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工程
治理淮河流域洪涝,大旱的工程
治淮工程就是照上中下游兼顾,上游以蓄为主,中游蓄泄兼筹,下游以排为主的方针,综合治理淮河流域淮河与沂沭泗河两大水系组成,地处中国东部长江、黄河之间。流域面积27万平方千米,其中淮河水系19万平方千米,沂沭泗河水系8万平方千米,跨越豫、皖、苏、鲁4省。平原约占流域面积的2/3。
原因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过渡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降雨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容易出现洪涝,大旱,。如1975年,沙颍河的特大暴雨中心林庄3d降雨1605mm,其中最大6h雨量830mm,创世界纪录。 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口夺淮。由于长期受黄河泛滥淤积影响。淮河流域水系混乱,河道排水不畅,洪涝水缺乏出路。这些自然、历史条件使淮河流域成为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农业低产地区。
1950年,中国政府决定治理淮河,建立治淮机构,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治理工作。至1985年,国家为治淮投资77亿元,加上地方投资,累计不下200亿元。完成土方76亿立方米,混凝土1000万立方米。经30多年治理,初步控制水旱灾害,生产面貌明显改变。
方法
防洪
按照治理方针,采取了大量工程措施。
①流域上游共建水库5200多座,总库容250亿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库34座,总库容166亿立方米。水库分布在上游各主要支流,如淠河佛子岭水库、响洪甸水库和磨子潭水库,库容分别为5.01、26.3、和3.39亿立方米;史河梅山水库和鲇鱼山水库,库容分别为23.37和8.5亿立方米;在狮河和当汝河上,50年代初期建有南湾水库和薄山水库,库容分别为16.3和6.2亿立方米。随后,修建了汝河宿鸭湖水库,库容10.4亿立方米;沙颍河白沙水库、昭平台水库,白龟山水库,库容分别为2.95、6.45、6.49亿立方米。这些分布在上游的大型水库,对历次洪水发挥了拦洪作用,减轻了淮河干流的负担,减少了下游淹没损失。
②中、下游修建了蒙洼、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姜家湖、寿西湖行洪控制工程10处,总蓄泄量达280亿立方米。寿西湖行洪区行洪后,可使蚌埠的最高水位降低1.5m。
③新开和扩挖包括茨淮新河、淮洪新河、淮洪新河、新汴河、淮沭河等骨干河道20余条。各主要河道堤防,普遍经过加高、加固整修。整治和疏浚了绝大部分支流和中小河道。下游开辟了新沂河、新沭河和苏北总灌渠,扩大了入江、入海水道,使尾闾排洪能力从8000立方米/秒增加到23000立方米/秒,其中淮河为为13000立方米/秒,沂沭泗河为10000立方米/秒。以上措施初步形成较完整的防洪体系。淮河干流中、下游堤防已达到防御40-5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沂沭泗河干流和淮河主要支流的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据测算,治淮工程兴建以来,累计减免洪灾面积淮河干流两岸约为8000万亩次,沂沭泗流域约为9300万亩次。两者减少损失共约300亿元。
除涝
治理了大部分排水沟河,新开挖了茨淮新河、新汴河、红卫河、崇潼河和涞赵新河等排水骨干河道,修建了4万多座排灌站。近1亿亩易涝耕地中已有27%除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以上,其余也得到改善。结合除涝,治理了1700万亩盐碱地。
灌溉
建成了淠史杭等灌区,灌溉面积由50年代初期的1200万亩增长到1.1亿亩,占全流域耕地面积的55%。1978年大旱,实际灌溉面积达8800万亩。
航运
初步形成以京杭运河、淮河为骨干,江淮湖海相通的水运网。通航总里程由1953年的1.2万km增长到5万km。
水土保持
流域原水土流失面积53000平方千米,已有18500平方千米得到初步治理。
现状
经过治理,淮河流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各河道防洪标准仍较低,只能防御普通洪水,较大洪涝灾害的威胁依然存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不能适应工农业发展需要,有待继续进行治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0 14:05
目录
概述
原因
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