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谷(valley) 是河流地质作用在地表所造成的槽形地带。是在流水
侵蚀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水流携带泥沙侵蚀使河谷下切;水流的侧蚀使
谷坡剥蚀后退,包括谷坡上的
片蚀、
沟蚀、
块体崩落;
溯源侵蚀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长河谷。3类侵蚀方式经常同时进行,只是不同时间、
地段各有所不同。河谷的发育受到气候与构造的影响。
河谷(valley) 是河流地质作用在地表所造成的槽形地带。现代河谷的形态和结构是在一定的岩性、地质构造基础上,经水流长期作用的结果。发育完整的河谷包括谷顶、谷坡和谷底三个组成部分,有河床、河漫滩、阶地等多种地貌单元。按河谷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分背斜谷、向斜谷、单斜谷、断层谷、纵向谷、横向谷、斜向谷等;按河谷横断面的形状,分V形谷和u形谷。河谷的形态和结构,对于确定水工建筑物的位置、结构形式、枢纽布置和施工方法,以及地基处理等均有密切关系。
河水所流经的带状延伸的凹地。河谷内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河谷地貌。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为
谷底和
谷坡两部分。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形成
侵蚀地貌。初期,
侵蚀作用以向河流下游为主,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等河道冲平后(V字型剖面),河流侵蚀凹进去的河岸,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加弯曲。最后形成蜿蜒的河道。
河谷由
沟谷发育而来。大气降水,
冰雪融水在沟谷汇聚,形成沟谷流水。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由于这样的特点,以下蚀和
溯源侵蚀为主。下蚀到一定程度,下切到地下含水层,地下水成为沟谷流水补给。当沟谷流水获得地下水稳定补给,至此沟谷成为河谷。(“V”型)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指海拔695米--2000米以下的低中山峡谷地段,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高温、干早和少雨,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垂直差异大,水平差异小的立体气候显著,干湿季明显,雨热基本同季, 光热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全年太阳辐射总量达5872.91兆焦耳/平方米,直射强度14.0万千卡/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313.1小时,太阳入射角较大,变化范围在87°21′— 40°27′之间。高原空气稀薄、清新、阳光透射率强, 光谱中的短波成份多,利用率高。季风效应显著,干湿季分明。河谷深切,焚风效应显著。年降雨量少,约700--890mm,88%降雨集中在5 —10月,相对湿度50 — 59%mm,年蒸发量在2500 — 4000mm,年均干燥度2.5,市区旱季干燥度为11.2,属半干旱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