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口,位于北京门头沟的
明代古城。《沿河口沿河口修城记》碑有这样的记载:“周视关城,未有如沿河口之壮者也。
长城雄关沿河口你一定没有听说过,但位于北京门头沟的
明代古城沿河城你或许听说过。沿河口就在沿河城的西边,相距大约两里吧
《沿河口沿河口修城记》碑有这样的记载:“周视关城,未有如沿河口之壮者也。……国家以宣云(宣化、大同)为门户,以蓟为屏,而沿河口当两镇之交,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浑河汤汤,襟带其左,盖腹心要害处也”。这段文字明确无误地道出了该地军事地位的重要。史实也是如此。1235年和1549年,蒙古铁骑都是顺着黄草染至沿河口的峡谷,大举入犯京畿,大掠而去。统治者惊魂甫定,“见兔顾犬,亡羊补牢”,这才想起在沿河口等关隘构筑防御工事。沿河口属沿河城辖下17处险要隘口之一,建有敌台三座,沿河口村边两座,顺峡谷一里许又一座。敌台以“沿字号台”编号,分别是“沿字叁号台”、“沿字肆号台”和“沿字伍号台”。
“沿字肆号台”和“沿字伍号台”扼山口之险,拔地而起。两座敌台的基础皆以花岗岩条石砌就,台身四壁以青砖而砌,券门、射孔、箭窗以石料雕砌。敌台呈方型,每边长近10米,高10米。敌台中环以垛口雉堞,上有射孔,想当初这里必是军旗猎猎,壁垒森严之地。敌台明代万历年间建成,在军事上确起过不小的作用。据说有人曾在敌台收集到一些诗文,明代的多慷慨悲壮,而到了
清代,多为思妇思乡之作,再到了后来,则纯粹成为百姓避水患、存放
粮食杂杂和
游玩的所在了。
位于山口西侧的“沿字伍号台”可以自由地参观,没有任何障碍。而位于山口东侧的“沿字肆号台”却在券门上安排了一道门,要进入敌台参观,须通过一个人——王忠。王忠的家与“沿字肆号台”仅几步之遥,王忠说,他是经过允许才这样做的,目的嘛,保护敌台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