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福神”是一尊风格独特的玄天上帝袖珍神像,神像上半部分是兼具文武神特性的人形真武,展现了玄天上帝战神、司命之神、禳灾之神等多重神格。下半部分是龟蛇相缠的玄武形象,意在彰显“坎离交媾”的丹道内涵。这尊神像的面容,服饰与武当山大顶、五龙宫的真武神像高度相似,是明代真武信仰获皇权加持,武当山丹道大兴的背景下,由武当山道士和匠人创作,供奉于圜室,供丹道修炼者参详所用。
演变轨迹
真武源自上古四象之一的北方玄武。先秦时期,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观念已经形成。汉唐之际,作为四象之一的玄武虽是天龟水神,偶尔也被称为“将军”,但并未被人格化成有思想、有情感、能讲经说法的神仙。直到唐末五代,受北帝派及北方崇拜的影响,玄武逐渐人格化,由龟蛇缠绕的神兽变成人形的神仙。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为避赵玄朗讳,宋真宗下令改玄武为真武,并册封为“真武灵应真君”,经宋元两朝,真武灵应真君的封号不断增加和提升。经过宋元两朝三百多年的丰富和发展,真武成为道教大神。
先秦时期,玄武的形象可能就是一只乌龟,东汉依旧如此。在汉代图像文物中,玄武有时是单独的龟,有时是合体的龟蛇,直到唐代才基本统一成龟蛇合体的形象。大约在唐末五代时期,随着北帝派影响力的扩大,北方崇拜日渐盛行。作为北方意象的玄武,摆脱龟蛇相缠的形象,化身为披坚执锐的将军。宋元两朝,随着真武故事日益丰富,真武塑像也形成许多不同的风格。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大修武当,将真武信仰确立为朱明王朝的国家信仰。今武当山太和宫、紫霄宫、五龙宫的大型真武神像,都是明代皇家打造。真武塑像造型在明代前期基本定型,人们今天在各大宫观看到的真武神像,基本都以武当山宫观神像为蓝本。
产生背景
“治世福神”袖珍版真武雕像,究竟是出自哪个时代?这尊神像最奇特之处,在于它将人格化的真武和龟蛇合体的玄武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真武神像风格。
其实,玄武背驮神仙的图像古已有之。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一位神仙手持茂盛的仙草端坐于龟背之上,神龟昂首阔步奋力向前。无独有偶,考古学者曾在北魏时期的石棺上发现玄武与神仙同框的图案,龟蛇将仙人环绕其中,其寓意似乎不是骑乘而是护卫。这两幅龟蛇玄武与人形神像同框的图案,虽与“治世福神”有形似之处,但寓意并不相同。
龟蛇玄武与人形真武的真正结合,大约发生在唐末五代,与真武人格化进程同步。这一时期北帝派盛极一时,作为北方守护者的玄武,由守护北方的精灵一跃而成为北方大神将。
可是,将军玄武与龟蛇玄武如何对接?真武神像如何塑造?都是必须面对的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道门学者对龟蛇玄武进行了二次塑造,龟蛇成了真武将军的侍从,两者同时出现在神像之中,既适应了大众审美惯性,又时刻提醒龟蛇和真武将军的联系,龟蛇玄武到将军玄武的形象变化,不再显得突兀。宋代以后的真武神像,一般都把龟蛇放置在真武脚下。具体位置略有差异,有的将合体的龟蛇置于两足之间,有的直接踏在脚下。
足下是否有龟蛇,往往成为判断神像身份的标志。左攀认为,这尊袖珍型“治世福神”神像,不可能是宋代以前的文物。中古时期的画像砖虽与之有相似之处,但根本不是同一神灵。“治世福神”的容貌与武当山太和宫、五龙宫中的真武大帝极其相似,艺术特征和制作工艺均与明代真武神像相仿,应该是明代匠人以武当山真武神像为蓝本进行艺术加工创作而成。
“治世福神”神像,很可能是明代武当山丹道大兴背景下,由修习内丹的武当山道士创作的作品。神像上半部分是兼具文武神特性的人形真武,展现了玄天上帝战神、司命之神、生殖之神、禳灾之神等多重神格。下半部分是龟蛇相缠的玄武形象,意在彰显“坎离交媾”的丹道内涵。这尊神像的面容、服饰与武当山大顶、五龙宫的真武神像高度相似,是明代真武信仰获皇权加持,在武当山丹道大兴的背景下,由武当山道士和匠人创作,供奉于圜室,供丹道修炼者参详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