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滩地是指大的河流经过,流域的河边由于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天然滩涂土地。河滩地一般是水草丰茂,适合植物的生长和亲水性植物的栽培, 也适合多种动物的
栖息。
黄河三角洲河滩地的形成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由黄河填海造陆而形成。由于黄河含沙量高,年输沙量大,受水海域浅,巨量的黄河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积,填海造陆速度很快,使河道不断向海内延伸,河口侵蚀基准面不断抬高,河床逐年上升,河道比降变缓,泄洪排沙能力逐年降低,当淤积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尾闾改道,另寻它径入海。平均每10年左右黄河尾闾有一次较大改道。黄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积→延伸→抬高→摆动→改道的规律不断演变,使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的向海推进,历经150余年,逐渐淤积形成近代黄河三角洲以及湿地。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进,形成大片的新增陆地。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类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
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河三角洲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与黄河入海的方向相一致。由于黄河尾闾摆动的影响,这里的地面形成许多沟壑交错的废弃河道及防水堤坝,虽经多年风雨剥蚀、人为填补,至今仍见岗、坡、洼相间分布的地形,以及波浪涟漪状的地貌。
一万年前,上海陆地还没有出现,太湖也不过是长江口旁边的一个海湾。长江、钱塘江东下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到河口受海潮的顶托沉积起来,长年累月,长江南岸沙嘴就逐渐由西北向东南伸展,终于和钱塘江口的沙嘴连成一体,从此太湖跟大海分隔。沙堤的外沿是海岸线,西边是一片泻湖。这时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然后,至四千多年前,海浪将大量近海泥沙与介壳类动物的残骸搬运到沙堤上面,堆积成一条贝壳砂带,后人把这条贝壳砂带叫做“冈身”。它就是我们上海地区成陆最早的地方,具体位置从今上海西北的嘉定、外冈一带到南面的漕泾以东,长约130公里。从冈身形成后四千多年来,太湖由于泥沙淤积及人类的不断围垦而逐渐向西退缩,成为内陆湖,冈身东南面则在长江和钱塘江的沉积作用以及建筑海塘等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向大海延伸,就这样慢慢形成了上海陆地的现状。上海陆地还在继续向东南大海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