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芯子、铁枝、飘色)(河田高景)
广东省陆河县民俗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河田高景),广东省陆河县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河田高景是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河田镇每年都要上演的一“项大型的民俗活动,起源于当地的广福庵酬神庙会,现主要分布于陆河县河田镇河田圩一带。河田镇,旧称“河城”,是客家人的聚居区。据“先有苏屋祠,后有河田圩”的民间说法,河田圩形成年代是在明洪武年间,苏姓先人进入河田,迄今已有600多年。
河田高景民俗起源于广福庵酬神庙会,产生于漫长历史时期和粤东山区交通相对闭塞的特定地理环境,是河田客家先民远离中原祖地,南下迁移,“离根恋祖”下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民俗。
在广东,祖庙是信仰的集中体现,是集神权、政权和族权于一体的场所,北帝是社神与祖神合一的社区神。神灵与庙宇众多,祭祀活动也跟着多起来,民众为了酬谢神恩、庆祝“北帝诞”,往往会以家族或宗族为主导,举行一系列的酬神庙会。在酬神庙会上因神诞、庙宇开光、太平清醮等传统节日而上演的所有剧目,其中就包括高景。作为重要的娱神和娱人手段,高景也就在和田地区流行开来。
民俗内容
表演形式
河田高景出景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正月二十两天的下午,申、酉两个时辰。巡游之前,各村制作的高景必须进行“会景”,接受民众点评。河田高景巡游过程有较为固定的景架数量、游行路线和“圣告”仪式。出景时除景童、景旦外,每架景必须由12—14人负责,即4抬、4护、2叉、前后指挥各1人。“景床”由4个同等高度的青壮年用“景棍”抬着走,严格要求平稳前进。“景床”两侧各有两人保护“景床”,以保平衡与安全,“景床”左右两旁配“景叉”监护“景旦”,如发现“景旦”倾斜时,“景叉”马上以工具叉在“景旦”的腋下以固定、保护景旦。这一切都应在指挥员的手语组织下默契进行。巡游队伍会途经河田镇的下街、盐街、横街、大街等既定路线,最后到达广福庵庙坪集中“酬神会景”,做过简要表演后,各甲“景头”会于庙坛,在神前“圣告”确定来年出景的“数次”“福首”“景头”,本年度“出景民俗”才基本结束。“福首”往往由10多人组成,从中推选出三四位主要负责人来统筹各项工作,叫“景头”。“福首”的工作主要有筹集经费、安排制景、组织排练、物色人选、组织出景、确保安全等。
高景表演中有数十个狮班、乐队、杂技团、旗仗队互相配合,共同组成一支上千人的游艺队伍,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气势恢宏,场面动人。河田高景以河田圩镇为主,全圩镇分为“五甲”:上圩禾町头为首甲;寨肚、塘子唇、横街一带为二甲;米街西片、大街东片、坪里为三甲;大街西片、盐街为四甲;下街、下寨园为五甲。每甲一个色板,“五甲”共5个色板,每台色板需要20人或22人,大凡出景“五甲”齐出,共需一百多人,加上彩旗队、鼓乐队,便组成了一支相当壮观的文艺游行队伍。
剧情内容
河田高景取材广泛,以戏剧、传说、神话等经典故事为题材,称为“旧景”,以当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称为“时景”。精彩景目有《大闹天宫》《桃园结义》《水漫金山》《八仙贺寿》《抗战到底(1941)》《开国大典(1951)》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河田高景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文化积淀深厚,在启迪民智、传承民间文化等许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客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材料。
传承人物
彭娘耀,男,1929年2月出生,汉族。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抬阁(芯子、铁枝、飘色)(河田高景),申报地区为广东省陆河县。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陆河县河田镇文化站获得“抬阁(芯子、铁枝、飘色)(河田高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抬阁(芯子、铁枝、飘色)(河田高景)项目保护单位陆河县河田镇文化站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陆河县河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9年6月29日晚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陆河分会场举行国家级、省级飘色类民俗巡游活动,活动上表演了河田高景。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9 19:3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