纸皮核桃,皮薄仁大,打碎冲开后,核桃油能与米油完美结合
莲子:选用济南荷塘莲子,颗粒饱满、清香甜润、微甘而鲜
甜沫选料
白胡椒粉:原用济南当地胡椒粉,第七代传人秦东符,选用印度尼西亚的白胡椒粉,采用德国低温研磨技术,最大程度上保留胡椒的原香
莱芜小黄姜:此姜虽小但是辛辣有劲,只有莱芜的小黄姜磨成粉混入甜沫中,才能与印尼白胡椒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将甜沫的辣味发挥到极致。
当季蔬菜:按季节选济南新鲜蔬菜,因时而选,顺应天时。
品尝方法
品茶汤
1.冲调(加入半碗90度以上的开水,加多了味道过于寡淡,加少了,不容易成糊状)
2.加料,搅拌(按自己喜好加料,然后汤匙顺时针搅拌至粘稠,无面疙瘩)
3.三勺起汤:
第一勺,舀汤层表面,由于开水冲调,使龙米米油,芝麻油,核桃油停留在表层,第一勺品三油之香。
第二勺,再往下舀一勺,舀起各种物料,趁着嘴里米油香气还未散去之时,将各物料送入口中,品物料之香。
最后一勺,将底部的茶汤舀起,品茶汤之香
品甜沫
端,观其色(端着甜沫碗看一看,热气腾腾的金黄甜沫中有嫩绿的蔬菜,白色的豆腐皮、透明的粉丝,红色的豇豆,看上去色彩丰富)
顺,闻其味(顺着碗边闻一闻,醇香的小米,微辣的胡椒粉,新鲜的蔬菜,香嫩的豆皮,让人欲罢不能)
转,品其香(转着碗边喝一圈,微咸略辣,带着米香,透着花生与菠菜的朴素质感,五香十足,回味悠长)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0 22:27
目录
概述
发展背景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