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祐溪长官司
土司名
沿河祐溪长官司,土司名,明朝以后,简称沿河司,其地域相当于今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域大部分地区。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置,民国3年以其地置沿河县。沿河祐溪长官司历元、明、清三代,直至民国3年,历时629年。
历史沿革
元朝时期
元代在地方设行省,将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元灭南宋后,于沿河地南部置沿河祐溪长官司,北部拨人婺川县(今务川),隶湖广行省顺元路,隶属思州,元末隶思南道。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知思州军民事田景贤以地附元,元置新军万户府,旋改为思州军民安抚司(后改为宣抚司),授田景贤安抚使(或宣抚使),治婺川县城,领镇远州、婺川县和楠木洞长官司。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析婺川县东南部领地置沿河祐溪长官司,因其地沿乌江河两岸和乌江时称延江,延与沿同音及司治在祐溪(今黄木沟)边而得名,以张坤义为正长官。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镇远知州田茂安割思南地献明玉珍(国号夏,年号天统,都重庆),设思南道都元帅府,沿河祐溪长官司隶思南道。
明朝时期
明初沿袭元制,仍将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后改划为13个布政司,沿河地先后隶属于湖广行省、四川行省和贵州布政司,南部仍为沿河裙溪长官司,北部仍属婺川县,先隶思南宣慰司,后隶思南府。
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朱元璋平定湖南,思南宣慰使田仁智和思州宣抚使田仁厚率先归附,朱元璋令田仁智为思南宣慰使、田仁厚为思州宣慰使,世守其地。《明史.贵州土司》载:“初太祖起义平伪汉,略地湖南。思南宣慰使田仁智遣都事杨琛来归附,并纳元所授宣慰浩,帝以率师先来归附,俾仍为宣慰使,以三品银印给之。思州宣抚使田仁厚亦遣都事林宪、万户张思温来献镇远、古州军民二府,婺川、邛水、信宁等县及龙泉、祐溪、沿河等司图册,于是帝命改思州宣抚司为思州、镇远等处宣慰司,隶湖广行省。”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张宗汉袭沿河祐溪长官司正长官,婺川县隶镇远府。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沿河祐溪长官司隶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废思州、思南两宣慰司,改土归流,以其地设置思南、思州、石阡、镇远4府,隶属贵州布政司,沿河祐溪长官司属思南府。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授冉文艺为沿河祐溪长官司副长官。
清朝时期
清朝统一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18个省,后调整为22个省,省下设道、府、县。沿河地隶贵州省贵东道(后贵东道裁,改隶古州兵备道)思南府,南部仍属沿河祐溪长官司,后增设弹压委员、分治委员,北部仍属婺川县,后设置后坪弹压。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清平定贵州全境后,沿袭明制,置沿河祐溪长官司隶贵东道思南府,张承禄、冉名臣分袭正副长官。思南府领安化、婺川、印江3县和沿河祐溪、朗溪、蛮夷3长官司。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添置思南府沿河祐溪、朗溪2长官司府属吏目(流官)各1员,加州同知衔,以稽查土司。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裁贵东道,思南府改隶古州兵备道并裁汰沿河祐溪、朗溪2长官司府属吏目各1员。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号军起义破思南城,思南府移治沿河城东岸泗王庙,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还旧治,在沿河祐溪长官司增设弹压委员,以资镇慑。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改沿河祐溪长官司弹压委员为分治委员,实行土流并治,土司名存实亡。
民国3年,废沿河祐溪长官司,置沿河县,至此,历元、明、清三代,629年的土司世袭制结束。
疆域区划
疆域
沿河祐溪长官司辖水东图、卜龟坪图、甫南图三图。其疆界,明嘉靖《思南府志》载:“沿河司东抵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五十里、又八十里至司,西抵婺川县界一百六十里、又四十里至县,南抵本府蛮夷司界九十里,北抵本府水德江司界一百里。东西广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九十里。自本司至府二百六十里。”
区划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甫南图拨属酉阳州,沿河祐溪长官司只辖水东图和卜龟图2图20甲。道光《思南府续志》载:“水东图:一甲舟门、草坝、黑巷子、席家坡、田家坡,二甲大茶坪、吴家寨,三甲黑踏堡、龙井、黑水场。四甲木杨岭、斑竹屯、居园,五甲天井、沿河司,六甲水田坝、汪家沟、黄竹山、东流口,七甲沿河司、崔家村、沙子场,八甲土陀坝、坝头、米溪、瑰岩,九甲虎狼溪、鸾塘、白泥、板场坝,十甲兼花甲何家沟、东流口、跳金磊、楠木园。卜龟图:一甲官州、白马岭、吴家湾、大士塘,二甲练溪,三甲、丫溪、新射头、泉口寺、斑鸠溪、羊岩底、土城,四甲木杨岭、细草池、钱家岩,五甲鹿溪、摩坨底、斑竹坝、大丛、土城坝、苦竹坝、鸾塘、干溪,六甲后溪、叶家寨、黑虎寨,七甲木子岭、斑乍岭、萧家沟、沙坝,八甲官庄、蔡家沟、金竹园、水田坝,九甲下坝、大界头、野猫塘、三角塘、菖蒲塘,十甲兼庄甲泉口寺、石坟坨、金竹山、骡子岩、南客寨、中辽、十二盘、马蜡溪、银子溪、大宅头、大水溪、官州、侯家山、张家坝。”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有350户,5866人。
土官名录
正长官张氏
张坤义,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授思州宣抚司同知张焕之子张坤义为沿河祐溪长官司正长官,正六品官职;
张文龙,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袭;
张暹德,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袭;
张宗汉,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袭;
张添麟,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袭;
张钦,八年(公元1410年)袭;
张珏,二十年(公元1422年)袭;
张冕,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袭
张熙,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袭;
张泽,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袭;
张灿然,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袭;
张祖烨,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袭;
张世臣,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袭;
张腾汉,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袭;
张存忠,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袭;
张净乾,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袭;
张隆乾,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袭;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张隆乾被副土司冉氏勾结酉阳司土兵放火烧死,其妻杨氏从石耶(今秀山)请来救兵,生擒副土司冉,杨氏亦放声大哭而卒。其事迹见道光《思南府续志·列女传》
张承爵,1644年袭;
张承禄,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袭;
张纯仁,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袭;
张浩仁,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袭;
张锡侯,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袭;
张维藩,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袭;
张建勋,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袭;
张枟,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袭;
张治珍,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袭
张治珍,卒张瑞珍袭;
张嘉谟;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袭;
张永年;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袭。
副长官冉氏
冉文艺,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授思南宣抚慰司千户所百户冉嘉政之子冉文艺为沿河祐溪长官司副长官,从六品官职;
冉昱,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袭;
冉茂,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袭;
冉国忠,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袭;
冉翱,弘治间(公元1488~1505年)袭;
冉朝佐,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袭;
冉朝佐卒,冉璋袭;
冉珍,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袭;
冉承恩,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袭;
冉昌明,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袭;
冉鼎臣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袭;
冉名臣,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袭;
冉钟岳,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袭;
冉永洽,五十年(公元1711年)袭;
冉裕泰,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袭;
冉广泽,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袭;
冉正炳,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袭;
冉瑞煜,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袭;
冉崇基,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袭;
冉给棠,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袭;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冉隆钟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28 20:4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