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位于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隶属于省农业厅。前身为30年代
河南省建设厅的“柞蚕改良场”,1949年省人民政府农林厅接管后更名为“河南省柞蚕改良所”,1953年更名为“河南省南召蚕业试验场”,1975年更名为“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2007年7月更名为“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是河南省唯一从事蚕业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也是全国建立最早的8家省级蚕业科研机构之一。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承担着河南省的蚕业科研、蚕业种质资源保护、新技术推广和柞、桑蚕高级种子繁育等任务。现有在职职工122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43人(中高级职称28人),有大型科研仪器66台(套),350㎡冷库一座,试验室1.6万㎡,试验桑园8hm、柞坡73.3 hm,固定资产980万元。
负责各项产业的生产、营销计划,依照院的生产经营目标及长期计划,制订年度各项计划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编订所需教材,以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负责生产资金的筹措、使用及控制。负责产品市场的研究与开拓,促使销售目标的有效达成;负责产品售后服务事宜,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从事桑柞蚕原种、普种、蚕药的生产管理工作。
负责场短期和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及实施;科研项目的组织论证、制订、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工作;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计划的制订及组织实施;科技成果开发,新技术、新项目示范推广工作;全场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1、负责人事、劳资、文秘、档案等日常事务的处理;收集、整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汇总研究全场的规章制度、奖惩办法、分配办法等,并提出改进意见;负责催办场领导班子作出的决定;承办党委、纪委、工会、老干方面的具体工作;对职工违纪或失职的调查及处理意见的提出;搞好来客来访的接待工作,维护场整体形象。
2、负责场财务、会计、职工保险及税务事宜,依据健全的
财务管理制度发挥
财务管理职能;拟订财务计划与预算制度,提出经费的筹措计划及实施意见,有效地筹划与运用资金,及时登录与整理帐簿;编制财务报告,为场的决策提供所需的资料。
建院(场)以来,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共完成了包括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150多项,取得科研成果90多个。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蚕业种质资源库,其中30个
一化性柞蚕品种资源为世界稀有。育成的一化性柞蚕多丝量品种“豫七号”、柞蚕白茧品种“云白一号”等均居国际领先水平。育成的桑蚕多丝量品种“豫华·渭春”、“豫花·湘明”在北方11省的联合鉴定中各项成绩较好,已成为本省的当家品种。研发并推广新技术70多项,其中“柞蚕固定蚁场培植和利用”、“DDV药杀柞蚕蛹寄生蜂”、“柞蚕脓病综合防治技术”、“高温处理柞蚕蛹抗病增产技术”、“大棚养蚕”、“方格簇使用”、“柞蚕微粒子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成果研究推广,使我省养蚕综合效益成倍增加,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院在省级以上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与交流有较高价值的科技论文600多篇,主持和参与编写大、中专教材和专著20余部。先后参与北方11省、中南5省蚕业科研协作,与国内多所重点院校建立了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同时在全省16个县(市)建立了蚕业科技示范基地,共培训各级蚕业技术人员10多万人次,我院已成为我省蚕业发展的科技后盾。同时我院还是全省桑、柞蚕高级种子繁育单位,已具备年繁育桑蚕原种1万张,一代杂交种20万张,柞蚕母种蛾2万只,原普种卵1000公斤的生产能力。
为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我院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精简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通过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产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我院2005年被
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模范职工之家”,2006年被省科技厅等部门联合命名为“河南省科技创新十佳单位”。
2014年5月25日,由蚕科专家包志愿领导的科研小组在河南省南召县云阳镇官山村的河南省蚕科院柞蚕科研基地拍摄的天蚕品种——“鲁红”饲养驯化成功。经过蚕业工作者十几年的培育、驯化,终于试养成功。至目前,蚕科院科研基地试养的60亩天蚕全部顺利结茧,完成了从孵化、幼虫、成虫、结茧等生理历程,迈出了中国天蚕人工驯化养殖的第一步。 天蚕是自然界中一个十分珍稀的物种,在世界范围内天蚕是可以巢制真丝的野蚕,天蚕在光的照射下能闪烁出夺目的光彩。天蚕以食柞树叶为主,可露天放养于柞树上。它全身是宝,天蚕丝具有轻柔光洁、强韧富有弹性、能吸收紫外线等特点,广泛用于高档服饰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