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沼兰(Malaxis monophyllos (L.) Sw.):兰科、原沼兰属地生
草本。假鳞茎卵形,较小,外被白色的薄膜质
鞘。叶通常1枚,较少2枚。
花葶直立,除花序轴外近无翅;总状花序长4-12厘米,具数十朵或更多的花;花小,较密集,淡黄绿色至淡绿色;花瓣近丝状或极狭的披针形。蒴果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花果期7-8月。
该种分布很广。花的形态,例如花梗的长短,萼片的宽窄,唇瓣的形状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且存在一系列的过渡类型,很难再进行细分。中国台湾、四川和云南的一部分植株,由于唇瓣处于下方(只作180度扭转),而被一些学者视为独立的种,而北美洲类似的植株又被命名为M.monophyllos var.brachypoda(A.Gray)Morris,亦即变种。专家们详细比较了云南和四川标本,一般唇瓣处于下方的花梗较长,而唇瓣处于上方的则花梗较短。但在山西、陕西一带的标本,虽然唇瓣处于上方,却花梗也都比较长。因此,两个实体的唯一区别是唇瓣的位置,而唇瓣的位置是由花的扭转程度不同引起的。花扭转180度时唇瓣在下方,扭转360度时唇瓣在上方。艾姆斯(O.Ames)曾经指出,兰科花的扭转是一种生理现象,作为一种分类特征要谨慎对待。看来,归并为一种是较为恰当的。
原沼兰为地生
草本。
假鳞茎卵形,较小,通常长6-8毫米,直径4-5毫米,外被白色的薄膜质鞘。叶通常1枚,较少2枚,斜立,卵形、长圆形或近椭圆形,长2.5-7.5(-12)厘米,宽1-3(-6.5)厘米,先端钝或近急尖,基部收狭成柄;叶柄多少鞘状,长3-6.5(-8)厘米,抱茎或上部离生。
花葶直立,长(9-)15-40厘米,除花序轴外近无翅;
总状花序长4-12(-20)厘米,具数十朵或更多的花;花苞片披针形,长2-2.5毫米;花梗和子房长2.5-4(-6)毫米;花小,较密集,淡黄绿色至淡绿色;中萼片披针形或狭卵状披针形,长2-4毫米,宽0.8-1.2毫米,先端长渐尖,具1脉;侧萼片线状披针形,略狭于中萼片,亦具1脉。
花瓣近丝状或极狭的披针形,长1.5-3.5毫米,宽约0.3毫米;唇瓣长3-4毫米,先端骤然收狭而成线状披针形的尾(中裂片);唇盘近圆形、宽卵形或扁圆形,中央略凹陷,两侧边缘变为肥厚并具疣状突起,基部两侧有一对钝圆的短耳;蕊柱粗短,长约0.5毫米。
蒴果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6-7毫米,宽约4毫米;果梗长2.5-3毫米。花果期7-8月。
原生范围为北半球至菲律宾的温度环境中。主要生长在温带生物群落中。生于林下、灌丛中或草坡上,也包括沼泽、悬崖顶或岩壁、沼泽、森林、草地、山脊和溪岸。海拔变化较大,在北方诸省,海拔为800-2400米,台湾为2000-2300米,而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则上升到2500-4100米。
分布于阿拉斯加、阿尔伯塔、阿留申群岛、奥地利、波罗的海国家、白俄罗斯、哥伦比亚、布里亚特、俄罗斯、中国、美国、捷克斯洛伐克、芬兰、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千岛群岛、蒙古、尼泊尔、挪威、加拿大、菲律宾、波兰、罗马尼亚、瑞典、瑞士、乌克兰和南斯拉夫。
原沼兰植物生长在土壤中,并在热带雨林中的巨石和开阔森林的遮蔽区域,特别是在半沼泽地和溪流附近的巨石上堆积垃圾。气候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夏季雨季(12月至翌年3月),此时绝大多数地区都在降雨,其余月份则更加干燥,并有零星到间歇性降雨。属于季节性生长的植物,在春季和夏季生长活跃,在秋冬季落叶,直到春末新芽长出时才处于休眠状态。授粉有可能是自花授粉的小花,尽管也可能涉及飞溅授粉。繁殖主要来自种子,尽管偶尔会从茎的上部节点产生生长。种子传播从授粉开始需要6-10周,并且
蒴果在直立位置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