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捞
一种面食
河捞是一种古老的面食品种,大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多在北方人家尤其山西民间和陕北流行,在不同的地方名称有些不大一样,有叫河捞面的,有叫床子面的,有叫饸饹面的,还有叫压河捞或叫轧河捞的。河捞面结构紧密、粗细均匀、长度适宜、筋柔利口。
基本介绍
陕北食谱中的“河捞”,是对漏面、河捞、擦尖、抿蝌蚪、压钵钵、擦片子等面制食物的总称。面团通过特制的有“眼眼”的炊具压制而成形。制作这些面食,和面要软,有的甚至呈稀糊状。面条成形后,长短、宽窄、粗细整齐统一,口感柔滑,容易消化,杂粮产区居民都喜欢吃这类面食。
有的“河捞”还可以用来待客,算是比较讲究的家常饭。过去,商家或大户人家多食漏面。漏面如同漏粉,用大葫芦凿眼为炊具,大多为一个眼。陕西人在外地商号中当厨师,以漏面技艺高而出名的大有人在。杂粮产区的居民,几乎家家都有这类炊具。
有的家庭隔几天总要吃顿“河捞”,谓之“改善生活”。过去,普通百姓吃的河捞,大多用高粱面或玉米面加豆面或加榆皮面制成。荞麦产区则用养面制成的河捞,配上羊肉浇头,调以陈醋,味道确实独特。条件好的人家吃的河捞,多用“二合面”或“三合面”制成,既有营养,又易消化,配以荤素浇头,非常可口。
制作
最早的工具是木制的,较苯重现在已很难见到。现代有钢、铁制品,家里人多的可用, 分座式和壁挂式。
有专门压河捞的工具,称为“河捞床”,床身用粗壮而弯曲的木料制成,现在也有用铁制机械做的,中间有一木芯象活塞一样可上下穿动。老的木头制的河捞床是在一根木头上挖个杯口粗细的圆坑,坑上下通透,在坑底下钉一块扎满小孔均匀分布大小适中的铁皮或铜板。在河捞床上方有一根圆柱体上面连接在一个轴上,将河捞床架于锅上,把和好的面搓成长圆形,在水里沾一下,将面添满圆洞,放入河捞床坑内,木芯置于洞口,然后按住河捞床的床把,手板木杠用力下压(挤压),将面从小孔中压入开水锅中,把面压尽后,用刀将河捞床底的面丝割断,煮熟后从锅里捞出来即可,再浇上不同口味的臊子(也就是吃面条的时候在面条上浇的卤儿。山西人一般都说臊子),就可以吃了。大的河捞床,要用两三个人的力量才能操作。 但家庭也有用小河捞床的,形如大河捞床,只是尺寸小的多。
口味
河捞面拨鱼面硬,比刀削面要软,食感滑溜柔软,自有妙处。河捞面结构紧密、粗细均匀、长度适宜、筋柔利口。是美味的面食。
栲栳和河捞
栲栳和河捞是山西人喜欢吃的面食,有人把栲栳叫做 “栲栳栳”。例如交城民歌中就有“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这种吃食只有用莜面才能做成,其他面不行,而且这种面食只能蒸着吃,且不可蒸得时间太长,不然就成
滩状的了。而河捞可用多种面做成,白面、豆面、荞面、高粱面甚至玉米面都可以做。不过有些面由于粘合性差,过去不少地方要加榆皮面(榆树皮磨的面)或者加粉面来加强粘合性,用特制的木床中间挖成圆洞,下面钉个钻了许多小漏孔的铁片,把面搓成与圆洞粗细差不多的面柱,放进圆洞中,上面再用活塞样的压柱加压使其成为细条状,可以蒸着吃,也可以煮着吃。
许多人知道这两种面食,一种是卷成小圆筒状的,一种是细长又圆的面条。但是为什么叫“栲栳栳”和“河捞”呢?原来栲栳两个字的偏旁都是木字,本来栲栳是指用柳条编成的圆状形容器,形状像斗。过去在农村里多用来盛物,有的也做从井里提水的水斗。莜面栲栳的形状很像这种容器,所以老百姓就把这种吃食叫做“栲栳”。而“河捞”如按照字面是无法解释的。其实原本是“饸”(音河乐)两个字,又叫“饸漏”,在民间读成了“河捞”,由于“饸”这两个字写起来麻烦,许多人不认识,所以人们就写成了“河捞”。但是在字典和词典里是找不到“河捞”的,只能找到“饸”。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6 11:57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