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势是指河道水流的平面形式及发展趋势。包括河道水流动力轴线的位置、走向以及河弯、岸线和沙洲、心滩等分布与变化的趋势。河势演变主要是指河道水流平面形式的变化。
河势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河势规划的任务就是在分析研究本河段河床演变规律及水沙运动基本特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不同要求,因势利导,制定出比较合理的基本流路。当然,这种流路的形成与稳定,要通过沿河两岸所布设的整治工程措施来实现。
河势规划具体到一条河流或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渚河段,应该包括对整条河流或某个较长河段的河势控导规划和一些重点部位的局部整治工程规划。二者相辅相成,前者指导后者;而后者又具体保证着前者的实现。在内容上,前者主要从宏观上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提出对上下游、左右岸通盘考虑的整治线,把有利于各个方面的河势稳定下来。而局部的整治工程规划,则要求更为具体和详细,包括对河势控导及改造调整的整治工程设计。
河势规划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河道特性的分析。
要想制订出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河势规划,首先必须对所要规划河流或河段的河道特性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分析包括河流地貌特征及沿河地质构成,水文泥沙,河道演变规律等,同时要综合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要找出影响本河段河势变化的关键因素。需要强调的是,在分析中要特别注意河道两岸节点及其变化对流路的影响。其次,支流入汇、湖泊顶托以及河道侵蚀基准面的升降,上游水利枢纽工程对水沙的调节等,对河道特性及演变有较大影响,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2)河道整治的任务和要求。
包括论证国民经济发展对本河道进行河势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各部门对规划的基本要求。
(3)河势规划的原则和目的。
综合各方面提出的要求,分清主次,提出本河段河势规划的基本原则,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进行的总体布置和开发程序。
(4)河势规划的设计依据。
包括设计水位流量、治导线、河槽设计断面等。其中以治导线的确定最为重要和复杂,应反复研究论证,多种方案比较,提出既符合河道自然演变规律,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部门要求,照顾各方利益的最佳方案。
(5)河道整治工程措施。
根据已确定的治导线,出整治工程的布局,具体工程的位置、尺寸,结构没计,施工顺序及工程概算。
(6)河势控制的效益论证。
河势规划编制步骤
1.初步了解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本河道的要求,状况及症结所在,以便使得规划工作方向明确,有的放矢。
2.收集资料。收集范围视规划内容而定,一般应包括下述几个部分:
①社会经济资料。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现状和规划,以及在各个发展阶段对河道的要求,这些要求应该有具体指标,如防洪所要求的防御洪水标准(水位、流量):航运的客货运量、流向、船队吨位、最小航深、航宽、港埠位置;沿河农田灌溉和城市引水量等。另外,对流域规划中所提出的其他水利措施,治河工程所需建筑材料的类别、产地和运输条件等亦应全面收集。
②水文泥沙资料。包括河流在天然状态下和上游修建水利枢纽后的水文泥沙资料,这可从沿河水文站及河道观测部门收集。内容主要有水位、流量、比降、流速、糙率、悬移质含沙量及粒配、推移质输沙率及粒配、床沙组成等,并着重收集洪水和枯水期的有关资料。
③河道资料。各个时期所施测的河道地形图(包括水下)、河势图、河道固定断面图、河床和河岸沿线地质勘探资料。
④现有工程资料。已建河道整治工程竣工图纸及运行资料,沿河桥渡、管线、港埠、取水口等工程的主要技术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资料除查阅有关部门的档案文献资料和汇集整理以往成果外,最重要的还是进行野外现场查勘,尤其是洪水时期的查勘,只有这样才能对河势有直接的感受和掌握。查勘中,应注意调查访问和组织座谈,必要时,还可进行一些项目的补充观测。
3.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应及时整理分析,并审查其可靠性,去伪存真,然后按照拟定的内容开展规划设计工作。在规划设计阶段,根据工作进展,还需作一些资料的补充和完善,对某些比较特殊,尚无十分把握的重大问题,往往还需要进行河工模型试验或现场试点。